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概略
摘要:本文追溯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了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和主要的研究面,并对现有的语用学定义进行分类,阐明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语用学的学科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用学领域内各个分支的不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
1.1 语用学的由来及其界定
1.1.1 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
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

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Morris, 1971)。

但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从确立到今天至多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

正如Leech(1983)所说那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yons(1968)说过,像结构语言学那样用特别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与用较为实际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两者之间并无对立之处。

他这里说的“结构语言学”泛指当时抽象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较为实际的方法”,则指语言的实际用法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语用学。

当时Lyons曾说过不值得特别强调语言学是“科学”;人们热衷于研究语言实际用法的倾向确实存在;这个倾向与探讨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并不对立,因为那些抽象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们如何实际使用语言。

这就是说,语言学应从整体上(包括语用学在内)看作是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抽象形式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整体内的分相研究。

Lyons(1968)指出,对语言作抽象理论研究的所谓“形式主义”(formalism)与人们所热衷的对语言作实用性研究的
“现实主义”(realism)之间的“对立”,其实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出来的。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研究这方面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到了今天,过去在认识上出现的语言学与语用学之间的人为的“对立”,已变为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学存在“人的因素”这样的问题上,那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语言学观反而受到了批评。

由此,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是以人和社会作为实践对象的科学”的观点得到肯定,语用学也就被认为是继承和推动这种观点的重要力量而获得发展。

到了70年代末,语用学这个“杂物袋”或“废纸篓”,从所谓“帮闲学科”而跃升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它的学科地位得以确立的标志是197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学刊》,以前译作《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开始发行,以及1986年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国际语用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 简称IPrA)的创立。

1.1.2 分相论和综观论
今天,当我们谈论语用学的时候,我们多半指语言学的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

Levinson(1983)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英美学派,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学的分相研究,就像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那样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故称微观语用学(micropragmatics),或者说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主张凡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关的都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故称宏观语用学(macropragmatics),或者说是语用学的综观论。

分相论一直是语用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其中指示语(deixis)、前提presupposition)、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言语行为(speech acts)、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等是语用学的基本内容,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语言构成成分进行动态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大部分语用学著述(Levinson,1983; 何自然,1988,1997;何兆熊,1989;Green,1989/1996; Blakemore,1992; Mey,1993; Thomas,1995; Grundy,1995; Yule,1996)表明,语用学研究都还是以分相论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

与分相论相比,综观论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特别是在我国,刻意从综观的角度进行语用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

综观论认为语用学渗透在语言运用的所有层次,而不是把语用学仅仅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其实,综观论的出现并不晚,早在20世纪70年代, Weiser (1974)、Haberland & Mey (1977)就提出了语用综观的想法,后者认为“语言学的语用学……是看待语言现象的一个新途径,而不是表明要同其他学科划清界限”(转引自Verschueren,1995:12),但这种综观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后来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85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国际语用学研讨会上发表了“语用综观”一文,才明确提出了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的观点。

后来Verschueren(1987)在《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这本小册子中又详细阐述了综观论。

1999年他又在《语用学新解》(Verschueren, 1999)一书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有的理论,系统地论述了语用综观论和语言顺应理论。

他认为语用学没有基本分析单元,而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功能性综观,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都有值得进行语用研究的方面。

他提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顺应而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任何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都应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四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分析。

分相论和综观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基本分析单元,把语用学放在与其它语言学科并列的地位,而后者则认为语用学覆盖其它语言学科,没有基本分析单元,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等角度就语言使用功能所作的综观。

我们学习和研究语用学,一般都先从分相论入手,亦即从英美学派从事的所谓普通语用学入手,包括说话人意义和说话人所指、指示语、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含意、前提、会话分析等内容;接着,我们也要了解综观论,要学习和研究欧陆学派所从事的宏观语用学的研究,要从语言交际和认知、语言的使用和社会文化的关系等角度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的分析,如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等等。

