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古今中外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古今中外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周崴
【专题导读】
古代中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历史上关系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同时力求限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中国创造出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耕经济体系,农耕文明曾达到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导致“私田”不断开垦,公田日益衰败。面对这一趋势,各国在赋税制度上进行相应改革,如“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促使土地国有制逐步向私有制转变。战国时期,各国进一步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地主和农民为基本阶级的经济形态逐步完善起来。
两汉时期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要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兵役。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在隋朝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天宝年间,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也无法维持。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这一变化是汉代以来征税从重人口、轻田产向轻人口、重田产转变的分水岭。明朝中叶,土地兼并加剧,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征,简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役银从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变为以丁、田分担,有利于赋役均平。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清雍正年间正式推行“摊丁入亩”,这意味着中国长期延续的人头税彻底消失,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它在客观上还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大发展。
1500年以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西方各国都对本国的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作出相应变革,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宅地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土地政策等都对工业化产生了正面影响。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业政策,意在保护小农经济,对法国工业化进程起了阻碍作用。俄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需要,列宁曾先后提出余粮收集制和粮食税政策;斯大林时期实施的农业集体化方针,虽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损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
中国近代各革命阶级提出的土地政策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主张,但其蕴含小私有制愿望的绝对平均的分配方案,又体现了空想性和落后性。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要求,触及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消除贫富悬殊,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土地革命路线、减租减息政策和土地改革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1953年起,又通过农业合作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共由于轻率地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方法导引】
1.比较地看: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经济政策与近代西方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农业政策和近代中国具有革命色彩的土地政策放在一起比较,从目的、内容、影响上会发现其显著差异。
2.发展地看: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从发展演变的角度可总结出如下规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发展到以土地、财产为主(从编户制度到两税法),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由
严格到放松直至废除人头税(从编户制度到两税法再到“摊丁入亩”);(2)赋税、徭役分征到合一(以“一条鞭法”为界),赋役制度化繁为简;(3)由征收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向征收货币地租转化(“一条鞭法”开始计亩征银)。
3.联系地看:农业政策、赋役制度往往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例如,明朝“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也往往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关联。
4.要注意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两者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不可混淆。
【趋向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保护耕地、粮食安全、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也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应重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农村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内容的复习。
【能力提升】
1.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从本质上看都是A.废除了井田制B.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C.确立了国家的赋税制度D.改变了原有的征税标准
2.《礼记》有“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
和“亲蚕礼”。这说明了
A.统治者关心民众疾苦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统治者能与民同乐D.汉朝以后,国家更为重视农业
3.隋唐时期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其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B.有助于简化征税手续
C.有助于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人之。”下列选项与这一规定相关的是
A.初税亩B.方田均税法C.两税法D.一条鞭法
5.有学者指出:“两税行而租庸调并合,条鞭行而税粮银力杂差并征,其义一也”。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相同处在于
A.统一税目以“量出为入”为原则B.简化税目征收,免除人民力役
C.明确农民的田赋与徭役D.兼容前代税法,以增加财政收入
6.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
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B.秦C.唐D.清
7.明清之际重农抑商政策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增强了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
8.“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安心,地主劳动灰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A.1931年的土地革命中B.1941年“减租减息”政策实施后
C.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推行后D.1956年农业合作化实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