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生活美学哲学(二):意义与审美体验__40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生活美学哲学(二):意义与审美体验_

[标签:来源]

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世界的意义到底怎样,对象何以成为审美对象,同其他一切大哲学家一样,这些也是王守仁哲学或美学所要追问的主要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世界的意义到底怎样,对象何以成为审美对象,同其他一切大哲学家一样,这些也是王阳明哲学或美学所要追问的主要问题。良知和致良知的结构体系主要就是试图对此作出解答。王阳明的“良知”具有道德和超道德性质,是道德范畴、生命本体、圣人境界的统一体。无论是作为生命本体还是作为圣人境界,良知都具有体验性质,都表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或融合。按王阳明的理解,人所面对的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天地草木瓦石本是自在的,作为自在之物,它们本然地处于原始的混沌之中,无所谓天地之分,草木之别。只有人才把天地称为“天地”,将草木称为“草木”。没有人的良知,便无“天地”、“草木”、“瓦石”等。这样,依王阳明看,人便不能在自身的存在之外去追问超验的对象,而只能强调以人为尺度,联系人的存在来澄明世界的意义;换言之,人应当在自身存在与世界的关系中,而不是在这种关系之外来考察世界。因为真正属于哲学(包括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意义世界,而不是物理世界或本然世界。

先生(指王守仁)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

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第一,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不可相混。

第二,“与花同寂”和反映论的区别。

第三,意向性与审美体验的联系。

有关王阳明对审美体验的解释,《传习录》作了精彩的描述。

这里,比较全面地把握了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第一,审美体验得

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主体的情感活动等的“感”和客体与主体能发生联系的构成因素的“应”。第二,天地万物,千古见在;天的崇高感,地的深厚感,鬼神的吉凶灾祥感等都是我的“灵明”(良知)赋予,正是有了“我的灵明”,也才有了“与物同体”,“一气流通”。没有“灵明”的人(死人)就不会有上述情感和意义的存在。第三,“我的灵明”也离不开天地万物,否则“我的灵明”就没有了“精神食粮”(马克思语),失去了确证我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亦没有我的灵明”。

精彩推荐:

老庄哲学与中医养生

(责任编辑:猪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