1.1.3 语用学的定义
语用学发展至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语用学下了不同的定义。

但归根到底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

这里我们把不同的定义作出如下分类:
(一)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Kempson,1975:84)。

(二)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研究人们“明白在交际中要说的”比“听到表面上说的”到底多了些什么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Green,1996:2)。

(三)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 (Yule,1996:3);
-- 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 (Leech,1983:13);
-- 语用学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 (Fasold, 1993:119);
-- 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 (Mey,1993:42)。

(四)从社会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
-- 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适当的语境下灵活地遣词造句的能力(Levinson,1983:24);
-- 语用学研究人们相互交谈中的意义 (Thomas,1995:24);
-- 语用学研究人们表达交往亲密程度的方式 (Yule,1996:3)。

(五)语言功能的综观
-- 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 (Verschueren, 1995:13-14)。

1.1.4 语用学的研究面
无论哪一门学科,能否找到与该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对该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然语用学也不例外。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微观上要研究语用学的研究面、然后宏观上要确定探讨语用问题的方向,当然还要考虑应用什么样的语用理论来指导研究等。

我们在这里先讨论一下语用学的研究面。

第一个研究面着重研究特定语汇和语言结构的语用属性,所以属于语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介于语用学和语义学之间的跨面研究。

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一些与特定的言语行为有关而在遣词达意时可能出现的词汇变异;如so, well 等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在意义和功能上的语用制约;manage, forget 等含蓄性动词、criticize, charge等评价性动词,以及even, just等聚焦性副词(focusing adverbs)所表明的语用前提和逻辑-语义前提(或预设)的差异;some, but等词语所表示的常规含意;then, there等指示词语形式的不同理解及导致这些理解差异的因素;某些语用含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例如说些什么话才算谎话,Peter is bald 是不是说Peter一根头发也没有了,Could you tell me when we get to Birmingham, please? 一类句子的歧义应如何排除等。

第二个研究面研究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即说话人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表达特定意图,研究重点是影响这种意图表达和理解的语言、语境和语用因素。

这个研究面的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诸如请求、建议、拒绝、道歉等直接或间接表达的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如何为实施某特定言语行为而使用的语用策略;如何分析说话人作信息添加和信息减省的利弊;研究说话人表达信息时的感情回应;礼貌策略及其运用的条件等。

第三个研究面是研究听话人意义(hearer meaning),即听话人如何对说话人发出的话语进行理解。

这个研究面的重点放在研究说话人的话语特征;听话人利用语境因素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意图;导致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话语产生误解的因素和这些话语对听话人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方面的课题主要涉及言语交际中的认知问题,当前关联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听话人意义这个研究面的重要内容。

第四个研究面研究语篇意义 (discourse meaning),内容包括:话题变换标记的研究;参与谈话的人如何对话语的观点进行论辩和阐述;对特定的言语行为如何表达其顺序和层次,研究它们是否在听话人意料之内;如何认定说话人的态度是
真诚还是讨好,以及他使用何种手段来取得说话的机会。

这个研究面的热点是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简称CA)。

当然,语用学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四个研究面,而且每一个研究面还可以有许多研究课题。

我们只是作一粗略的概括罢了。

1.1.5 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我们从事语用学研究,应当确立与国际语用学研究接轨的目标,与国际语用学研究的任务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语用学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才能有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

为此,我们认为语用学的研究宗旨是:(一)加强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方面的研究,使其不仅为语用学研究者或语言学研究者服务,更重要的是使所有语言使用者都能从中受益,比如,礼貌原则的研究对人们的交际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认知和交际研究,寻找出合理的语言认知模式,在自然语言的理解、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做出贡献,如在人机对话、机器翻译等领域形式语用学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三)广泛开展语用学的跨面研究,为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语用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失语症患者的语用能力的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如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就可用于指导外语教学。

