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出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结构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道路的结构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费景汉等。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现代部门(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农业部门除了向工业部门提供扩张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外,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受到消费需求和农民经济理性的制约,而且这一转化过程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不同步的,由于技术层次和农民素质的差异,这一过程是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逐渐转化。

(2)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和佛里德曼等。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区位论等。它认为,城镇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由不同的城镇个体及子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大系统,城镇之间及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城市的集聚性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在整个空间经济结构中,城市是核心地区,聚集了资本、知识、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城乡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小城镇和乡村等边缘地区则不断的输出各种资源,逐渐走向衰退或相对停滞状态。但当工业

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成熟时,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边缘地带扩散,从而逐步达到平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3)人口迁移理论

城乡人口迁移理论比较系统地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原因、机制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其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主要有“推一拉理论”、“成本一效益理论”、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等。“推一拉理论”认为迁移是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力”也就是迫使农村居民迁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压力;“拉力”即吸引其他地区居民迁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引力。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成本一效益”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主要由迁移效益与迁移成本决定,迁移者考虑在迁移以后增加的收入以及迁移需要支付的直接和间接费用:既包括现金成本,也包括迁移者在迁移过程中和寻找新的工作岗位时损失的收入,只有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收入差距大于迁移成本时,才会实现迁移。托达罗劳动力迁移模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因素决定的,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实际的收入差距,而是预期的收入差距。

(4)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优劣性不一,客观上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代表理论主要有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梯度推移学说等。增长极

理论认为随着一个区域的人口、资本、生产、技术与贸易等高度聚集发展,必将产生城镇化趋向。佩鲁指出,经济的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资本、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福射作用的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扩散和吸引力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张,从而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将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最初的出发点,增长极的出现意味着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是以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将主导产业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所构成的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且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5)协调发展理论

协调发展理论强调城镇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代表理论有田园城市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的“田园城市”。这是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其现实

指导意义是在城市规划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固有观念,强调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统一的问题进行处理;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有机疏散理论强调城市规划要实现宜居与自然的双重条件,工业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取而代之的是绿地。城镇符合生态系统论将城市分成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三者互为环境,强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一致性,增加城市的生态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