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形象塑造

【摘要】现今全球各地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世界中,探索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形象塑造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危机事件入手,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完善政府形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形象;危机事件;塑造;建议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利用的能力资源,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它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公共危机。

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科尔曼指出:当权威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当通常稳定的转让机制或信任呈现不稳定状态时,信任转让行为便可能出现。所以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其方针、政策不但能得到国内公众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在国际上也能树立良好的权威,赢得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反之,一个不注重自己良好形象建构的政府,必然导致公信力的下降乃至崩溃。

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没有任何一种组织形象会像不良的政府机关形象那样大面积地严重污染社会。因为政府机关负责

公共事业管理,处于广大群众的视野之中。”在危机情境中,社会原有的正常秩序都处于失控状态之下,如果政府形象不佳,则会加快社会道德的滑坡,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失控。

二、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危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之一,有了良好的形象,就能取信于民,更好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有效的传播与管理理,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基础。

(一)危机事件是对政府形象的考验

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当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置结果的好坏,不仅是考验政府能力,即预见能力、紧急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急对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而且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危机顺利化解,标志着政府有较高的处理危机能力,政府良好的形象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

(二)危机事件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创造了机遇

危机具有非预测性和破坏性,它给社会造成大面积灾难和损失,使事件本身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2]。如果政府在面对危机的同时快速响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恶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等正面积极措施,就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是危机的发生往往会暴露现有制度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所以,政府要以处理危机事件为契机,找到不足之处,尽快弥补和改善,从而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完善和重塑政府形象。

三、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政府公关危机意识不强,没有专门的危机处理部门。我国政府缺乏公关危机意识,一些政府干部狭隘地理解公关活动,认为政府公关无非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搞搞对话而已,只是一种形式[3]。因此在危机管理中认为政府的工作不需要对外宣传和沟通,只需做决定,贯彻执行政策,主观意识较强,导致在危机处理时脱离实际,贻误处理的时机。同时,没有专门的危机处理部门,对危机的

不确定因素、危机爆发征兆、信号和结果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第二,隐瞒危机信息,危机管理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谎报或隐瞒危机信息,甚至对公众进行欺骗、撒谎,造成谣言四起,引起公众的恐惧和抱怨,导致危机扩大化。例如在非典病毒肆虐之初,有些政府公务员就没有本着与国内外公众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准确发布信息,而是一味地封锁导致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形象严重受损。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给我国政府形象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暴露了我国政府部门处理危机信息的缺陷。

第三,政府与公民间信息沟通缺乏,与媒体间交流不畅。许多危机须靠“沟通”与“协调”来解决,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的沟通。如果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没有回应、责任丧失,缺乏沟通,就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样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危机发生时,许多政府既不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甚至还对新闻媒体带有抵触和排斥情绪,加剧了政府与媒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所面对的灾难局面和正在采取的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并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

第四,缺乏灵敏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事件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公众面很广,一旦发生危机,后果比较严重,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如非典、地震等。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危机事件没有灵敏的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反应迟钝,处理混乱,同时在危机管理中缺乏严格的监控系统,对危机处理盲目行事,监管不力。实际上危机并不是不能防止的,它的发生也是一些社会冲突不断升级,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是控制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

四、完善我国政府形象的建议

(一)加强国民的危机意识

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公民很少亲身经历到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加之我国对公民的公共危机教育不足,使得其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一旦危机事

件发生,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甚至错误应对。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4]。我国已是世界上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安全教育却严重缺位,公民的危机意识也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增强公众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提高处理危机的技能。危机意识的教育体制要从启蒙教育抓起,将其贯穿各个教育阶段和教育层次中。幼教和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锻炼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从中树立危机意识。中学阶段可利用渗透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增强危机意识,将危机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大学阶段的危机教育应强化学生应对危机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考察学生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二)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

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应包括危机的预警机制、危机的协调机制以及危机后的恢复重建。

1.危机的预警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发现危机预兆,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潜伏时期,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又可以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政策选择在于把危机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制度,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现今,各部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已无法有效应对紧急的危机事件,因此,在政府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建设时,我国可采用以中国国家主席为领导核心,国务院综合协调各权力部门,人大常委会制定对策,各地政府执行实施决策的模式。

3.危机管理的恢复重建机制。政府要及时地组织受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援助,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慰藉,各类知识讲解,抚平受灾和受害民众的心理创伤,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确保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

(三)增进国际间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公共危机也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政府要想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机事件,就必须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与他国的国际组织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总结国内外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国内外发生的危机事件和处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处理方案,为以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可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在获得国际援助的同时,政府的行为会获得国际认可,进而提升政府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李鑫.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2007,(2).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魏芙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保平安[N].中国改革报,2007-07-10.

