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为临床提供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梅毒快速血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检测胶体金凝集试验联合检测。结果:联合检测梅毒两项血清标志物rpr和tp,有4组常见组合模式:(1)rpr(-)、tp(-);(2)rpr(-)、tp(+);(3)rpr(+)、tp(+);(4)rpr(+)、tp (-)。结论: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不能在梅毒的不同病期检出抗类脂质抗体或抗tp抗体,按4种不同模式组合,进行临床意义解读。【关键词】梅毒;血清标志物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6-0060-01

梅毒(syphilis)属于一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ncopallilum,tp)苍白亚种,又称梅毒螺旋体,其形态呈柔软纤细的螺旋状。梅毒螺旋体属厌氧菌,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常用的消毒剂均可致其死亡,但对潮湿、寒冷环境的耐受力较强。梅毒螺旋体是引起性传播性疾病梅毒的主要病原体,它通过人类黏膜或有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患者感染性病灶而发生感染,这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高度一致的[1],它还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可侵犯全身各器官[2],危害性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疾病之一,患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早期可致胎儿流产,晚期感染的成活儿可患先天梅毒。人体一旦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将引起一系列血清免疫学反应,产生两种抗体。一类是磷脂反应素

即非特异性抗体;另一种是针对梅毒螺旋体,即梅毒的特异性抗体。由于梅毒早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血清学试验测抗体,rpr实验是快速血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是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实验;tppa实验是梅毒螺旋体检测胶体金凝集试验,是特异性梅毒血清学验,我国大中型医院实验室检测梅毒抗体最常见方法是rpr和tppa两种联合检测,可更有效提高梅毒的阳性率,避免漏检[3]。两种联合检测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行rpr和tppa两种联合检测方法检测的标本。

1.2 试剂与方法

rpr法采用上海科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梅毒快速反应诊断试剂,监测梅毒患者疗效。tppa法采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可用于梅毒诊断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能快速检测到人血清(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为临床提供诊断和预防,适用于性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员现场初筛。两种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两种方法的操作均严格按试剂盒内的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rpr和tppa两种方法两项血清标志物rpr和tp有4组常见组合模式,分别为rpr(-)、tp(-);rpr(-)、tp(+);rpr(+)、tp (+);rpr(+)、tp(-)。

3 讨论

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不能在梅毒的不同病期检出抗类脂质抗体

或抗tp。检测结果后,为了解梅毒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服务工作[4],现就梅毒rpr和tppa两种方法的两项血清标志物常见4组模式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rpr (-)、tp(-)模式,表示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梅毒或窗口期[5],或早期梅毒治疗后,tp转阴;rpr(-)、tp(+)模式,表示早期梅毒[6],或既往感染,一期梅毒治疗后rpr转阴;rpr(+)、tp(+)模式,表示现在感染梅毒或接受或未接受治疗的近期梅毒感染;rpr (+)、tp(-)表示生物学假阳性[7-9]。

上述是对梅毒rpr与tppa联合检测梅毒两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的解释,值得强调的是在对梅毒血清学指标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在排除检验方法造成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后,结合临床及病毒复制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真实的临床评价,以便更好的发现梅毒、诊断治疗和控制梅毒。

参考文献

[1]薛大奇.关于当前梅毒诊治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性科学,2008,17(8):6-81.

[2]lynn w a,lightman s.syphilis and hiv:a dangerous combina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4,4(1):456-466. [3]赵秋云.两种梅毒血清实验方法学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1,4(8):115-116.

[4]王千秋.梅毒的基本控制与挑战[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5(39):241-243.

[5]龙振华,张石革.性传播疾病诊断与药物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4-336.

[6]朱忠勇.实用医学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892.

[7]尹跃平.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

[8]尹福波.临床妇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9.

[9]wang l,deng w,li j m.clinic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serological diagnosis methods of syphilis[j].chin j lab med med,2002,25(6):352-353.

(收稿日期:2012-11-09)(编辑:何玉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