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钻井工具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工具手册塔里木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内容简介
本手册主要针对塔里木油田钻采作业所涉及到的工具和工具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收集、整理和详细地介绍了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打捞及工具分公司所辖及密切关联的井口工具、钻(管)柱工具、井下动力钻具、取心工具、套管开窗铣鞋和铣锥、震击解卡工具、事故处理辅助工具、小件落物打捞工具的规格、性能、结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要求、维修保养、判修判废、制造验收标准和规范等。
尤其是对近年来引进的新工具和密切关联的工具作出了清楚明白的阐述。
本手册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内容详尽、实用性强,可供管理、技术和操作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二OO四年十月
前言
石油钻采作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工具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相关介绍钻采工具的手册种类也不少,相对塔里木油田钻采作业所涉及到的工具和工具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现有的工具手册的内容都不是很全面、很具体,无法满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编写一本能反应塔里木油田钻采作业所涉及到的工具和工具使用、维修实际情况的手册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手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详细地介绍了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打捞及工具分公司所辖及密切关联的工具的规格、性能、结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要求、维修保养、判修判废、制造验收标准和规范等,反应了塔里木油田钻采作业所涉及到的绝大部分工具和工具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
本手册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内容详尽、实用性强,是一本适合塔里木油田钻采作业相关人员使用的工具书。
本手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有关人员的帮助和指导,这里谨表谢意。
由于编写人员水平有限,资料和现场经验不足,缺点和错误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井口工具 (1)
第一节吊卡 (1)
第二节套管吊钳 (8)
第三节滚子方补芯 (11)
第二章钻(管)柱工具 (15)
第一节液压双向减震器 (15)
第二节液压减震器 (24)
第三节悬浮器 (31)
第四节键槽扩大器 (39)
第三章井下动力钻具 (42)
第一节涡轮钻具 (42)
第二节螺杆钻具 (54)
第四章定向井和水平井工具 (68)
第一节弯接头 (68)
第二节无磁钻铤 (73)
