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Word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师范学院

(华文新魏小初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

(黑体1号)

古诗十九首的思妇形象

(黑体2号)

院(系)文学院(宋体)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学生姓名薛习(楷体4号)

学号201001020656

指导教师姓名高政瑞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黑体4号)

2014年6月8日(封面不显示页码)

学生姓名采用四号楷体,加粗、居中。其余各项均为四号宋体,数字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各项下划线末端对齐。

摘要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一座高峰,它被誉为“无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作为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以抒发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为基本内容,其题材内容相对局限狭窄,但却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大多数展现深闺女子缠绵的离愁别绪的共同主题之下,却有着复杂多样、各具情态的思妇形象,使得深闺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鲜活饱满,栩栩如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妇诗

Abstract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s the han literati WuYanShi one peak, it is known as \"the crown of silence\", 'China \"grades\" said its \"wen wen li, sadness and far, spectacular, is almost valueless. As a model of the ancient lyric poetry, it expresses some feelings and thoughts swept her best friend sorrow as the basic content, its relatively limited narrow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but it has a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the most show - women's lingering LiChou under the common theme of the sorrow of parting, there are complex and varied, with all kinds of modal women image, makes the purdah women's image from the page, fresh and full, lifelike.

目录

绪论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非一人一时而作,是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是继《诗经》、《乐府诗》之后,从叙事诗成功过渡到抒情诗的典范之作。产生《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环境则动乱复杂,东汉恒帝、灵帝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把持朝政,垄断进仕之路,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混乱。这些中下层的仕子为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只能背井离乡,心怀故土及家中父母妻儿,离家游宦,渴望早日实现自己仕途愿望,扬名后世,与妻子团聚。因此,它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为基本内容,围绕着“离”和“思”这一共同主题,表现出深闺女子因丈夫离别而思念,内心苦闷孤独,因离别时间之“长”和相隔距离之“远”进而产生怀疑、怨怼、悲哀各种复杂且难以名状的思想感情,突出表现形象鲜活、各具形态的思妇形象,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共同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一、思妇诗产生的时代背景(1.时代环境 2.表现内容及男性以女子口吻写诗

的原因)

(一)时代环境

《故事十九首》是出一群无名作家的作品,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是完整且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诗歌的典范。正如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1](《说诗碎语》)他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是准确精当的,认清了作品产生的时代性和作者的群众性,道出了因“离”而“思”的基本内容,它所说的“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是极言它高超娴熟的艺术特色和平浅质朴的文句中却具有精准生动的高度概括能力。

《古诗十九首》产生时代环境复杂混乱,汉代末年,宦官外戚内外勾结,垄断仕宦道路,朝廷内部矛盾激化,朝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凋敝,民间百姓生活贫苦,穷困潦倒。在此情况下,中下层失意士子纷纷游走他乡,他们怀着积极用

[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卷

世的精神渴望能够进入仕途,早日建功立业,在取得仕途上飞黄腾达的同时最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早日荣归家园与妻儿父母团聚的人生理想。然而,社会时代混乱复杂,游宦的成功率通常很低,宦游士子在仕途上屡次受挫,

远离他乡抑郁而不得志。由此,在《古诗十九首》中产生了以“游子游学仕宦”“离别”为创作主题的诗歌,旨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的人生理想和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游宦失败、仕途的长期失意抒发自己在他乡漂泊无依的羁旅情怀和政治上不得志而产生的内心苦闷、无法排遣的悲哀。

(二)男性借女性口吻代言的原因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极其普遍的文学技巧。如:早在《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歌中就有以男女爱情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诗句,知识表现的朦胧隐晦,在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便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诗句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也符合中国古典诗词含蓄委婉的思维习惯,通过自拟弃妇形象而抒发仕途失意之苦,并以“香草”“美人”意象丰富形象,基调哀婉动人。正是这种含蓄婉约的诗歌表现手法,符合中国古代诗人的思维习惯,在后代的诗歌中“借男女以喻君臣”的文学技巧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如:魏晋文人曹植的《七哀诗》中“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其七言诗代表作《燕歌行》中“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这种以思君女子的渴盼远游丈夫早日归来的思念之情来比喻建功立业的仕宦游子渴望早日得到君王的重用而苦苦等待的内心孤独、痛苦的情绪。由于长期处在社会底层,内心空有一番理想抱负却不得施展的苦闷、孤独、彷徨等生不逢时的心理与受尊卑等级、封建观念严格的深闺女子自怨自艾、孤独等心理长生共鸣。在《故事十九首》中有大部分的思妇诗是出自男性之手,借女性口吻和女性心理来寄托理想。古诗十九首使得这一思妇形象更加圆润丰满、从多角度、多色调、多层次来展现思妇内心深处隐微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情感,这些含蓄蕴藉的文学表现技巧,成就了古诗十九首浑融的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

思妇文本的形成除去与汉末混乱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婚姻观念、贞节顺从的性别规范与约束和女性的社会处境有很大的关系。被历朝历代奉为至上思想的儒家经典,他们主张“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一观念早已经在中华民族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汉代刘向编订的《列女传》,班昭编订的《女诫》等更是对女性的言行作为进行了限制,因此,女性从一出生开始变处于从属、卑弱地位,从而也更加凸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