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导论 (2)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2)

(二)校园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3)

(三)文献综述 (4)

二、校园网络暴力的特征分析 (5)

(一)去身性和心理性 (6)

(二)模仿性和传染性 (6)

(三)反复性和爆发性 (7)

三、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 (7)

(一)个人因素 (7)

(二)家庭因素 (8)

(三)学校因素 (9)

(四)社会因素 (9)

(五)同伴因素 (10)

(六)网络因素 (11)

四、应对校园网络暴力的措施 (11)

(一)社会方面 (11)

1.创设网络暴力的法定量化与分级处理机制 (11)

2.将网络法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

(二)学校方面 (12)

1.增强课堂中知识的时效性 (12)

2.建立校园交流平台 (13)

3.建立校园网络暴力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13)

(三)家庭方面 (14)

1.家校合作,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14)

2.家庭教育法制化 (14)

(四)学生个人方面 (15)

1.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交际 (15)

2.丰富自身课外活动 (15)

3.加强自律力与辨别力 (15)

五、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校园暴力也逐渐蔓延到网络上,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对校园生活的安定和谐以及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恶劣影响。与线下的校园暴力不同,校园网络暴力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它的产生和蔓延由诸多因素推动,因此根治校园网络暴力和对校园网络暴力的未雨绸缪需要多方共建。在对校园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收集、整理后,可以得出校园网络暴力的去身性和心理性、反复性和爆发性、模仿性和传染性的三个特点,进一步发掘校园网络暴力的原因,从个人到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都关涉其中。基于校园网络暴力的特点和原因,从对应的家庭、学校、社会方面采取措施,以期减缓校园网络暴力的燎原之势。

关键词:校园网络暴力;成因分析;对策;

一、导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校园暴力也逐渐蔓延到网络上,出现了所谓的“校园网络暴力”,并在近些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与传统的校园暴力相比,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和发生过程更为复杂,波及面也更广,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危害实际上也更大。

因此分析校园网络暴力的特点和背后的原因,提出校园网络暴力的应对措施迫在眉睫。这一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校园暴力防治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环境的安定和谐,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园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于校园暴力的研究很多,但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关参考大多数学者对于校园暴力的概念分析,总结能够看到,将校园暴力可以理解为在学校正常运行期间,发生在校园内外,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同社会成员之间,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园暴力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打架、辱骂、抢劫或抢夺、诽谤,勒索财物、性骚扰等。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校园暴力逐渐蔓延到网络上,出现了所谓的“校园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顾名思义,不可避免的与网络暴力有着关联。网络暴力是网民利用虚拟手段来制造舆论,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恶意辱骂、语言攻击、道德审判,甚至利用“人肉搜索”来暴露受害者隐私,从而对受害者现实社会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的行为。

关于校园网络暴力的概念,目前还尚未统一,我国学者周岳峰在《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中谈到,校园网络暴力实际上是中学生群体基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利用言语来维护自己思想立场,甚至升级到言语谩骂与对骂诅咒的程度。[1]另外学者江根源在《中小学校园网络暴力的思考》中对于校园网络暴力的概念解释是“中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机或另外的设备用来发送或张贴试图伤害或干扰另外学生的文件或图片时,这样的行为就可被视为校园网络暴力或欺凌。”[2]本文认为校园网络暴力是校园暴力的一种,不同于一般校园暴力,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校园暴力行为。其发生地点并不局限于校园,也可以是在社会和家庭中,行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行为途径主要是在网络平台发布暴力内容,包括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行为结果与行为发生主体,途径相一致。

依据于暴力行为的发生空间,我们可以把校园网络暴力划分为完全型的校园网络暴力和不完全型的校园网络暴力。前者指的是整个暴力过程全部发生在网络空间中,而无涉于现实的侵害行为;后者指的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暴力只是整个暴力行为的组成部分,它部分发生在网络空间中,部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三)文献综述

校园网络暴力可以定义为网络空间中的校园暴力,网络具有隐匿性、高速传播性、广泛影响性等特点,一旦成为校园暴力推波助澜的工具或暴力行为的发生场所,就会给学生带来更大、更长久的伤害。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社区的发源地,西方国家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他们关于防治和管理校园网络暴力的措施的研究有2015年4月21日,美国蒙大拿州州长签署反霸凌条款,对校园暴力进行法律上的约束。2015年7月,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和美国司法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校园犯罪与安全的指标(2014)》,在总结详细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校园犯罪和安全的重要绩效或指标,为预防校园犯罪和预防犯罪提供了参考。[3]

2.国内研究现状

打开网络进行搜索,搜索“网络暴力”、“校园暴力”等字样,媒体,新闻,社交网络和其他页面上提供了大量相关报告,并且许多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也具有大量相关研究。这表明“校园网络暴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并成为了公众的核心事件。国内学者对校园网暴力的防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校园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危害性的研究。张正国(2017)作为《上海市上南中学网络欺凌预防指南》的主编认为:“中学生心智尚未健全,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易于发表过激言行,不少人自以为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使得校园网络欺凌问题越发严重。”也正是由于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智尚不健全,因此在遇到校园网络暴力问题时常常采用与之暴力对抗的方式,造成了校园网络暴力进一步升级,以至于情况更为糟糕。[4]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防治校园网络暴力的路径分析的研究。姜方炳(2011)在《“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研究中认为防范网络暴力应该采取政府、社会和网民共治策略,控制风险因素交叠和共振的可能性。[5]王艳、尹剑(2010)在《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构建》中主张实施中学网络道德教育制,构建集学习、监管、奖惩和考核为一体的教育模式。[6]刘春杰(2013)在《网络时代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