第三节弯壳体螺杆钻具 (78)
第四节造斜涡轮钻具 (85)
第五章取心工具 (89)
第六章固井工具和尾管固井工具 (99)
第一节循环接头 (99)
第二节垫叉 (101)
第三节刮削(壁)器 (103)
第四节插入头 (109)
第五节钻杆扶正器 (112)
第六节尾管悬挂器送入工具 (114)
第七节喇叭口铣锥、回接筒铣锥 (119)
第七章套管开窗铣鞋、铣锥 (121)
第八章套管整形工具 (127)
第九章震击解卡工具 (133)
第一节全机械式随钻震击器 (133)
第二节机械-液压式随钻震击器 (146)
第三节液压上击器 (157)
第四节超级震击器 (165)
第五节液压加速器 (174)
第六节开式下击器 (182)
第七节闭式下击器 (187)
第八节地面震击器 (195)
第十章管柱打捞工具 (203)
第一节公锥 (203)
第二节母锥 (208)
第三节可退式卡瓦打捞矛 (212)
第四节可退式卡瓦打捞筒 (217)
第五节倒扣接头 (225)
第六节机械式内割刀 (229)
第七节机械式外割刀 (234)
第八节水力式内割刀 (239)
第十一章事故处理辅助工具 (242)
第一节套铣管 (242)
第二节铣鞋 (248)
第三节安全接头 (252)
第四节可弯肘节 (256)
第五节铅印 (261)
第六节磨鞋、铣鞋 (264)
第七节钻杆旋转工具 (283)
第十二章小件落物打捞工具 (285)
第一节磁力打捞器 (285)
第二节反循环强磁打捞篮 (291)
第三节反循环打捞篮 (296)
第四节随钻打捞杯 (299)
第五节一把抓 (303)
第六节内捞勾 (305)
第七节外捞勾 (308)
第一章井口工具
第一节吊卡
一、概述
吊卡是套扣在钻杆接头、油管接箍、套(铣)管接箍下面,用以悬挂、提升和下入钻杆、套(铣)管、油管等管柱的工具。
二、吊卡型号表示方法
1、吊卡类型(表1-1)
表1-1 吊卡类型
2、吊卡表示方法
命名方式(SY5041—92)
例:侧开式平台阶吊卡,下孔径131mm,上孔径134mm,最大载荷1350kN,则表
《返回目录》 1
示为:CD131╳134/1350。
3、现有型号
(1)钻杆吊卡(表1-2)
1) 侧开式锥形台阶(斜坡)钻杆吊卡:CDZ18°148/3150kN(51/2"/350T)、CDZ18°133/3150kN(5"/350T)、CDZ18°133/3150kN(41/2" /350T)、CDZ18°101/3150kN(31/2"/350T)、CDZ20°101/3150kN(31/2"/350T)、CDZ20°83/2250kN(27/8"/250T)、CDZ20°67/1125kN (23/8"/150T)。
2) 对开式锥形台阶(斜坡牛头)钻杆吊卡:DDZ18°148/3150kN(51/2"/350T)、DDZ18°133/3150kN(5"/350T)、DDZ18°101/3150kN(31/2"/350T)。
3) 对开式平台阶(牛头)钻杆吊卡:DD18°148/3150kN(51/2"/350T)、DD 133/3150kN (5"/350T)、DD 101/3150kN(31/2"/350T)、DD 83/2250kN(27/8"/250T)。
表1-2钻杆吊卡规格
(2)套管吊卡(表1-3)
侧开式平台阶套管吊卡:CD 513/3150kN(20"/350T)、CD 477/3150kN(18 5/8"/350T)、CD 344/3150kN(13 3/8"/350T)、CD 254/3150kN(9 7/8"/350T)、CD 248/3150kN (9 5/8"/350T)、CD197/3150kN(7 5/8"/350T)、CD 181/3150kN(7"/350T)、CD 130/2250kN (5"/250T)、CD 117/2250kN(4 1/2"/250T)。
(3)铣管吊卡(表1-4)