(4)马福玉.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现代商业,2006(7).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收稿日期:2007 01 08作者简介:徐宁(1966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挺(1971 ),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新闻处。 2007年第1期总第143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1,2007Seria lN o .143 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徐 宁,李 挺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政府角色由过去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者向提供服务者转变。由于现实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依然陈旧,新闻传播及政府形象塑造的观念和知识 较为贫乏。由此带来媒体运用理念滞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互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借助媒体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政府为例,详细分析地区新闻媒体变化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议程设置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策略,并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7)01 0008 04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具体体现为政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尤其美誉度是衡量政府施政质量和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赞誉的程度以及政府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美丑好坏。 [1]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强调应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正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主导趋势。地方政府的形象是其可信度强弱或公信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政府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 (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良好的政府形象就是通过合法的、科学的、民主的行政措施和行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为地方经济指明发展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地方经济 发展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它的职能范围不仅涉及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职能,还包括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的、法制的市场环境。政府廉洁、高效的行政作风、效能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政府形象也是一个区域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展现地区对外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增强地区对外吸引力。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已成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利益格局出现调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成员内部的矛盾进而转化为政府与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通过安置下岗职工、为就业困难者提供创业支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使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使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制定能够赢得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有利于政府部门绩效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公众自觉对政府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服从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对政府发布的指令能迅速执行。公众将政府目标当作自身目标,法

现代领导形象

第五章现代领导形象 第一节现代领导形象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现代领导形象的内涵 领导者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物,不仅是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是党政机关的代表和核心,因而领导者的形象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影响到领导者自身和领导者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和工作全局,甚至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 所谓领导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领导形象的载体是领导者。领导者是领导形象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方面,他通过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来塑造和展示自身形象。一般地,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领导形象。一个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者就会产生良好的领导形象。反之,一个守旧、虚假、腐败、低能的领导者就会产生恶劣的领导形象。另一方面,他通过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和沟通途径,使公众在了解领导目标、过程、体制和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形象。 第二,领导形象的内容是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这种印象和评价淀积于公众的社会心理之中,这种社会心理实际上是领导者内在素质与外在能力的一种有机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心理是对领导形象在思想感情变化上的一种互动,它往往通过印象和评价表达出来。公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形成对领导者的初步印象,印象一经形成,公众便会从各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分析得失、优劣,最后总结出对领导者的综合评价。

第三,领导形象的评价者是领导者所面对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是领导形象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整体是产生、监督和罢免领导者的权力主体,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公众评判的依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中的个体,在与领导者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判断,虽然这些感知和判断是公众个体意识的产物,但正是这些个体意识的总和才构成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整体意识,并最终对领导形象产生影响。 二、现代领导形象的特征 首先,领导形象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领导形象是领导活动、过程、体制和方式等这类客观的东西在公众头脑中的主观印象和主观评价。领导者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行为来刻意塑造领导形象。领导者的形象塑造和公众的形象感受都是主观行为。因而,领导形象具有主观性。同时,领导形象具有客观性。一方面,领导形象的产生是以领导者的客观行为、客观影响力以及作为外在力量的其它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为基础的。另一方面,领导形象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必须将其置于客观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中,从其是否对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上予以检验。因此,领导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 其次,领导形象是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对于个体公众来说,他对领导者的印象是在与政府大量的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产生出来的。对于公众群体来说,作为群体性的领导形象则是将个体关于部分印象加以综合后形成的群体表象。公众个体的印象、公众群体的印象,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综合的结果则最终形成整个社会公众的集体印象。因此,只有代表人民普遍意志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公众个体意识的总和才能构成公众的整体意识,也才能形成领导形象。 再次,领导形象是确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一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公众心目中的领导形象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一旦在公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 1 引言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从十八大谈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两个方面。简政放权,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加强管理和服务,目的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处理好简政放权与加强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既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举措。 为了增强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激发发展动力,政府就要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开、放到位、放彻底,不能因为担心放了容易乱就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决定》指出,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该由企业决策的事交还给企业,把该由市场决定的事交还给市场,打破各种影响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保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转变政府职能,只有把不该管的放下,才能合理取舍,集中力量,有的放矢,把该管的管到家。在强调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并非万能,缺乏监管的市场会出现种种“病态”;社会组织也并非力量无限,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管不了也做不好的事,恰恰是政府应当尽责之处,不能一放了之,当“甩手掌柜”。为此,《决定》指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通过加强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整篇文章做好。既维护中央的权威、上级的政令,也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既防止一统就死,也防止一放就乱;既坚持上下一盘棋,又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职能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遵循权力和责任同步的原则,该上收的上收,该下放的下放,形成权责一致、事权与财力相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浅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采用先经济后政治的方式虽然使经济逐步步入正轨,但政治明显脱节,不论在处理突发事件还是某些外交和经济问题时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因和内容进行研究分析,以用政府职能的转变说明我党在政治以及执政能力上的成熟,这种能力的强化证明一个务实成熟的政党的发展,不仅贯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对经济和政治现实的把握日趋合理。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内容 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政治体制的要求与当前政治体制自由状态存在着矛盾,尤其是对政府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迫切性。[1]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深化和细化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认识,更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又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 政府职能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与方向。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题中之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体制需求: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环境变化。 1.经济体制转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我国,社会转型根本上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于整个社会的转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存在很多弊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原有政府经济职能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新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政府职能才具有了转变的现实必然性,而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地方稳定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其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必须十分关注经济的发展,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领域。这样,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方法和手段的改变。 2.政治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政治体制仍然明显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实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进一步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3.社会环境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的文化、技术、教育、法制、自然资源、人文、社会、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则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职能,政府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保持在更高层次上与变换了的环境平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社会问题使原来的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和尖锐,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 二、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研究政府职能变革的实质是思考如何在制度变迁的条件下适度界定政府职能,如何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所以根据当前我国的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行政管理学第一次作业

