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译者的思维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7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7 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J an.2007
汉英翻译中译者的思维变化
王胜利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进行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

思维的差异势必
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进行几种思维变化:11由意合思维转变为形合思维;21由螺旋型思维转变为直线型思维;31由主客体浑融转变为严格区分主客体;41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翻译时进行思维变化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汉英翻译的译文才能流畅、生动、自然、准确。

关键词:汉语;英语;翻译;思维变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1-0134-04 收稿日期:2006-06-06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5C YY004)
 作者简介:王胜利(1970-),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物质外壳,语词都是抽象了的概念。

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
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载体。

[1]28
早在19世纪,德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指出:“东方人见到了统一,
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忘记了统一。

”[2]146

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东方人与西方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思维模式。

傅雷在20世纪60年代给罗新璋的信中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
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周……”[3]390同时,季羡
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

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 2
hensive ),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 )。

”[4]276
连淑能
也认为:“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
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5]79由此可见,英汉民族
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同样,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甚至决定了两个民族语言的差异。

因此,在汉英翻译实践中,除语言对比研究以外,还有必要进行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

中国人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
维,几乎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把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常常译出中国式的英语句子。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用习以为常的母语思维方式去理解或组织英语句子。

因此,汉民族和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干扰是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障碍。

但是,在具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人们对译者的思维变化却没有深入地系统研究。

在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探讨的基础之上,本文拟对译者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思维变化从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剖析总结,以便找出在汉英翻译中排除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途径,从而使译文更流畅、生动、自然、更准确。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

“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

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
属性。

[6]30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
现,语文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
4
31
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无论是说给别人听,还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还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

[7]也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

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

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

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的两种基本属性,这两种基本属性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

因此,语文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

语言是进行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进行,思维的结果又通过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表现出来。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二、汉英翻译中译者的思维变化
语言联结着思维,是人用于表达思想、感情或经历的最基本形式。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必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大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惯用语。

可以说,语言是使诸多社会群体凝聚在一起的“水泥”或“粘合剂”,而思维则是联系其间的“钢筋”。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和语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它们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各自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各自的民族色彩。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习俗的差异,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和使用英语的英美人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方法往往不同,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也难免受各自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的影响而产生各异的表达方式。

下面我们就对这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作一对比,并剖析总结汉英翻译中译者应具备的思维变化。

1.由意合思维转变为形合思维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语言最基本的差别表现在句法上。

归纳起来,许多文章都认为大致上汉语句法重意合(para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以几个动词结构连用,几个名词短语连续平行铺排,不一定用或很少用连接词和介词,因此形式比较松散,看上去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法功能呈隐形形式,但富于弹性。

至于内在的主从或并列关系,须由读者自己去体会。

如从句子整体来看,意义很清楚,不会误解,一个短句、一个短句地展开,就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地下去。

而英语句法则重形合(h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的结合都是用适当的连接词(connectives)和介词(prepositions)来表达其关系的,因此形式上比较严紧,概念所指定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法功能呈外显性,但缺乏弹性。

[8]有人把它的结构比作一棵枝叶横生的大树,盘根错节,十分复杂。

比如:
(1)我父亲种地拉脚,农闲倒腾点粮食买卖。

(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My father’s a farmer.He does a bit of trading in grain when there isn’t much work to do in the fields. (T ranslated by Wang Wenjiong)
汉语用名词“农闲”表示时间概念,而英语一定要用连词“when”来明确地表示。

(2)他的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The death of his son,Mao Anying,in K orea,dur2 ing the K orean War upset him so much that he lost his appetite and was unable to sleep.(T ranslated by Wang Wenjiong)
汉语用隐形的因果逻辑关系来表示,而英语要直接借助连词“so…that”。

(3)如今巩宝山已作了州的专员,仙游川的巩家族人大大小小都出去工作,田家只有一人在白石寨任书记。

田中正是田老七、田老六的外甥,可惜舅舅都没有婚娶,田中正作了个两岔镇公社社长,多少年里还一直是个副的。

(贾平凹《浮躁》)
Decades passed,but nothing changed,and G ong Baoshan was now in charge of Zhou C ity.Every member of his clan,young or old,had a position,but all the Tian clan could boast was the post of party secretary of White Rock Stockade.Tian Zhongzheng was the neph2 ew of Tian the Sixth and Tian the Seventh,but since his uncles had never married,he had served for all these years as assistant director of the Crossroads T ownship commune———always a bridesmaid,never a bride. (Howard G oldblatt《T urbulence》)
在这段汉语中“可惜”是个关键词。

“可惜”把“舅舅都没有婚娶”跟前边的“田中正是田老七、田老六的外甥”相对比。

意思是说如果两个舅舅有孩子,田家的势力会大一些。

后边田中正一直是公社的副职,也是
531
舅舅没有婚娶因而势力不大的结果。

遗憾的是,英语译文却没有反映“可惜”一词所具有的转折意思,也没有体现“舅舅都没有婚娶”跟“田中正作了个两岔镇公社社长,多少年里还是个副的”的因果关系,只是把“田中正作了个两岔镇公社社长”看作“可惜舅舅都没有婚娶”的结果。

汉英翻译中译者一定要注意思维的变化,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流散铺排式句式套译,就会译成不合英语词法、句法的残句,从而显得支离破碎,所以,译者必须掌握上述的差别,据此进行思维上的变化。

2.由螺旋型思维转变为直线型思维
就语义层次结构来说,汉语的语义发展是按螺旋型发展的。

它没有明确的段落中心思想句,即主题句。

它虽然也对一个意思(有时对数个意思)进行阐述,但这种阐述是顺着思想的自然发展,如流水或螺旋向前运动的,也就是说,段落的语义呈自然流动型。

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句式结构多为后重心,头大尾小。

而按照英语的思维模式,英语的段落是循着一条直线发展的。

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想更直截了当,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开头,然后分几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句进行阐述和发展。