侧开式平台阶铣管吊卡:CD277/3150kN(10 3/4"/350T)、CD 248/3150kN (9 5/8"/350T)、CD 210/3150kN(8 1/8"/350T)、CD 197/3150kN(7 5/8"/350T)、CD 152/2250kN(5 7/8"/250T)、CD 142/2250kN(5 1/2"/250T)。
(4)钻铤吊卡(表1-5)
侧开式平台阶钻铤吊卡:CD 260/2250kN(11"/250T)、CD 186/3150kN(8"/350T)、
《返回目录》 2
CD 163/2250kN(7"/250T)、CD 110/1125kN(4 3/4"/150T)、CD 82/1125kN(3 1/2")/150T。
表1-3 套管吊卡规格
表1-4铣管吊卡规格
注:9 5/8"、7 5/8"套管吊卡、铣管吊卡为同一吊卡。
表1-5 钻铤吊卡规格
三、结构、工作原理
1、钻杆吊卡
(1)侧开式锥形台阶(斜坡)钻杆吊卡结构如图1-1所示。
《返回目录》 3
(2)对开式锥形台
阶(斜坡牛头)钻杆吊卡
结构如图1-2所示。
(3)对开式平台阶
(牛头)钻杆吊卡结构同
对开式锥形台阶(斜坡牛
头)钻杆吊卡,只是台阶
是平台阶。
2、套管吊卡
侧开式平台阶套管
吊卡结构如图1-3所示。
3、铣管吊卡
铣管吊卡结构同套管吊卡,如图1-3所示。
图1-1 侧开式锥形台阶(斜坡)钻杆吊
4、钻铤吊卡
结构同套、铣管吊卡,如图1-3所
示。
《返回目录》 4
图1-2 对开式锥形台阶(斜坡牛头)钻杆吊卡图1-3 侧开式平台阶套管吊卡
《返回目录》
5
四、使用、操作
1、选用的吊卡应符合SY 5041-92的规定,与吊环连接的吊耳尺寸应符合图1-4及表1-6的规定。
表1-6 吊卡吊耳与吊环连接尺寸
吊卡的 最大载荷 kN 适用吊环最大 载荷的范围
kN dmin mm r mm hmax mm bmax mm L mm
225 225~2250 75 50 40 30 侧开式钻杆吊 卡应大于或等
于380 360 360~2250 75 50 50 30 585 585~2250 75 50 70 40 675 675~2250 75 50 70 50 900 900~2250 90 60 80 60 1125 1350~3150 90 60 90 65 1350 1350~3150 90 60 90 65 2250 2250~4500 100 75 130 80 3150 3150~4500 100 75 150 120 4500
4500~8750
130
90
200
145
2、吊卡通径、最大提升载荷应符合现场作业要求。
3、使用前应检查锁销手柄及活门的开启与关闭是否灵活,紧定螺钉是否紧固,如不符合要求,应加以排除。
4、吊环套入吊卡两侧吊耳后,耳孔必须插入安全销,严防单吊环起下钻。
5、吊卡活门关闭后,应检查上、下锁销是否锁牢,只有当活门与主体可靠锁牢后,才能进行提升作业。
图1-4 吊卡吊耳与吊环连接尺寸示意图
五、现场维护保养
1、吊卡使用后应清除泥污,检查各零件的安全性,然后涂防锈油,存放于干燥通风处。
2、吊卡现场检查,出现判修、判废依据之一,应回收修理或报废。
六、维修
1、对回收的吊卡进行清洗及外观检查。
2、将判修的吊卡解体为零部件。
3、对零部件进行清洗、除锈、修整。
4、鉴定活门、卡页、吊卡主体有无损伤、变形。
5、活门轴、卡页轴无剪切或其它伤痕,与轴套(孔)配合间隙小于0.2mm。
6、吊耳主体、活门、活门轴、卡页、卡页轴按SY/T 5446与JB/T 8468规定的方法进行无损检测,不合格者应更换。
7、吊卡台肩面应平整,不能有明显二次台肩,18°、20°锥面的锥度公差为±5′。
8、将所有零件表面的毛刺、油污、锈斑等清除干净。
9、零件配合表面及摩擦表面不影响使用性能的轻微擦伤等缺陷,用细锉、细砂布或油石加以修除。
零件的配合表面洗擦干净并涂以32#液压油。
10、凡经过修理、鉴定合格的零部件,按图纸进行组装。
组装完成的吊卡使用性能应达到SY5041规定的要求。
11、组装完的吊卡应进行防腐涂漆,在吊卡本体上端面打印编号和标记。
12、验收
(1)各活动部位开启与关闭灵活,紧固件齐全,刷漆平整、均匀、无气泡。
活门手柄焊接牢固,锁销手柄回弹有力。