用户2013春入学专科邓相新 课程行政管理学 测试2013年下半年行政管理学第一次作业 问题 1 对政府管理运行职能包括的内容提出七职能说(即POSDCORB)的学者是所选答案:古立克 问题 2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奉行的原则是 所选答案:满意原则 问题 3 为传统的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所选答案: D.官僚制理论 问题 4 早期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所选答案: C.经济人假设 问题 5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所选答案: B.泰罗 问题 6 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所选答案: C.行政职能 问题7 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所选答案: B.预算执行 问题8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首先必须加强 所选答案: C.法制教育 问题9 经济方法利用经济杠杆对组织和个人行为进行调节和影响,因而具有 所选答案: C.间接性 问题10 我国中央一级主管行政编制的机构是 所选答案: B.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问题11 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所选答案: B.反比关系 问题12 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形式是 所选答案: D.直线—职能结构 问题13 最典型的事前监督是 所选答案: A.听证会制度 问题14 行为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所选答案: A.思想教育方法 问题15

行政绩效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 所选答案: D.确立评估指标体系 问题16 谈谈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职能重心与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 所选 答案:第一,职能重心的转变。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在解放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形成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以致发生了“文革”的动乱,使我国国民经济面于崩溃的边缘。对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二,职能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重心的同时也进行了职能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职能关系的转变。职能关系问题是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我国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官僚主义现象,都是与政府职能关系不清,“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以及没有管好该管的事的。因此,分清职能、理顺关系、划分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此,我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政企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转变。(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企业下放.政企分开。 第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即通过承包制、股份制、生产经营责任利等方式,调整所有别形式.使所有权的经营权分离,把生产经营权卜放结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第二,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音职能和行政管理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第三,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制,最终建立起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调控体制。(3)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对政府各部门进行职能分解和职能分析,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亡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的弊端。 问题17 试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6847009.html, 政府形象塑造中的CIS理论价值分析 作者:查春燕崔松虎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由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政府形象的塑造对于政府职能转型至关重要。如何塑造政府形象,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企业的CIS理论导入政府的形象设计之中,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其有成功的范侧。但就我国目前经济处在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形象树立如何与ClS理论结合,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国情实践,展开一些有益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CIS理论;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品牌;行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2-087-03 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资源和宝贵的无形资产,政府形象的塑造日益被提上日程。何谓政府形象?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同小异,普遍落脚点都在于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素质、能力、业绩等最具广泛性的认知与评价,是在承认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实在的主观印象,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政府形象的认识都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政府形象设计时要依据一定标准区分不同类型的人或人群,分析他们对政府形象的关注角度与关注程度,进而有针对性的实施设计策略。 一、塑造政府形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是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提高,政治觉悟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方面是在国际上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且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势在必行,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前台后台”理论下《人说山西好风光》对地方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情况 (2) 1.2.2国内研究情况 (4) 1.3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7) 1.3.1研究创新 (7) 1.3.2研究重点 (7) 1.3.3研究难点 (7) 1.4研究方法 (8) 1.4.1内容分析法 (8) 1.4.2访谈法 (8) 1.4.3文献分析法 (8) 1.4.4比较研究法 (8) 第二章《人说山西好风光》政府官员“前台形象”塑造 (10) 2.1“政府官员形象”概念辨析 (10) 2.1.1前台形象 (10) 2.1.2后台形象 (11) 2.1.3公众形象 (11) 2.2《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分析 (11) 2.2.1缘起:山西卫视接手的“命题作文” (11) 2.2.2需求:政府官员形象塑造需要媒体 (12) 2.2.3呈现:政府官员表演的最佳“前台” (12) 2.3政府官员前台形象分析 (13) V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下,我国政府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其职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好。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公共事务,这就需要他们肩负其身上的责任,确立服务意识,完善法制体系,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动全球化合作。而对于地方基层政府来说,其主要职能是做好社会管理、发展经济和公共服务等事务,这就要求基础政府要进行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层的建设和发展。 引言 正如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各地,政府正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全球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使我们再次思考关于政府的一些基本问题:它的作用应该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什么,是政府职能的问题;政府如何做好这些事情,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问题。政府职能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管理方式主要是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管理方式政府职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职能,它主要强调市场优先,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不足。如美国学者安德森提出,政府应该有七项基本职能:提供经济基础;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维护竞争;保护自然资源;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保持经济稳定。萨缪尔森指出:在一个现代的混合经济中,政府执行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分配收入的方案。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市场全球化、地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加强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并未真正损害政府的权力,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并未减少,这些因素反过来强化了政府管理,促进了政府作用加强。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生活越复杂,越需要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 在国外大环境的压力下,国内也出现相应的问题和困难。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力冲击,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迫在眉睫,创新型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建立环保型社会,提倡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部分地区矛盾激化,社会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又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社会。这些种种要求和现实的紧迫压力都对我们的政府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不断调整,转变职能。 1、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最原始的职能在于:协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将阶级冲突控制于一定的秩序之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民主化思潮的催化。阶级间的对立关系有所缓和,政府的统治职能便有所减弱。 在当代,政府职能的核心则强调合作管理公共事务。随着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加,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中国政府职能的重构具体表现为: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由单元取向向多元取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功能性向结构性的转变;政府职能的创新———建构与再造。政府职能结构性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职能要从传统的、单一的、整体的政府职能向分散的、多元的政府职能转化,打破政治与经济、国家与社会的一元结构模式。 1)要建立责任型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和理解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所肩

