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创业型社会视阈下我国创业教育的反思.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创业型社会视阈下我国创业教育的反

思-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我国已经成功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我国必须从培养目标、层次结构、培养模式和支撑体系等方面科学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

关键词:创业型社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表明,中国已经从过去的依附型社会迈入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然而,反观我国创业教育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设创业型社会是一个国家迈向富强的最佳途径。为推动创业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必须认真反思创业教育的得失,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背景:中国已经迈入创业型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中小企业悄然登上了舞台,逐步取代了过去大型企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成为美国经济

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据此宣称,美国经济已经由管理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创业型社会,并对创业型社会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认为创业型社会是一种能够充分孕育创新与创业活动,产生大量创业家与新创事业的社会,是能够激发组织与个人的创新与创业精神,进而带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社会。构建创业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有组织和个人能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新事业开创和连续创新,以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提高国家竞争优势。[1]根据德鲁克的定义,笔者认为,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特征来判断,创业型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这些特征可以大致概况为以下几方面。

1.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低就业

2.国家战略的巨大驱动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09年2月,国务院在全国85个城市率先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试点,并以此推动了全国各地创业型城市建设。这些信号都充分表明,鼓励创业已经从一般倡导和政策引导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

3.以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为核心的创业环境的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步推进了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成熟的法治社会为创业型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凸显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5.8%。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60%的GDP、50%的税收和80%的城镇就业。[4]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创新科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悄然迈入了创业型社会。对于中国而言,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创新、创业,也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加适合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反思:创业教育难以筑牢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

中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业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遗憾的是,大学生作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创业的比例却不到1%,创业成功率只有0.01%。[5]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尚显稚嫩,难以支撑创业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根基。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目标的功利性

创业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挥棒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背离了其宗旨,试图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然而,创业教育绝非是一种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希望创业教育能在短期内使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成功“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6]而且会影响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创业教育层次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种成功的创业教育,其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均衡发展的,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但是,我国创业教育的层次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几乎成为创业教育的唯一责任主体,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不力的责任承担者。事实上,与欧美青年相比,我国的青年一代独生子女居多,普遍缺乏自主能力和开拓精神,又没有接受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让这样一批青年人大学毕业后就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艰辛的创业历程,那是无比残忍的,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3.创业教育主体模式的被动性

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我国创业教育的主体模式,仍是一种被动的模式。这种被动性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认识上,高校对推进创业教育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是被动执行政府的决策,而缺乏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二是在理念上,高校并没有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在内容上,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是由一批缺乏创业经历的青年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通过“第二课堂”或“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仍然是一种封闭式的灌输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创业”;四是在形式上,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企业的联系,创业教育仍是“独角戏”。

4.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学、政府、企业的广泛参与。而我国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一种开放的、多方互动的支撑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适宜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尚未形成;政策法规不配套,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不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少有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也

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等等。“

三、出路:科学构建我国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回归创业教育的本质

要理解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创业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7]笔者认为,创业应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自主创业,开办新的企业;二是立足自身岗位,创造性地整合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围绕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塑造其创业人格。但是,现实生活中,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被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高校曲解和简化,成为解决就业瓶颈,提高就业率的良策。这就完全背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事实上,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致的,它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方向和切入点。[7]创业型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创业教育,就是要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目标,以造就最具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创业人才资源根基。

2.健全层次结构,完善多主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层次体系

教育规律表明,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点,教育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才能逐步体现其功能价值。因此,创业教育必须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要着眼于青年的整个人生。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创业教育应该分为青少年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型创业教育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应该是相互衔接、均衡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