(2)两个吊耳上翘量应小于10mm。
(3)两吊耳吃力点高度差应小于5mm。
(4)上孔径、下孔径偏差小于1mm。
(5)活门旷动量小于1mm,活门锁紧后活动间隙在0.2~0.5mm范围内。
(6)保险阻铁低于吊卡台肩面2mm,阻铁距台肩孔内壁大于3mm。
七、判修、判废依据
1、判修依据
(1)活动件变形或磨损,活动失灵,吊卡主体出现伤痕,应回收修理。
(2)活门锁紧后,活动间隙在大于0.5mm,应回收修理。
(3)使用满1200小时,应回收修理。
(4)出现顿钻后,应回收修理。
2、判废依据
(1)按SY/T 5446与JB/T 8468标准对吊耳、主体、活门无损检测有缺陷,应报废。
(2)吊卡台肩面出现二次台肩面宽达1.5mm,应报废。
(3)18°、20°锥面的锥度超过±5′,应报废。
(4)两个吊耳上翘量大于10mm ,应报废。
(5)两吊耳吃力点高度差大于5mm,应报废。
八、标准、规范
SY 5041—92《吊卡》、塔指Q/CNPC—TZ 33-2003《吊卡使用维护及修理技术规程》。
《返回目录》
第二节套管吊钳
一、概述
吊钳是拧紧或松开钻杆、套管等管柱连接螺纹的工具。
二、分类及型号表示方法
1、吊钳分类
吊钳分为多扣合钳和单扣合钳两种类型。
2、吊钳型号表示方法
3、现有20〞(508mm)、133/8〞(339.7mm)套管吊钳,为Q340—648×35多扣合钳。
基本参数(表1-7)。
表1-7 套管吊钳
三、结构、工作原理
套管吊钳的结构见图1-5。
四、使用、操作
1、选用的吊钳应符合SY 5035-91的规定。
2、吊钳尺寸与最大扭矩应符合现场作业要求,见表1-7。
3、使用前应
检查各轴销转动
及钳头打开与闭
合是否灵活,锁
紧插销是否牢
固。
4、钳头扣合
后,应检查是否
锁牢,只有扣合
器与钳头可靠锁
牢后,才能进行
拧紧或松开螺纹
的作业。
图1-5 套管吊钳
五、现场维护保养
1、吊钳使用后应清除泥污,检查各零件的安全性,然后涂防锈油,存放于干燥通风处。
2、吊钳现场检查,出现判修、判废依据之一,应回收修理或报废。
六、维修
1、对回收的吊钳进行清洗及外观检查。
2、将判修的吊钳解体为零部件。
3、对零部件进行清洗、除锈、修整。
4、鉴定钳柄、钳头、扣合器无损伤、变形。
5、轴销无剪切或其它伤痕,与配合销孔配合间隙小于0.2mm。
6、轴销、钳柄、钳头、扣合器按SY/T 5446与JB/T 8468规定的方法方法进行无损检测,不合格者应更换。
7、牙板上的牙齿不能有明显的磨损和损坏,不合格者应更换。
8、将所有零件表面的毛刺、油污、锈斑等清除干净。
9、零件配合表面及摩擦表面不影响使用性能的轻微擦伤等缺陷,用细锉、细砂布或油石加以修除。
零件的配合表面洗擦干净并涂以32#液压油。
10、凡经过修理、鉴定合格的零部件,按图纸进行组装。
组装完成的吊钳应进行扣
合试验,使用性能应达到SY5035-91规定的要求。
组装完成的吊钳应进行防腐涂漆。
11、验收时各活动部位开启与关闭灵活,紧固件齐全,刷漆平整、均匀、无气泡。
相连的二节钳头直线活动间隙在0.2~0.5mm范围内。
七、判修、判废依据
1、判修依据
(1)活动件变形或磨损,活动失灵,轴销、钳柄、钳头、扣合器出现伤痕,应回收修理。
(2)每口井使用完后应回收修理。
2、判废依据
(1)按SY/T 5446与JB/T 8468标准对钳柄、钳头、扣合器本体及销孔进行无损检测有缺陷,应报废。
(2)测量钳柄、钳头、扣合器上的销孔,尺寸超差,应报废。
八、标准、规范
SY 5035—91《吊钳》。
《返回目录》
第三节滚子方补芯
一、概述
滚子方补芯替代二片式补芯,与转盘方瓦配合,用于驱动方钻杆的工具。
二、型号表示方法
规格见表1-8。
表1-8 滚子方补芯规格
三、结构、工作原理
滚子方补芯主要由上盖、下座、轴、四方滚子(六方滚子)、固紧螺栓、加油杯等组成。
图1-6所示为四方滚子方补芯。
如把四方滚子换成图1-7所示六方滚子,则为六方滚子方补芯。
四、使用、操作
1、安装
滚子方补芯必须在钻台上安装,其安装顺序如下。
(1)将上盖套在方钻杆上。
(2)把下座架在鼠洞上方,穿好四条M38大螺栓并旋紧四条水平方向的内六角螺栓。