总的说来,我们要不断探索语用理论,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力求为与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有关的研究找到合理的语用解释。

1.2 语用学的学科基础
语言学的语用学是一门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学科,它的发展具有下面的学科基础:
1.2.1 社会学倾向和人类文化学传统
语用学的社会学倾向源于欧洲并在那里取得长足的进展。

语用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研究,最初在英国、德国、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以至整个欧洲大陆流行;接着,这种研究倾向又蔓延到欧陆之外,直到澳大利亚。

这个倾向的特点是要提供一门对社会有用的语言学科,要使语言科学从狭窄的“单科性学科”的圈子里走出来。

于是,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平等的社会权力下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早就引起语用学家们的注意,例如70年代英国的Bernstein(1971)等
人的著述直至90年代对欧洲社会语言学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美国学者将语言使用的研究同社会交际联系起来,于是,语用学也就成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Fasold(1993)就持这种观点,认为语用学尽管涉及语境,但它仍应看成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

所谓人类文化学传统,又称民族学方法论传统(ethno- methodological tradition),指人类交际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方法。

语用学要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方面如何使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研究语言信息如何相互传递,而不是研究如何构成句子;研究语言在交际中如何运用得合适、得体,而不是满足于描述语句正确与否或是否合乎逻辑。

今天的语用学把会话分析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语用学运用民族学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1.2.2 哲学传统和认知心理学基础
语用学的哲学传统起源于哲学家Russell、Wittgenstein、Austin、Grice 以及西方哲学日常语言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的主张。

语用学的哲学传统重视语言调查和语言评论,这个倾向形成于英国,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之外还不十分清楚西方哲学界中有一个日常语言学派,研究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哲学问题。

后来,Austin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 (1969)发表了他著名的《言语行为》,这时人们才发现日常语言学派感兴趣的课题正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显然,语言哲学是语用学的哲学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也就被当时“反
叛”Chomsky的学生们看作是语用学领域中“当仁不让”的专门课题了。

语言学的语用学一直是以哲学作为基础的。

语言哲学家Grice在1967年提出会话含意学说之后,联系思维、认知、语境、交际的语用研究日趋活跃;到了80年代, 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旨在分析言语交际中人们如何在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通过推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获知话语的交际意图。

语用学要说明的,不仅是人们在交际中如何使用语言,而且涉及如何理解语言,如何理解说话人的意义。

语用学正是在认知的问题上同语言哲学、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言逻辑推理等发生密切的关系,认知理论在语用学上要解决自然语言交际中的心理和语境推导,研究话语的含义和交际推理模式,研究语用现象的规约化和语法化等问题。

1.3 语用学的相关学科
与语言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语用学的特点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这种动态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

一方面,语用学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理论依据,指导语用学研究,如认知语用学就是运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交际中的语用推理研究;另一方面,语用学的研究方法或成果也可以指导其他学科的研究,如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就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宏观上,语用学与句法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符号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密切关系,在这里我们只能有选择地略加介绍。

1.3.1 语用学和句法学的关系
在语用学诞生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句法学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句法学只注重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把语言形式化,而忽略了语言的功能及其对语言各个层次的影响。

后来,随着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事实上,语用与句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二者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制约。

从共时的角度看,同一语用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句法结构表达;同一句法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不同的语用环境需要不同的句法结构与之相适应;从历时的角度看,现在的句法结构和规则是以往语用因素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结果。

现在一些学者在语用语法或语用语法化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正好说明了这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1.3.2 语用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从语用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兴趣看,语用学与心理学(及与之相关的心理语言学)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为某些语用现象提供解释、验证或理论依据,还可以为语用能力的习得和培养提供有效的指引;另一方面,语用学的理论也可用于指导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研究和实验,比如,用于指导成年人失语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的交际疗法(communication therapy)就是语用学理论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

总之,语用学与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之间维持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言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研究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过程揭示人脑的语言运作机制,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联合可以加速这一目标的实现。

