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病虫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又称豌豆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种子染病引起烂种,幼苗茎基部或根颈部变为褐色至红褐色

缢缩、腐烂。子叶染病在子叶上产生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茎基部和根颈部染病产生红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

病斑,后病部逐渐凹陷,当扩展到绕茎一周后,病部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倒或逐渐枯死。湿

度大时长出浅褐色蛛丝状霉。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称立枯丝核菌AG一4

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苗不产生孢子,

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

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

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一0.5mm,

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

—7(μm)。此外,Pythium debaryanum Hesse称德巴

利腐霉,也可引起基腐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2—3年。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40—42℃,最低13-15℃,适宜pH3—9.5。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或反季节栽培易诱发本病。该菌除为害豆类外,还可侵染瓜类、茄果类、白菜、油菜、甘蓝等。

防治方法 (1)选用红花豌豆、内软1号、豌豆苗(龙须菜)等耐寒品种。(2)选择排水良好、向阳的场地育苗,采用无病土作床土,如用旧哇育苗,床土要充分翻晒。(3)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适当施入石灰以调

节土壤酸碱度自微酸性至中性,石灰施用量据土壤pH确定,一般667m2菜施100kg。(4)加强苗床管理,做

好苗床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寒流侵袭。白天在幼苗不受冻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换气,促幼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苗床浇水要看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确定,严防大水漫灌,避免床内湿度过高。(5)提倡施用移

栽灵混剂,该剂杀菌力强,且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对不良条件抵抗力。也可在发病初期喷淋20%甲

基立枯磷乳油(利克菌)12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15%恶

霉灵水剂450倍液;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混合发生时,可用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

性粉剂800倍液喷淋,每m22—3L。视病情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症状豌豆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近地面的茎和英。叶片染病初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斑,中间黑褐色至黑色,具2—3圈轮纹,其上生很多小黑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茎部染病茎上产生条斑,病部呈黑褐色,茎部以上茎叶变黄枯死。英染病初生不规则形紫斑点,病部具分泌物,褐色至黑褐色,干后呈疮痂状,侵入种子引起斑点。

病原 Ascochyta pinodes (Berk.et Bloxam)Jones.

称豆类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Mycosphaerella pinodes(Berk.et B1.)Stone称豌豆

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大小100

一140um,子囊圆筒形至椭圆形,大小58—62×12(μ

m),子囊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大小17.2×7.9(μm)。

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大小12—17×3.5—5.5(μ

m),平均为12.3×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翌年病菌通过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致发病。种子带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用病种子育苗,苗期可见子叶染病,后蔓延到真叶上,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引致再侵染。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豆荚,单独脱粒留种,播种前用56℃温水浸种5分钟,进行种子消毒。(2)适时播种,不宜过早。提倡高畦栽培,适当密植,合理施肥,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3)发病初期喷洒50%琥胶肥酸

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结合防治豌豆其它叶斑病及早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硫

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喷匀喷足。

豌豆褐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斑上具针尖大小的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稍凹陷,向内扩展波及到种子,致种子带菌;种子病斑不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我国褐斑病是常发病害,生产上黑斑病、基腐病、褐斑病常混发。

病原 Ascochyta pisi Libert异名Diplodia

macrophomoides Camara 称豌豆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

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

100-180×100—120(μm),器壁膜质,孔口圆形,成熟

时释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双胞,无色,大

小10—14×3—5(μm),每个细胞内具1个油点。病菌

发育适温15—26℃,最高33℃,最低8℃。除为害豌豆

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

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

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潜育期6—8天。田间多雨潮湿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重病田与非豆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2)选留无病种子,或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5小时

后,置入50℃温水中浸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播种。(3)选择高燥地块,合理密植,采用配方施

肥技术,提高抗病力。(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进行深翻,减少越冬菌源。(5)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

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叶丹可

湿性粉剂500—8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防治

1次,连续防治2—3次。

豌豆锈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

后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质物。茎部染病后,病症与叶片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