(3)方钻杆穿过底座进入鼠洞。
(4)滚轮内装入滚针轴承、轴、密封体,并注满润滑脂。
图1-7 六方滚子
(5)把四个组装好的滚轮放进下座内。
令倾斜45°的轴端互相对齐并嵌入,同时把密封体的销子放入底座的口内。
(6)对准定位销和四条M38螺栓下放上盖,并让四条M38螺栓穿过上盖的孔。
(7)将防松垫套在螺栓上,拧紧M38螺母,其力矩须达到2kN •m 。
其安装方法如图1-8所示。
2、操作
(1)慢提方钻杆,让方钻杆的加厚端接触滚轮,但应避免撞击滚轮。
(2)对准井眼,下放补芯,
慢慢地转动转盘,便补芯方体进入转盘大方瓦内。
这时,底座锥体便和大方瓦锥孔接触。
经常检查补芯下座端面的间隙,若判断大方瓦或方补芯锥度磨损严重时应及时更换。
五、现场维护保养
1、每周检查上盖大螺母是否松动并给滚轮轴承加润滑脂。
2、滚子方补芯使用后应清除泥污,检查各零件的安全性,然后涂防锈油,并存放于干燥通风处。
3、滚子方补芯现场检查,出现判修、判废依据情况之一,应回收修理或报废。
六、维修 1、解体
图1-6 四方滚子方补芯
(1)对回收的滚子方补芯表面清洗后进行解体前的检查鉴定。
(2)将滚子方补芯解体为零部件。
(3)对零部件进行清洗及除锈。
2、主要零件鉴定
(1)滚子的最大磨损值应不大于
3.2mm。
(2)滚针轴承的径向间隙用塞尺检
查,应小于0.2mm,否则,做报废处理。
(3)补芯下座锥体与方瓦配合面磨损
应小于5mm,否则,应补焊修复。
(4)对于上盖、下座等其他零部件,
要求表面光洁;若有擦伤等缺陷,经打磨
或修光后,其擦伤深度小于lmm,否则,
应更换。
(5)对全部经过鉴定可予使用的零部
件及准备更换的备用件,进行检查,确定
其性能符合要求。
3、修理
图1-8 滚动方补芯安装方法(1)准备工作
1) 必须将所有零件表面的油污、毛刺、锈斑清理干净。
2) 对零件的配合面须洗擦干净并涂以清洁的润滑油,零件表面的擦伤等缺陷,应用细锉、细砂布或油石加以修除。
3) 滚轮两端的密封面不得有撕裂或其他缺陷,其上内外“O”型圈的飞边应仔细清除干净,各种密封件装配前接触面须涂以润滑油。
(2)组装
1) 对经过鉴定、修理合格的零部件按图纸进行组装。
2) 组装完成的滚子方补芯应进行防腐涂漆、编号和标记。
3) 组装完成后,应填写质量检验单。
4、修理质量要求
(1)4颗M38固紧螺栓的旋紧力矩要达到2kN·m ,滚子方补芯上盖和下座之间要
有3 mm的间隙,上盖上移动值不大于0.3mm。
(2)用棒撬动滚轮判断轴和滚针轴承的磨损情况,移动值不大于0.8mm。
(3)滚轮磨损深度不大于3.2 mm。
(4)用压软金属法检查滚轮与方钻杆之间的间隙,其值小于3mm。
(5)经验收合格后,填写产品质量检验单。
七、判修、判废依据
1、判修依据
(1)用压软金属法检查滚轮与方钻杆之间隙,间隙大于3mm,应回收修理。
(2)用棒撬动滚轮判断轴和滚针轴承的磨损情况,轴和滚针轴承的移动量大于0.8mm,应回收修理。
(3)方补芯上盖和下座之间间隙为3mm,当M38螺母紧固后,上盖下移超过0.3mm,应回收修理。
(4)补芯下座锥体与方瓦配合面磨损应大于5mm,应回收修理。
2、判废依据
(1)滚子的最大磨损值大于3.2mm,滚子应予报废。
(2)滚针轴承的径向间隙大于0.2mm,轴承应予报废。
(3)滚子方补芯上盖和下座之间移动值大于0.8mm,轴座磨损严重,滚子方补芯应予报废。
(4)上盖、下座及轴座有裂纹,滚子方补芯应予报废。
(5)大四方对边尺寸小于327mm,滚子方补芯应予报废。
(6)锥体锥度磨损大于45ˊ,滚子方补芯应予报废。
八、标准、规范
塔指Q/CNPC-TZ 41—2003《滚子方补芯修理技术条件》。
第二章钻(管)柱工具
第一节液压双向减震器
一、概述
SJⅡ型钻具减震器是一种能同时减缓钻柱纵向和周向振动的双向减震器。
它能维持较平稳的钻压和扭矩,从而减少钻头、钻具及地面设备的振动破坏,实现提高钻速和降低钻井成本的目的。
二、型号表示方法
现有型号SJ159(6 1/2〞)、SJ178(7〞)、SJ229(9〞)、SJ279(11〞)。
