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解析_黄家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黄家骅, 福建省博士创业促进会会长,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导。
・!・
开拓多方位、 多层次、 多元化的海洋经济增长点。 第三, 重振 “东南海上门户” 雄风。福建在历史 上曾经多次成为国家的通商门户、 “ 洋务”活动的 基地, 漫长的海岸线还是闽人下南洋、 闯海外的起 点。福建作为 “海上门户” , 昔日曾有商贾云集、 海 货如山的繁华。今天,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 需 要我们重新审视福建历史传承的海洋情结,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必须强化大洋指向、 远洋意识, 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海外劳务输出、海外投资置 业、 海外经商办企、 海外文化输出等项工作。从海 峡迈向大洋,不仅具有蓝色产业前景,更重要的 是, 这个发展方向还将缓解资源紧缺的矛盾, 为海 峡两岸找到更加辽阔的商圈。 二、 提升闽台合作, 构建环海峡经济圈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启动,对于海峡 东岸的台湾地区将是一个新的历史契机。从 !" 世 闽台经济合作出现了逐年加快的 纪 #" 年代以来, 势头, 主要表现为: 第一, 闽台产业合作的互 补 性 由于台币升值、 地价飞涨和 较大。从 #" 年代以后, 其他产业升级的因素推动,台湾工商界急于将部 分产业向大陆转移, 福建成为首选。目前在福建落 户的著名台湾企业有中华映管、 东南汽车、 后石电 厂、 灿坤电子、 冠杰电子、 清禄鞋业等; 第二, 闽台 技术合作的成效性较高。台湾的农业技术比较成 熟,特别是花卉种植和食品加工方面已经先走了 一步。台湾工商界善于将欧美等国家的先进技术 吸收应用, 成为本土的实用先进技术, 福建省可以 将这些技术 “直接拿来” , 从而有效 地 缩 短 了 技 术 推广的周期。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当然已不止农业 领域; 第三, 闽台资本融合的地域性较强。台湾本 岛的游资相当充足, 虽然台湾行政当局一再阻挠, 并且试图把这些游资引向东南亚,但广大台商还 是首选大陆投资,台资在福建保持了逐年增加的 趋势; 第四, 闽台人力资源的交流性较突出。目前 除了众多台商在福建从事经营管理之外,还有台 湾各界人士在闽就业,福建省的七所高校还成为 台湾学生在大陆读书的热门选择。 因此, 在一国两制的原则指导下推进两岸经贸 与人员交流, 并且通过一些经济组织与交流网络的 方式来构筑两岸经济合作载体, 从而构建优势互补 的 “环海峡经济圈” , 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 我们无法 对 “环海峡经济圈” 作更多的细节设想, 但可以提出 一些主要的构建原则。第一, 环海峡经济圈应在一 国两制的政治框架下尽可能地调动两岸合作的积 极性, 开辟尽可能多的经济交流空间。 第二, 环海峡 经济圈的核心层应是福建省和台湾地区, 外围圈层 可以吸收大陆其他省市参与, 并与长三角珠三角构
!""* 年 + 月 $" 日 第+期 (总第 !,- 期)
中共福建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01234 /5 607832 (319: ;<=//4
!""* .02>$" , ?/>+@&A2A134 ?/>!,-B
・ Baidu Nhomakorabea学发展观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解析
黄家骅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
要: 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出发, 分层次 剖 析 了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的 内 在 涵 义 , 从而对它的区位特征、
空间架构、 资源禀赋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进而梳理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构建思路, 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崛起 找到了比较全面的对策。 关键词: 海峡西岸经济区; 区位优势; 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6"+$>#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 ) $""%C*"%% "+C"""!C"#
收稿日期: !""*C"#C$,
