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肾的浓缩和稀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
⑷远曲小管和皮质 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有ADH时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⑸髓质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浓度高)
对水不易通透
(有ADH时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外扩散 ↓
形成肾内尿素循环
(管内外为高渗梯度)
⑹肾内尿素循环:
①条件:
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皮质与皮质质集合管尿素均不 通透; 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 透; 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高(当ADH↑时→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尿素]↑)。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 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 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 静脉
弓形动脉的分支降入髓质形成直小血管,供应髓质区肾小管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递增式高渗;→髓袢 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低渗;→远曲 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髓质部为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支与
升支彼此靠得很近+与髓袢并行;
∴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降支
升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 直小血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
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 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
附:肾的血液供应
↓
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2.利尿药:
速尿、利尿酸
↓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
↓
髓质高渗梯度↓
↓
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 K+同向转运体的功能,管腔正电位 消失,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 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尿素浓度: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尿素生成量↓→ 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
由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决定的
⑵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l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但仍为高渗梯度) (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 渐↓) (管内[尿素] 渐↑)
由⑴⑵肾内髓高渗梯度已 形成。
⑶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 →缺水
●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如:大量输液、饮水 →多水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远 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浓 缩↓→肾性尿崩症。
集 合 管髓质 有ADH时 不易通透
外髓部不通透
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内髓部易通透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⑴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 不易通透 对尿素不易通 透对水高度通透
↓
水被重吸收(进入组 织间隙)
↓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 [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 [尿素]管外
●老年人蛋白质代谢率降低,尿浓缩机能也会减 弱。
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
●高血压合并肾损害:血流速过快→逆流交换 所带走的溶质↑→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
力↓。
●血高粘滞综合症:血流速过慢→逆流交换所
带走水↓→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
(二)血液ADH的浓度
●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 性↓→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液浓缩↓→垂体性尿崩症。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如:肾衰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尿液浓缩、稀释的
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尿液的 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 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 状况(先决条件);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表8-1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水
Nacl
尿素
髓袢降支细段 高度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不通透 高度通透
中等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 管皮质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有ADH时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递增式高渗。
无ADH
髓质高渗梯度
ADH↑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低渗尿(尿稀释)
高渗尿(尿浓缩)
二、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一)髓质高渗梯度的破坏
1.髓袢结构与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髓质纤维化
或 肾囊肿引起肾髓质萎缩时
↓
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减弱→破坏髓质高渗梯度
②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
→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 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 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
③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
高渗梯度。
⑺小结: ①形成肾髓质高
渗梯度的物质: ●外髓质:
主要是NaCl。 ●内髓质:
主要是NaCl+尿素 ②形成肾髓质高
渗梯度的决定因素: ●逆流系统+各段对 物质的选择性通透 →逆流倍增现象。
③血液ADH的浓度(对 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1、 与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 通透性不同有关。 2、逆流倍增现象为其产生的机制
当含NaCL溶液的液体在甲 管中向下流动时,M1膜不 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 管,结果甲管液体NaCL的 浓度自下而上越来越高, 弯曲部达最大值。当液体 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 时, NaCL的浓度越来越来 低。甲乙管自上而下溶液 的浓度梯度是逐渐升高的。 丙管内的液体渗透浓度低 于乙管的液体,M2膜对水 通透,丙管中的水通过渗 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溶 质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
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
⑷远曲小管和皮质 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有ADH时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⑸髓质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浓度高)
对水不易通透
(有ADH时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外扩散 ↓
形成肾内尿素循环
(管内外为高渗梯度)
⑹肾内尿素循环:
①条件:
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 皮质与皮质质集合管尿素均不 通透; 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 透; 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高(当ADH↑时→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尿素]↑)。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 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 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 静脉
弓形动脉的分支降入髓质形成直小血管,供应髓质区肾小管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递增式高渗;→髓袢 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低渗;→远曲 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髓质部为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支与
升支彼此靠得很近+与髓袢并行;
∴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降支
升支
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 直小血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 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
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 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
附:肾的血液供应
↓
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2.利尿药:
速尿、利尿酸
↓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
↓
髓质高渗梯度↓
↓
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 K+同向转运体的功能,管腔正电位 消失,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 扰尿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尿素浓度: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尿素生成量↓→ 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
由髓袢的形态和功能特性决定的
⑵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l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但仍为高渗梯度) (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 渐↓) (管内[尿素] 渐↑)
由⑴⑵肾内髓高渗梯度已 形成。
⑶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 NaCl向管外扩散 ↓ 管内浓度倍减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 1、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 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 相比较而确定的;
● 2、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 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 浓缩;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 →缺水
● 3、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 尿被稀释;如:大量输液、饮水 →多水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远 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浓 缩↓→肾性尿崩症。
集 合 管髓质 有ADH时 不易通透
外髓部不通透
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内髓部易通透
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
⑴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 不易通透 对尿素不易通 透对水高度通透
↓
水被重吸收(进入组 织间隙)
↓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 [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 [尿素]管外
●老年人蛋白质代谢率降低,尿浓缩机能也会减 弱。
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
●高血压合并肾损害:血流速过快→逆流交换 所带走的溶质↑→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
力↓。
●血高粘滞综合症:血流速过慢→逆流交换所
带走水↓→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
(二)血液ADH的浓度
●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 性↓→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液浓缩↓→垂体性尿崩症。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 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如:肾衰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尿液浓缩、稀释的
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尿液的 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 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 础); 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 状况(先决条件);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表8-1 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
水
Nacl
尿素
髓袢降支细段 高度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不通透 高度通透
中等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 管皮质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有ADH时 不易通透
不易通透
易通透 但主动重吸收
递增式高渗。
无ADH
髓质高渗梯度
ADH↑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低渗尿(尿稀释)
高渗尿(尿浓缩)
二、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一)髓质高渗梯度的破坏
1.髓袢结构与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髓质纤维化
或 肾囊肿引起肾髓质萎缩时
↓
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减弱→破坏髓质高渗梯度
②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
→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 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 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
③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
高渗梯度。
⑺小结: ①形成肾髓质高
渗梯度的物质: ●外髓质:
主要是NaCl。 ●内髓质:
主要是NaCl+尿素 ②形成肾髓质高
渗梯度的决定因素: ●逆流系统+各段对 物质的选择性通透 →逆流倍增现象。
③血液ADH的浓度(对 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1、 与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 通透性不同有关。 2、逆流倍增现象为其产生的机制
当含NaCL溶液的液体在甲 管中向下流动时,M1膜不 断将乙管中的NaCL泵入甲 管,结果甲管液体NaCL的 浓度自下而上越来越高, 弯曲部达最大值。当液体 折返从乙管下部向上流动 时, NaCL的浓度越来越来 低。甲乙管自上而下溶液 的浓度梯度是逐渐升高的。 丙管内的液体渗透浓度低 于乙管的液体,M2膜对水 通透,丙管中的水通过渗 透作用不断进入乙管。溶 质浓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