SJⅡ型双向减震器规格系列及性能参数见表2-1。
三、结构、工作原理
1、基本结构
见图2-1,该减震器减震机构主要是由一种可压缩的液体弹簧、活塞换向机构和环隙阻尼机构等组成,钻具的纵向振动和冲击载荷通过液压活塞作用在液体弹簧上。
当载
表2-1 SJⅡ型双向减震器规格系列及性能参数
期为400小时。
荷增大时液体弹簧吸收能量,从而可使钻压保持不变。
扭矩传递是通过心轴和活塞间的大螺旋驱动装置,从活塞外花键到花键外筒内花键,并通过油缸和下接头传递到钻头上的。
内轴部份:上接头—心轴—冲管
外筒部份:扶正外筒—花键外筒—油缸—下接头
在内轴和外筒中间有一个大螺旋转换机构。
2、工作原理
纵向减震机构主要是由心轴、活塞总成及阻尼腔的环隙阻尼机构和工作腔的液体弹簧等部份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工作腔可压缩液体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来吸收或释放钻头和钻柱振动能量。
当液体弹簧在压缩或伸张过程中,心轴相对外筒作轴向移动。
同时阻尼腔中的非压缩液体的液流高速流过阻尼环隙,并产生大量摩擦热,耗散掉部份振动和冲击能量。
因此,纵向减震机构能吸收或减缓钻具的纵向振动和冲击能量。
活塞换向机构是由花键外筒通过矩形花键副与活塞联接,活塞内孔通过梯形螺旋副
与心轴联接,这样一组机构就会使扭转振动
及冲击载荷在瞬间内转换为工作腔的纵向分
力,从而保持较恒定的扭矩。
四、使用、操作
减震器下井前,应检查《工具跟踪卡》,
确认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安放位置
井底有落物或打捞作业严禁使用减震
器。
(1) 当使用塔式钻具钻进时,直接接于钻
头之上。
(2) 当使用井底型稳定器时,安放在井底
型稳定器与钻铤之间。
(3) 当取心钻进时,安放在取心筒之上。
(4) 当定向井稳斜钻进时,可联接在第一
只稳定器上部。
(5) 在一般钻井条件下,在技术条件允许
的范围内,该减震器不受钻压、转速、泵压
和井内油气介质等条件的限制。
但是,在钻
进时应避免减震器在共振区内工作,根据具
体情况优选钻压和扭矩,实现钻井参数的最
优配合。
(6) 该减震器下井使用时,要求井下情况
正常,泥浆性能良好。
(7) 该减震器用于钻进硬地层、砾石层及
软硬夹层时,效果会更为明显。
(8) 该减震器只适用于牙轮钻头和研磨性
取心钻头,不适用于刮刀钻头。
图2-1 液压双向减震器
2、下钻
(1) 该减震器出厂或大修后,必须经地面台架试验合格,方能下井使用。
(2) 确定减震器安放位置,备好配合接头。
(3) 下井前检查四个油堵是否松动或漏油。
(4) 在钻台上用1~3根钻铤加压,测量该减震器心轴的工作行程S1值的变化情况,检查其它下井钻具的磨损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5) 下井前若发现不正常情况,应进行现场维护或返厂修理,严防发生井下事故。
3、钻进
(1) 钻进过程中,要求详细记录钻进参数和分析井下情况。
(2) 要求操作平稳,严禁溜钻,顿钻。
若发生严重顿钻,溜钻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起钻检查。
4、起钻
(1) 减震器每次起出井口时,都要认真清洗。
检查四个油堵是否松动或脱落,各部丝扣有无刺扣、粘扣、断裂等现象。
(2) 在钻台上用下井时同样的方法测量S1值的变化,若S1值比下井前小25mm以上,则说明液压密封出现故障,应立即检修。
(3) 在转盘上用内钳咬住花键外筒,用外钳咬住上接头,用一道猫头绳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当猫头绳松开后,心轴应回到原来位置(心轴不受力作用条件下)。
若心轴不回位,则应将减震器卸下送回修理。
(4) 在正常作用情况下,减震器在井下钻进400小时后要进行检修。
(5) 减震器送厂修理前,必须卸松外壳各接头联结扣。
