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土地沙化监测和治理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区土地沙化监测和治理建议
概要:介绍了本期沙化土地类型、沙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沙化治理程度等现状,并通过前期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比对,进一步分析了监测区内各类土地的动态变化以及引起相应变化的原因,即与前期相比,本期全区流动沙地和极重度沙地面积都明显减少,沙化程度显著降低;最后提出了治理建议。
沙化和荒漠化监测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赋予的法定职责,也是防沙治沙工作的现实需要[1-2]。因此,做好沙化监测对于科学开展治理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某开发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推进绿化工程,重点针对裸露沙地开展了造林绿化。通过在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修复,以实际行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摸清全区沙化土地现状的基础上,对2014年第五次沙化监测数据(以下统称前期数据)和2019年第六次沙化监测数据(以下统称本期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监测区内沙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为今后政府决策和治理沙化土地提供依据。
1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监测区情况某开发区监测区仅为沙化类型,监测区面积小且集中分布,全部位于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其东侧为化工园区、西侧为平畅河、南侧为工业用地、北侧临海,地理坐标大致范围为东经121°01′17″~121°04′12″,北纬37°40′41″~37°42′22″。沙化土地监测总面积483.13hm2,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8.33hm2,占沙化土地监测总面积的28.63%。
1.2技术与方法参考“国土三调”成果,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内业图斑区划,通过地面调查核实验证区划图斑和调查因子。以前期数据为基础,对照影像图、“国土三调”界线,按照《第六次山东省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操作细则》有关要求,运用ArcGIS软件合理区划图斑,作为本期数据初步成果。采用平板电脑进行实地核实,验证初步成果的图斑界线,确认其是否符合现状,现场填写各类属性因子,并对前期数据的部分照片采集点进行复位[3]。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在室内对不符合实际的图斑进行再调整、再修正,对矢量数据进行质检并汇总数据[4-5]。
2结果与分析
2.1本期沙化土地类型2019年某开发区第六次沙化土地类型监测结果见表1。其中,监测区内流动沙地面积为0.83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60%;固定沙地面积为137.17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9.16%;沙化耕地面积为0.33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24%。2.2本期沙化程度2019年某开发区监测区第六次沙化土地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等4级,具体监测结果见表2。其中,轻度面积为13
3.43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6.46%;中度面积为3.14hm2,占沙化土地面积为2.27%;重度面积为0.93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67%;极重度面积为0.83hm2,占沙化土地面积的0.60%。2.3本期土地利用类型2019年某开发区第六次土地利用类型监测结果见表3。沙化耕地面积为0.33hm2,种植园地面积为8.32hm2,林地面积为83.67hm2,草地面积为45.43hm2,建设用地面积为33
4.45hm2,水域面积为9.09hm2,其他土地面积为1.84hm2。2.4本期沙化土地治理情况2019年某开发区监测区范围第六次沙化土地治理结果见表4。其中,初步治理面积为0.84hm2,中等治理面积为9.13hm2,基本治理面积为81.29hm2,无治理面积为47.07hm2。2.5两期沙化土地动态变化2.
5.1沙化土地类型。从两期沙化土地类型(表1)看,在前期和本期监测范围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过5年发展变化,本期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增加了15.3hm2。按照土地类型分析,本期流动沙地面积由原来的29.05hm2减少到0.83hm2,减少了
28.22hm2;人工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了0.26hm2,天然固定沙地面积增加了43.45hm2,沙化耕地新增1处,增加面积0.33hm2。2.5.2沙化程度。由两期沙化程度对比(表2)可知,极重度沙化面积由原来的29.05hm2减少到0.83hm2,减少了28.22hm2;轻度沙化面积由原来的93.98hm2增加到133.43hm2,增加了39.45hm2;前期无中度和重度沙化土地,本期二者面积分别增加了3.14、0.93hm2。2.5.3土地利用类型。从两期土地利用类型(表3)看,本期沙化耕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种植园地、草地等面积较前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灌木林地、未成林地、种植园地属新增类型,草地由原来的2.46hm2增加到45.43hm2,增长数量最大;乔木林地由原来的91.25hm2减少到73.85hm2,降幅达到19.31%。2.5.4沙化治理程度。从两期沙化治理程度分析(表4)看:初步治理和中等治理分别新增0.84、9.13hm2;基本治理由原来的93.98hm2减少到81.29hm2,减少了12.69hm2;无治理面积由原来的29.05hm2增加到47.07hm2,增加了18.02hm2,增幅达到了62.03%。
3结论与讨论
从整个监测区沙化状况来看,2014—2019年某开发区针对监测区的裸露沙地分批进行了造林绿化,实施生态修复,使得监测区内流动沙地面积明显减少,尤其是具有极重度沙化向轻度沙化转变的良好趋势,监测区沙化程度有所减轻,沙化生态系统基本稳定,区域防沙
治沙取得阶段性成效。考虑到数据因素影响,本期沙化监测要与“国土三调”成果数据相衔接,其中属性因子和属性代码等需要对应调整,同时新增了种植园地等属性因子。前期因为化工园区建设,所以无法进入建设工地进行现场调查,将沙化监测范围内西宁路以东的土地利用类型全部判断为建设用地;本期对接“国土三调”数据并进行实地调查,该区域新增草地、种植园地、沙化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并且沙化土地和草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前期区域内沿海村(居)的养殖业户较多,特别是存在较大规模的海带养殖产业。为满足晾晒海带的需求,养殖户将荒草地或其他沙地整理成裸沙地,造成了前期调查期间流动沙地面积变大。近年来,受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期调查期间大部分裸沙地已变为草地,这是本期流动沙地和草地面积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另有一部分流动沙地被征占并开发为建设用地,这也是本期流动沙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从今后治理看,本期监测区域内的林地大部分位于张马海防林,主要树种为刺槐,为20世纪人工栽植且常年受到病虫害、海风侵蚀等因素影响,较前期相比,树木老化更为严重,防风固沙能力进一步减弱,部分区域乔木林地面积有所减少,衰退为灌木林地[6]。同时,在利益驱使下,监测区域林地内存在偷挖沙土和砍伐、毁坏树木等现象,致使乔木林地面积逐渐减少[7-8]。因此,必须构建沙化治理的长效机制[9-10]。在制定沙化监测区总体治理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植树造林或森林抚育更新等方式逐块、逐批次推进治理工作,同时强化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毁林违法行为,不断推动沙化治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