济区具有更大的资源空间。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 强化 “海峡 经 济 ” 。台湾海峡南北长约 东西宽 $"% 海里, 平均水深 #" 米, 最浅 !"# 海里, 处仅 $" 米, 具有明显的大陆架海洋特点。台湾东 部山高地少,只有西部才有台西平原和嘉西平原 的开阔地, 福建亦是西部丘陵东部平原, 闽台虽为 海峡分隔, 但两省人口、 城市、 产业、 资本均是环绕 海峡而设置, 海峡东西两岸集中了 &’()#"" 亿美 元, 经济总量远超长三角与珠三角, 是世界任何一 个临海国家的海峡经济所不可比拟的。因此, 海峡 两岸应利用这种地缘优势, 冲破人为藩篱, 发展海 上物流, 强化海岛贸易,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两 岸产业分工, 更多地吸引东岸资本到西岸投资, 促 进环海峡经济圈的实质性建成。 第二, 构建海洋经济的宽广平台。广义的海洋 经济不仅是指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 还应包括海货 加工、 海底采矿、 海洋能源开发、 海洋生态环保、 海 洋休闲观光旅游体育等, 涵盖三大产业。而且海洋 经济的产业链还因为临海工业区、 港口经济圈、 海 上物流与贸易的 “点” 、 “ 轴” 、 “ 线” 而延伸和增大, 具有广阔的做大做强前景。今后, 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从陆地为主转 变 为 陆 海 并 进 、 兼顾远洋近海, 加强与海峡东岸在远洋航运、 远洋 捕捞、 远洋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争取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外围形成一条宽阔漫长的 “蓝色” 产业带,
建设 “海峡西岸经 济 区 ” , 必须从空间架构的 角度研究资源配置的优化途径,以产业与市场演 进的宏观整体为视角,把握区域环境与资源禀赋 的结构功能,才能抓住区域经济活动过程中错综 复杂的内在规律, 发现区位比较优势的构建之道。 所以, “ 位”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 位” 生 “势” , “势” 养 “能” , “ 能” 显 “益” , 只有对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区位特征有透彻洞察,才能扬长避短,养精蓄 锐,推举出适合区域经济大分工与大协作的重大 举措, 迅速提升福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为此, 本 文根据 “海峡西岸经济区” 突出的区位特征 , 着重 探寻 “海” 、 “ 峡” 、 “ 西” 、 “ 岸” 、 “ 经济” 、 “ 区” 这六个 方面的区位优势构建对策。 一、 发挥临海优势, 重振东南雄风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大特色是 “海” , 福建要成 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必须确立 “海洋指向” , 以 临海工业、 沿海城市、 海外贸易为资源优化配置的 基调,构建充满张力和宏大承载力的 “蓝色产业 带” 。因此,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色调有三种: 一是 以 “翠绿” 为基调的内陆产业带; 二是以 “桔黄” 为基 调的沿海产业带; 三是以 “深蓝” 为基调的海峡与远 洋产业带。以往我们只提内陆与沿海, 没有大洋意 识, 造成福建区域定位的 “三缺一” , 现在我们强调 福建的自然资源禀赋应包括 “海峡” 与 “大 洋 ” , 在 “翠绿” 与 “桔黄” 之外加上 “深蓝” , 将使海峡两岸经
“客体” , 只有和长三角、 珠三角、 海峡东岸相 连 并 进, 才能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 为此,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做足两篇 “西 进” 的文章, 其一是吸引台湾产业与资本 “西 进 ” , 其二是驱动福建经济腹地与市场前 沿 “西 进 ” 拓 展,这两篇文章也就是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促 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长期以来, 由于台湾 经济空间狭窄, 地价高昂, 物价走强, 生产成 本 居 高不下, 市场腹地浅显, 经济厚度不足, 极易 受 国 际市场不定变数的打击, 族群冲突、 政治动荡 、 社 会失衡, 这些都使台法无法承受。因此, 海峡东岸 的产业与资本必然要鼓帆西进,关键是我们要搭 好平台, 为闽台农业合作、 制造业合作、 服务 业 合 作提供更大的落地发展空间。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 意到,南北三角洲的众多城市所聚集的生产要素 已经过于拥挤, 资源配置的边际效率明显下降, 上 海、 广州、 杭州等城市的每亩地价已近千万元 , 房 价甚至高达每平方米上万元,严重抑制了产业与 资本的流入,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许多科技项目与 优秀人才的聚集,这些地区的厂商当然也需要寻 求更有比较优势的落户平台和空间。这种 “平台” 或 “空 间 ” , 简而言之就是 “经 济 腹 地 ” 与 “市 场 前 沿” 的问题。上海之所以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 金融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就是因为其背后有广 袤 的 长 三 角 !" 