但丝扣端面间距离不得超过0.2mm,以防漏油。
(6) 每次起钻时应同时检查钻铤及其它下井钻具的使用情况,分析减振效果。
五、现场维护保养
1、减震器上下钻台以及搬运时,要带好护丝,吊、放要平稳。
2、在场地摆放检查时,用3~4根木方或钢管把减震器垫平。
3、减震器每次起出后应检查油堵是否漏油和脱落,各部位丝扣有无刺坏断裂现象。
4、减震器每次起出后应检查本体外径磨损、本体有无弯曲变形。
5、起钻后在钻台上用下井前同样的钻铤数加压,测量S1值,当S1值比表2-1中的最大工作行程小25mm以上时,应回收修理。
6、现场检查,出现判修、判废依据情况之一应回收修理或报废。
六、维修
该减震器经现场使用一个钻井工作周期后应检修。
1、拆卸
用清水洗净减震器内外表面的泥污,按下列步骤进行拆卸。
(1)放油(放油前拉开全行程,夹持花键外筒,左旋上接头,使活塞靠住心轴凸台。
)将减震器夹持在拆装架上,夹持部位一端是母扣端,另一端是下接头,应使对称油孔其中之一朝下,用一专门容器放在下液压腔油堵下方,卸开油堵把下腔内的硅油放出来,把油堵重新装上以免丢失。
用同样的方法把上液压腔内的L—HM32抗磨液压油放进另一专用容器中,装上油堵。
将装硅油容器放置于液压缸和下接头联接处下面,然后卸下销堵与销,卸开下接头,剩余硅油进入容器内,分解下接头中的盘根组。
(2)改变夹持部位,夹住花键外筒中间,用大钳卸开油缸,从冲管上将油缸滑出。
(3)卸掉冲管上的紧钉,卸掉冲管,取出冲管内的“O”型圈,卸掉活塞上的紧钉后用钩头搬手卸掉活塞接头取下露在外面的密封件。
(4)夹持位置不变,将扶正外筒卸松,取下花键外筒及活塞。
(5)改变夹持位置,夹住心轴九头螺纹上方凸台,将上接头卸掉,并取下扶正外筒。
取出各部位密封件和刮泥圈。
(6)从心轴上滑出花键外筒。
(7)转动活塞,使活塞从心轴小头旋出(左旋),而后用钩头起子钩出双向盘根组。
2、清洗检查、修理或更换零部件。
(1)拆卸后用清洗液(煤油)洗净全部零件。
(2)对上接头、心轴、扶正接头、花键体、油缸、冲管、下接头等零配件按SY/T 5446与JB/T 8468规定的方法进行无损检测。
有缺陷的零件应更换。
(3)检查各零件是否有凹痕、划伤。
对表面的划伤深度小于0.25mm、凹痕深度小于0.25mm者和毛刺应用细砂布予以清除,对深度大于0.25mm凹痕、表面的划伤深度大于0.25mm的零件应予更换。
(4)检查花键是否有扭曲变形、裂痕、严重划伤、粘合等现象,轻微损伤可修理,损伤大于4mm的必须更换。
(5)检查外筒上的左螺纹,若有擦伤不光、浅凹痕、毛刺等用优质金刚砂擦洗。
若有大的凹痕、刻痕、拉槽、断裂、粘合等毛病必须更换。
(6)检查各联接件的联接丝扣是否有刻痕、毛刺、刺伤等毛病,若有应清除,清除后公母扣要进行磨合。
橡胶密封件均应更换。
3、装配
(1)装配步骤按拆卸的相反步骤进行,上接头与心轴间螺纹紧扣应夹持在心轴九头螺纹上方凸台处,各联接螺纹紧扣扭矩按表2-2规定。
表2-2 各联接螺纹的紧扣扭矩单位:kN·m
规格mm SJl59ⅡSJ178ⅡSJ229ⅡSJ Ⅱ279
心轴与冲管见图2-2见图2-214 14
上接头与心轴24 36 55 / 扶正外筒与花键外筒15 25 30 20
花键外筒与油缸18 35 50 90
油缸与下接头25 45 50 90
SJl59ⅡL=118mm
SJ178ⅡL=91.6mm
图2-2
(2)装配时阻尼腔内的各部丝扣,配合表面及密封件应涂L—HM32抗磨液压油,工作腔内的各部丝扣,配合表面及各密封件均涂201—100甲基硅油。
外壳接头联接丝扣必须涂均API标准钻铤丝扣油。
(3)装配时,应注意密封件的方向不得装反。
4、注油
(1)注油前,在试验架上将减震器拉至最大容积位置,然后,在拆装架上卡住花键外筒,逆时针旋转心轴,直至转不动为止。
(2)先注工作腔,将减震器下接头端支起,与水平面成45°角,两油孔向上,上孔接真空泵,下孔接注油泵,抽空腔内空气,注满201—100甲基硅油,然后将两油堵分别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