1.3.3 语用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语言使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语用学与社会学(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广泛。

我们曾经说过,语用学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就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是语言的社会语言学。

由于语用学是一门与社会语言实践有关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

比如,不同的文化社群对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等都有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用不同的语用理论对此作出解释;又如政治、经济等因素对语用选择有制约作用,至于这种制约作用产生的原因、制约的语用功能以及如何去顺应这种制约,那都是语用学需要研究的。

语用学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尤其是在语言交际中语用策略的运用和选择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它对语言规范和语言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的改变、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等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语用学分支学科的出现,也推动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

语用学与社会学或社会语言学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关系为社会语用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1.4 语用学的研究分支
语用学研究可分为对语言本身的语用研究和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面研究,尤其是后者发展更为迅速,各种各样的跨学科语用学不断涌现,诸如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发展语用学、临床语用学等。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语用学的这些研究分支,我们对其中较有影响的几个分支学科略作介绍。

(一)研究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语用语言学(pragma- linguistics);
(二)研究语言和心理认知关系的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三)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
(四)研究母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五)研究外语语用能力的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六)研究语用与文化关系的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1.4.1语用语言学
对语言本身语用问题的研究一般称为语用语言学,研究语言结构及其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指对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在语境不同的情况下所具有的不
同语用功能的研究。

从语言本身研究语用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规律的理解。

如:
[1] a. You won’t get more money.
b. More money you won’t get.
从句子的表层结构来看,这两句话的命题意义大致相同,只是语序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具有不同的暗含意义而且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前一句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你不会得到更多的钱”这样一个事实,而后一句除了这一字面意义以外可能还暗含了“你得到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付出更多的劳动”等意义。

从语用功能角度来讲,前者表达了“陈述”这样的言语行为,而后者可能表达了“警告”或“谴责”等言语行为。

1.4.2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

随着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交际中母语的文化特征或多或少影响到跨文化语言交际,因而值得重视,这也是跨文化语用学兴起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学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Blum-Kulka, et al.,1989):
1)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speech act pragmatics)
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socio-cultural pragmatics)
3)对比语用研究(contrastive pragmatics)
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这里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主要涉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用第二语言正确地表达或理解该语言的言语行为。

比如:
[3] Have you got a watch?
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言语行为,如表示“请求”,则表示请求对方告诉自己时间,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此外,这句话也可以表示真正的“询问”,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有手表,这种情况则多发生在熟人之间。

一句话往往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如命令、请求、询问、邀请、感谢等),而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这些都需要依靠语境作出选择。

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使用第二语言交际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身文化背景的干扰,这些
干扰是怎样在言语行为中表现出来,应对它们作出什么样的解释等等,这些都属于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范畴。

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重点是受文化影响的社交语用现象。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文化总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但在某些情况下,文化差异却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负面影响。

如汉语中经常会用“吃了吗?”或“上哪儿去啊?”等作为打招呼时的用语,但是如果在遇到讲英语的人时,也简单地把这些话翻译成英语“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 are you going?等来打招呼,那么如果这个讲英语的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她就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不高兴。

诸如此类的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正是社交—文化语用研究的对象。

对比语用研究是就两种语言交际功能的不同方面、两种语言不同的语用技巧和策略以及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

这方面的研究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促进译学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

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即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探讨人们使用第二语言时的具体语用行为同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它也是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交叉研究。

语际语言,又称中介语或过渡语,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套用母语的模式或滥用所学语言的模式或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说话造成的(王宗炎,1988)。

语际语用学则被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Kasper,1989)。

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
2)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言语行为;
3)研究语际语言中的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4)研究语际语言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效果。

语际语用学也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领域。

Kasper &
Blum-Kulka(1993)认为,语际语用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们运用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能力,研究人们运用第二语言时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以及研究人们因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而产生的中介语的语用效果。

语际语用学无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还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