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赵武灵王改革成功的途径
2、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
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用功诵读,深思明辨。
他后来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
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
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
次年,又被贬到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
他致力于编写《通鉴》。
后因为上交《通鉴》有功,被起用。
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
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废除新法。
司马光这时也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
上下一拍即合。
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
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司马光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
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
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包括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年,按年叙事,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通鉴》是继《左传》而起的一部重要史籍。
四、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时期,赵国地处北边,经常被周围少数民族势力林胡、楼烦、东胡等侵扰,赵国是连吃败仗。
赵武灵王意识到,赵国被动挨打,并非赵国国力衰微,而是因为军队的军装不适于骑兵和车站的作战形式,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
但是政令还没有下,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公子成等人认为祖宗定下来的法度不可随意更改,否则必将人心涣散,引来大祸。
赵武灵王对他们的观点一一给予了驳斥,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则不能拘泥于旧法,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观点。
最终说服了朝中的反对派,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骑马射箭。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赵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尤其是骑兵的作战能力。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打败了林胡,林胡归顺赵国,赵武灵王收编了林胡的骑兵,使赵国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后赵武灵王又以理服人,说服楼烦归顺,又收编了楼烦的骑兵,并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的版图。
后赵武灵王又率领赵国的骑兵、林胡、楼烦的人马攻打中山国,最终中山国灭亡,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五、课文讲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时代转变为骑战时代的重要一页,并且对中原地区民族融合、服饰制度的演变、思想文化的变革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段历史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故事情节性强,成为后世传诵的名篇佳作。
译文:赵武灵王向北攻占中山国的土地,到了房子一带,接着到了代地,又往北到了很远的地方,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的山顶。
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把胡人的服装和骑射技术教给百姓,他说:“愚蠢的人所嘲笑的东西,贤明的人反而注意它。
即使所有的世人都笑话我,胡人的土地、中山国,我一定要占有它们!”于是就改穿胡服。
本文是从《资治通鉴》中节选而来,所以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多少事件的背景。
文章先从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谈起,对赵武灵王带兵打仗的踪迹描述了一下,从这些地名来看,主要是从东北打到北方,再到西北,这一片地方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陕西一带,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当时被称作“胡地”。
赵武灵王应该是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认识到了胡服骑射的战斗力,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第一自然段等于是交待了胡服骑射在实践方面的由来。
国人都不想穿胡服,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称病不上朝。
武灵王派人请他说:“一个家庭要听从父母亲的话,一个国家要听从君主的话。
现在寡人命令改易胡服而叔叔您不穿,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议论这件事。
治理国家需要纲常,要以有利于人民为本;处理政事要有规矩,政令畅通才是上策。
推崇德政要先从老百姓开始,而推行政令则先要取信于地位尊贵的人,所以希望百姓能仰慕叔叔您的大义而成就改易胡服的大功。
”公子成向使者拜了两拜,行稽首之礼说:“臣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的地方,远方的国家都来观摩学习,蛮夷民族都来效仿。
现在大王想要舍弃这些而学习远方的服饰,变更古代的做法,背弃国人的民意,臣希望大王再深思熟虑一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带回去报告给武灵王。
武灵王亲自去请公子成,说:“我们国家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和东胡、西面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
现在没有骑兵弓箭的准备,那靠什么来保卫国土?前些年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大军队,侵略我国的国土,俘虏我国的国民,放水围困鄗(hao)城;如果不是社稷的神灵保佑,则鄗城几乎守不住,逝去的先王以此为耻辱。
所以寡人改易服骑射,是想预备边境的危机,报复中山国的怨仇。
而叔叔您顺应中原的习俗,厌恶变更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之战的耻辱,这不是寡人所希望的。
”公子成听从了命令,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第二天公子成穿着胡服上朝。
于是才开始推行胡服令,而招募士兵从事骑射。
第二自然段是整个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通过赵武灵王及其使者与王叔公子成之间的论战展开。
课文的大部分都是对话,且富含感情色彩,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赵武灵王的形象是一个智慧的有谋略的君王形象,他为了推行改革,先把公关对象放在了大臣之首王叔公子成身上,他认为“从政先信于贵”,所以先从尊贵的王叔入手,想先说服他,以为国人提供一个示范。
但是他又是很讲究策略的,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公子成,而是先派使者去探听公子成的看法,等掌握了公子成的意图之后,他才亲自登门拜访,用过去先王受过的耻辱来激励公子成,使得公子成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计谋深沉、雄才大略的君王形象。
此外,本文采取的对话体是古代历史散文经常采取的一种形式,常常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互相论辩,在正反两方面的叙述中,阐明事情的由来、利害以及各种不同势力的
立场,从而达到突出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作用。
六、课后思考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大同为礼乐中心,不能效法蛮夷之道,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加强军备可以抵御外辱;(2)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3)叔父保守,拘泥于旧俗。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1)武灵王使之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2)武灵王从国家大局利益为重出发,言之有理。
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成功推行?
因为他采取了正确方法来推行这一举措:一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避免矛盾激化;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父为突破口,树立榜样;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以礼待人;四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晓之以理。
所以能够成功推行。
3、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意义(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