政府形象塑造小论文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 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 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 二、中国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 中国的政府行为一般都受传统政府管理理念的影响,缺乏现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理念。不是从如何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出发,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人治,忽视法治,官员们没有责任感,不诚信,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等。 (二)政府公务人员的公关意识淡薄,缺乏专门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公关意识,最核心的就是塑造形象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政府公务人员不愿意或不适应与媒体打交道,表现出来的是公关意识的淡薄。这种现象的发生诚然有历史原因和体制的限制,但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政府面对的不只是国内公众和传媒,而且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和传媒,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会更高。 (三)政府行政行为失范 政府行政行为失范指导致政府机关在制定政策和规定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结果制定出的政策伤害了民众的利益,一经实施便会引发矛盾,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也破坏了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由此政府信任危机逐步加剧,公信力下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失范行为,是公众感知政府形象最直接的途径。 (四)政府应对危机公关的能力薄弱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那么,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呢?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根本出发点:从公共利益出发。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也是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准则。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这是与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背离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执政者。其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没有私欲,老百姓自然就会淳朴;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就在多元利益关系的那个“均衡点”。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职能定位: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作了四项界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建设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了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到公共服务上来。针对这个问题,中央强调,各级政府抓经济发展,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有限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建立了比较成型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三合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2012年1月刊改革与开放 一、网络时代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政府形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在公众中建立起来的有关政府的主观印象,是指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在作为行政管理客体的公众头脑中的有机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的变化而动态变化。 从现代社会公共管理学发展现状来看,社会管理主体与网络的联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 网络以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极大的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舆情。网络成为人们发挥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作用,能够预警社会危机,也能成为社会矛盾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在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在政府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化搜索博客、微博,SNS等交互式新兴领域,使网民得以全面体验虚拟信息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虚拟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实现“虚拟社会”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web2.0互联网优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政府塑造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网络社会中公民与政府定位平等,深刻的展示了公民监督者的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但现实的我国传统的处理方式,随着网民公众意识的不断提高,网民对社会的参与度逐步扩大,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则造成公共管理双方的敌视和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当前我国网络对政府形象产生的制约因素 当前在网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由于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复杂,而传送渠道面向社会大众,舆论方向难以控制等问题,无法以一言蔽之,其造成的后果难以控制。政府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拦截,公众的群体性的,盲从性等特点迅速影响到政府辛苦造就的形象,其破坏力根本无法拦截。 在网络时代,我国政府在政府形象控制力方面主要显示这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公开行政力度略显不足 从目前公众的发展过程看,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往往信息处于隐蔽状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往往处于相互不平等的状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是对正确表达利益诉求的前提。