一层一层下来,段落的每一个句子既是它前面的句子在语义上的继续,又是对主题句的进一步发展。

段落的最后一句不仅是对主题句的照应,而且又引出后面一段的意思。

整个段落是按照逻辑推理严密组织起来的。

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

[9]如:
(4)但是场中叫喊的人,不但是少男少女,还有许多白发的老教授———我的植物教习罗里教授就坐在我的附近———也拼命的喊着助威的“呼声”!我心里更不明白了!(胡适《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
Among the yelling crowds were not only young boys and girls,but also many hoary2headed old profes2 sors.I was very surprised to see my professor of bota2 ny,who happened to sit nearby,also shouting frantic2 ally.(T 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这段文字时,把最后一句“我心里更不明白了!”巧妙地译为I was very surprised…从而很好地进行了从螺旋型思维到直线型思维的转变。

因此,在汉译英时,译者应对汉语的句子重心加以调整,以便使英文译文通顺畅达。

3.由主客体浑融转变为严格区分主客体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以人为本位研究人的种种辩证关系,探求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以求一统天下的最终目标。

人际关系的灵活性和模糊性使模糊思维(亦称为混沌思维)得以孕育与发展,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

而西方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形式逻辑推理,非常注重逻辑的外在表述形式。

这种形而上的思维观倾向于采用严密的、纯形式逻辑的表述风格,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

在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上,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使用极为广泛,尤其以科技英语为甚。

而汉语的被动语态却不那么常见。

况且,从习惯上来讲,汉语中的“被”、
“遭”、
“受”、
“挨”等字眼总是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

例如:
(5)(“十五”计划《纲要》)强调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

(朱镕基《“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It(The Outline for the T enth Five2Y ear Plan) stresses that the role of market mechanisms should be fully exerci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and that economic levers,economic policy and legislation be further employed in the government’s macro2control. (T ranslated by the English Division of the Central T ranslation Bureau)
(6)设备安装到飞机上之后,应进行通电检查。

在通电检查之前,应首先检查导线连接是否正确,各安全盖是否扣紧,然后,接通电源。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Upon completion of installation of the equipment onto aircraft,it should be checked with power on.Prior to such check,firstly,check that wires should be con2 nected properly and all the safety caps be tightly se2 cured,and then,turn on the power supply.(T ranslated by Xu Jianping)
由此可以看出,汉英这两个民族的思维中心不同。

汉语民族的主体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的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事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所以汉译英时译者须注意体现出语态的变化,避免误译。

4.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
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式表达抽象的内容。

这主要是因为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

汉语没有形态的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

相反,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

科学技术的发达、文明社会的进步和丰富的虚化手段都使抽象表达法在英语中大为盛行。

如:
631
(7)茗烟又嘱咐道:“不可拿进园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曹雪芹《红楼梦》)
“Don’t take them into the G arden,”Ming2yen warned him.“I f they were found,I’d be in serious trouble.”(T 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8)他这一阵子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老是宁静不下来。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His mind was in a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T 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要留意汉语中许许多多的表示具体形式的词,不能生搬硬套地进行翻译,而应该尽量使用英语中的抽象词汇,特别是名词,要注意“化实为虚”,从而化症结、消梗滞,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三、结论
思维活动是语言之间转换的根基,这就决定了语言的具体转换必然受到思维的限制。

思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

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淀,它们必然会反映到作为表征并承载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上来,并制约着该民族使用语言的方式,造成编译码方式、词法、句法、语篇结构、论证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所举的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思维变化尽管不能完全涵盖整个汉英结构系统,但它们确实反映了译者在汉英翻译中几个典型的思维变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确实体现了与汉英民族文化紧密相联的汉英民族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形式的不同。

翻译一种语言就是用一种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因此,在汉英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英汉两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通过在思维形式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系统而具体的对比,才能辨别二者的个性,从而探索出它们之间的共性,有意识地减少汉语思维模式的负迁移。

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译文文字流畅、生动、可读性强、表达通俗易懂,适合英语国家广大读者的要求。

同时,汉英思维方式差异的探讨比纯粹局限于语言层次上的谈论更深一层,可以从根本上帮助译者认识汉语和英语语言的特征,认识母语思维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从而能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6.
[2]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94.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2.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社,1998.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6]荣开明.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
出版社,1989,(1).
[7]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J].现代外语,
1993,(4).
[8]张思洁,张柏然.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维反思[J].中国
翻译,2001,(5).
[9]贾德霖.思维模式与线形序列[J].外国语,1990,(6).
[责任编辑 刘剑涛]
The Changes of T ranslators’Thinking in the Chinese2E nglish T ranslation
WAN G Sheng2li
(S chool of Forei gn S t u dies,Henan A g ricult ural U ni versit y,Zhengz hou450002,Henan,Chi na) Abstract:The translation,a rendering f 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activity but a thinking process. The difference of thinking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fluences their conversion inevitably.In this paper,the author expounds the major changes of translators’thinking in the Chinese2English translation,such as the changes f rom paratactic to hypotactic thinking,f rom spiral to linear thinking,f rom a complete harmony to a rigid division of subjects and objects,and f rom visual to abstract thinking.By illustrating many typical example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nges in thinking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only in this way we translators can have our translation works fluent,lifelike,readable,popular and suitable to the majority of the readers in the English2speaking countries.
K eyw ords:Chinese;English;translation;thinking;change
7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