个 中 心 城 市 和 长 江 水 系 连 接 的 # 个省份为经济腹地的缘故, 反之, 天津这个工业城 市之所以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首要龙头,不仅因 为邻近的北京抑制和分流的结果,而且因为它的 经济腹地缺乏纵深。福建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峡东 岸的经济腹地,福建内陆之所以能够成为海峡西 岸沿海的经济腹地, 同时湖南、 江西等内陆省份也 有可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腹地,就在于 它们分别能够发挥以下这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 提供更为低成本的生产要素, 如土地、 劳力和各种 外部环境的优惠因素; 第二, 成为产业下游链延伸 的选择地,担任劳动密集型部分的分工与协作角 色, 如配件加工、 零件组装、 整件拆包; 第三, 成为 产业生产链中上游部份,为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增 值提供基础, 如家具、 食品、 陶瓷、 造纸工业等, 都 是在经济腹地就地取材;第四,成为区域经济中 “绿 色 需 求 ” 的供给腹地, 提供净化空气、 优质水 源、 干净能源和生活休闲的 “绿色后花园” ; 第五, 成为沿海地区和海峡东岸的市场空间组成,有利 于沿海地区和海峡东岸的产品更新换代、市场需 求分层深化、 提高市场占有的规模空间。 为了推动 “双西进” ,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善 基础设施, 构建大物流构局。首先, 要在三纵四横 ・)・
成中国华南经济的鼎立三足。第三, 环海峡经济圈 要不断通过组织创新来建立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平 台, 如福建省内的台商投资区、 台货一条街、 闽台农 业合作技术经济区, 还有近年来在厦门大嶝岛设立 的闽台商品交易区、 “ 两门” 与 “两马” 合作平台, 以 及相关的两岸交流促进政策等, 以吸引更多的台湾 投资与经贸项目在福建落户。第四, 环海峡经济圈 要不断开辟能够相互承接对方辐射与扩散的经济 窗户, 如随着两岸三通步伐的加快, 东西两岸都要 计划做好跨海峡物流网络的建立; 还有, 随着台湾 产业升级的加快, 台商向福建转移的产业将减少轻 纺、 制鞋、 玩具等 “轻工业” 的成分, 汽车、 重化、 电子 将是台商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 而这些产业也是福 建产业升级急需的; 随着福建兴起 “数字福建” 的建 设, 必定要求与台湾加强信息资讯网络的共建与共 享。 这些都表明两岸经济融合的成分很大。 第五, 随 着两岸产业、 资本、 市场、 信息诸方面的融合步伐加 快, 环海峡经济圈下一步将面临着生产力布局的融 合问题, 东西两岸经济互补性、 协作性、 融合性的趋 向加强, 必然引发东西两岸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的倾 向, 同时加强了两岸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区域资源整 合的倾向, 最终将有助于两岸产业与市场的核心竞 争力提高。所以, 建立环海峡经济圈不是西岸的一 厢情愿,而是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必然结果, 也 是两岸产业与资本层面互动与融合的必然要求。 三、 做足 “西进” 文章, 营造 “腹地” 与 “前沿”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构建还面临着一 个突出的主体问题,究竟是体现福建为发展主体 的要求, 还是体现依附于南北三角洲的 “客体 ” 要 求, 也就是说, 是 “主体” 为本, 还是 “客体” 为倚?究 竟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 还是以外向式拓展为主? 实际上, 这两种疑问都体现了过激的偏向, 是不可 取的。福建省三面环山, 一面朝海, 城市体量小, 交 通欠发达, 产业不完整, 市场空间窄; 闽浙、 闽赣、 闽粤省界上百公里广阔地带均是产业与资本的空 白带,与台湾海峡东岸又因为政治变数而难以展 开大规模的经济合作;福建省会福州市至浙江杭 州、 江西南昌、 广东广州 这 些 省 会 城 市 均 需 $" 小 时以上车程, 穿越台湾海峡的最近船程也要 $" 小 时以上,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来观察福建与周边省 区的连接状况,确实没有很突出的地缘优势。因 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主要还是要靠福建省 但是, 福建地处南北三角 %&"" 万人民的艰苦努力。 洲之间, 又有两岸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的优势, 完 全可以承北接南, 东衔西进, 依托长三角、 珠三角 和海峡东岸的资源指向,完全可以整合出一个具 有独特区位优势的经济区。所以, “本体” 还应借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