信息不对称已成为我们的政府对网络舆情反映滞后的根本性原因。这将根本上导致我国政府丧失政府信息主导地位,随着网络公开程度的加大使得政府在管理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了极大冲击。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已经成为中华红十字协会的诚信问题。从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透明度,政务公开是现代公共管理制度对管理主体的根本性要求。政务不公开是导致我国政府效率低下,透明度不高的根本原因,也给腐败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二)政府处置跟不上网络传播的进程 政府还没有从传统“父母官”的角色定位中跳脱出来,形成服务意识。作为社会管理主体没有主动超前的意识。首先是对社会管理中可能产生舆情的重大事件缺乏预判,没有形成对网络情况的收集制度,或者没有合理的带有前瞻性的分析汇总。缺乏应对紧急舆情的预案,对严重危害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的危机性舆情时束手无策,一则束手无策,疲于应付,亦或者盲目应对,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三、网络传播及言论的极端化 当前,网民由于现实身份和对现实社会利益诉求的不同导致观点不一致,导致网络舆论两级分化,为公众和政府作出正确判断增加了难度。由于统一的判断标准,公众和政府在接受此类信息时往往难以判断。特别是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体制而言,许多社会缺陷还无法解决,网民对各类社会现象的针砭时弊往往容易引起“虚拟社会”的共鸣,而一些社会不合理现象可能在一时之间无法解决和根除,从而导致部分不理智网民产生对社会根本制度的动摇,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并导致网络监督的异化,网络的监督作用异化对隐私的窥探,无法显示网络监督的优势。 四、政府在处理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网络时代,我们的政府依然是闭门造车,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落后于公众的需要,无法适应潮流的发展,对网络传播和言论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传统的行政政治是与“人治”相结合的。然而随着现代政府的要求,官本位使我国政府与现代政府要求差距甚远,我国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体系不完善,政务不透明公开,甚至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拥权自大,损害公众的利益。 (二)网络对社会影响力的判断存在缺陷 尽管有关政府部门意识现代行政离不开信息对称。但从电子政府网站的应用上来看,它实际上只分享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行政理念实际意义上没有做到与网络时代同步,对网络时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没有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高度。网络时代对我们社会领域的改变是无法回避的,只有顺应时代才能立于有 论网络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影响 沈龙云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鲜明的特点和独有规律已经对社会及政府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政府的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事件的手段已造成了相当的社会负面效应。政府形象的定位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利影响,继续积极地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健全政府与各种形态媒体的良好沟通机制,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形象政府职能 144 --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人文社科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2期 浅析2008年汶川地震中政府形象塑造 口程莹琦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上海200000)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均有明显震感,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抗震救灾工作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管理过程中足够强的危机意识、较高的救援效率、公开透明的信息处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以及全面及时的灾后处理,让政府的形象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认可,让西方媒体感觉到中国政府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政府. 关键词:汶川地震政府形象危机处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数万人遇难,直 接严重受灾地Ⅸ达lO万、P方公里。地震发生后,中闷政府迅速启动 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动员全围力量投入救灾工作,包括囡家丰席胡锦 涛在内的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 告宣布,2008年5月19几至2l门为全国哀悼日,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下半旗志哀。与此同时,奥运吊火传递也暂停三天。新闻媒体对汶川 大地震进行了全方位的直播报道。 一、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 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 评价。它以政府自身的素质、行为和表现为基础,受公众价值意向、丰 观评判的影响.同时同政府自身形象的设计又有直接关系。它是政府 的理念、行为及效粜的集中综合表现。因此,一个政府耍想获得好的 社会评价,颦造出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首先自身行为优良,努力做好 决策科学化、管理民卡化、政务公开化、办事效率化、为政公正廉洁,才 能存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美好的形象。政府形象的最终形成,不仪取 决丁.政府及其成员的实际行为,而且取决j.公众的丰观感觉与评价, 只有通过公众的自我感知和内心体验所认同和赞誉的政府形象,才是 良好的政府形蒙。 二、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人的,在危机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之一,有了良好的形象,就能取信于民。更好 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有效的传播与管理,良好的政府彤象是政府实现 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基础。 (一)公共危机是对政府形象的考验。 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 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当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置结果的 好坏、不仅是考验政府能力,即预见能力、紧急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急对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ffii且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危机顺利化解,标志着政府有较高的处理危机能力,政府良好的形象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 (二)公共危机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创造了机遇。 危机具有非预测性和破坏性,它给社会造成人面积灾难和损失, 使事件本身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政府在面对危机的同时 快速响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恶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加 强与公众的沟通等正面积极措施,就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是 危机的发牛往往会暴露现自.制度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所以,政府要以 处理公共危机为契机,找到/fi足之处,尽快弥补和改善,从而使自己的 能力有所提高,完善和重嘞政府形象。 三、危机中政府所塑造的良好形象 在这次地震危机中,政府的积极行动把中华民族凝聚了起来,给 在震火中受难的人们提供J,强有力的坚实后盾。中国政府的行动不 仅感动了国内民众,也打动了一些对中国百般挑剔的两方媒体,转变 了以往惯有的报道摹调,对灾区充满了挂虑,对中困政府则足褒奖有加。政府抗击危机方面的信心,占领信息士导权,争取百姓的信任,以 及赢得陶际信脊方面。人人提升了政府形象。 (一).亲民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官员亲临事发现场,在 第一时间与民众零距离接触,安慰、鼓励并给与支持和帮助。围家主 席胡锦涛等中国高层领导人接连走访灾区。温家宝在地震发,l三后仅 仅几个小时就乘匕机赶往灾Ⅸ,存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个接一个地 走访受灾乡镇,如果道路受阻就坐直升机”空降”灾区,为灾区人民带去 安慰,并向他们保证政府会提供更多帮助。国家领导人情系百姓、心忧民生的感人场面不仪舒缓了公众的紧张情绪、稳定了民心、给公众 带来J,温暖和力量,而且还赢得了公众的拥护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220.树立了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亲民形象。 (二),责任政府.危机发生后的恢复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政府时刻树屯责任观念,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充分体现执政为民的责任政府形象。这次的地震危机中,中国政府为救灾付出了巨大努力。大批救援人员在进驻重灾区时须克服道路阻断和天气恶劣的不利影响,甚罕花去了数天的时间才赶到灾区:胡锦涛总拍记丰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设立救援团、医疗卫7卜组等8个抗震救灾工作组:总理温家宅在5月21日宣布'中央围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这些结余将帮助中央筹集700亿元人民币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尽管危机中,我国的经济受到,一定的损失,但政府部门的许多决定和措施都非常明确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这‘‘责任政府形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服务性政府。危机中,政府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得到公众的满意和认可,维护政府良好的形象。在这次地震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戍急措施,来缓解危机的压力。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键局12人、北京军l×|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困守军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窄运人于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x=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JII灾区,其他救灾物资陆续支援。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I,充分体现出”以民为奉”的服务性政府理念。 (四).开放性政府.此次危机中,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布,使人民及时了解到地震火区的情况,并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L『.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政府形象和权威,利于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的公布,及时稳定了民心,维持了社会稳定:地震信息的公开反映厂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此次地震中,中国政府所表现出来的开放和透明度、对生命的关怀感动丁世界。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切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ilf!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为灾后霞建作了大量工作,赢得了高度赞誉。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摹本原则。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宅亲临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把人民群众的牛命安伞放在第一位,赢得了高度赞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峰持了依法行政的原则,国务院对利用抗抗震灾名义非法谋利的行为依法严历打击,确保r抗震救灾物资及时发往火区,为灾区灾后重建提供了必要条件,赢得了高度赞脊。 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向心力,提高政府的威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且有利于加强【f1圜的对外交流,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汶川地震为中国政府建立新形象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中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契机,在灾难中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l】李剑锋:《政府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H版社2005年 【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熊源伟:《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5】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