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精品】《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1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常礼举要》讲记

讲前勉辞

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丑、在校

寅、处世

卯、聚餐

辰、出门

巳、访人

午、会客

未、旅行

申、对众

酉、馈赠

戌、庆吊

亥、称呼类

最后总明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

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学常礼受尊重

这本常礼举要,还是吾来讲,虽然是吾编的,但都是把书上抄下来的。「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吾只是把要紧处编了编给大家说说。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

怎么呢,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这一班人就是不一样、特别~怎么特别法呢,他们杀人、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杀人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你要是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你如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了,但念的很熟,不照样办,有什么用处,

常礼举要课程

下一个课程讲常礼举要,讲到暑假就完了。讲完了还怎么样呢,今年暑假不休息,为什么不休息啊,吾没有几天的活头了,这是真的,九十三岁了、可以了。要是三十九岁嘛也还可以,它又没有给吾倒过来。三十九岁,岳武穆就是三十九岁死的,人家办了什么事啊,咱三十九岁办了什么,九十三岁办了什么,我的话都有根据,随便说个三十九岁,你看也逃不出历史,你们没看有什么法子,尤其是今年,今年是壬戌,壬戌吾都知道,你知道吗,吾的讲法是语无伦次吗,吾怎么讲着岳武穆,忽然又谈到壬戌,这是怎么回事,你查查有什么关系,吾不问、吾也不讲,查查历史今年与岳武穆有什么关系,

常礼举要

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着。为什麻呢,为何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总之,先从礼上下手,礼上你做个大概,渐渐的那些范围就能以懂,这是天理人情~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容易,做得难啊,就是要不妨碍人。先说家庭里头,要教年青人受正当教育。不念孔子书的也得这么办,你不这么办,一到街上就碰钉子。现讲在家里。

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个人要不妨碍人,自己得有团队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早晨谁不愿意多睡几个钟头,「不晏」,是指一定的钟点就得起来。吾到这里多少年了,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帐子。

以前家里有人,吾还是自己整理,吾来到这里也是一样,可是现在老了,叠棉被就很费事了。所以说衣被自己整理,到军队还是教你这样。我们到一个地处就要处理这个环境,使之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吾有一个毛病,譬如东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个样子,就必须整理才出门,吾都让这些东西有一定位次。你把这个练习成了,功课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乱七八糟,一切随随便便,连点整齐没有,这能行吗,

从前内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问老辈的人。门口写的牌子就跟标语似的,果真是童叟无欺,就写上大字「童叟无欺」~还有一个,就是物归原处,在商店里头你要拿某样东西,拿那里就放那里,假如你从这里拿到那里,再找就找不到了。东西藏在那里,一百年也不会消失,它不会长翅膀,它上那儿去了,找不到东西,没这个道理。

为人子的起床后,整理衣被完,先见父母、早晨看父母起来了吗,晚上临睡

觉,先到父母处,看父母再回去睡觉,这就是定省,这个日久天长就常了,不必教孝啊。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现在的常礼,是说「坐桌子、椅子」,你怎么不说坐椅子、坐板凳呢,现在请客、入席,席在那里,席都摆好了,请入席啊。开会也叫入席,到了屋里也没席,怎么叫入席呢,现在都叫入席,就不许我这样说入席吗,这也是随大家的方便。

古时候原来就是在地下铺上蓆,当中这一段供客,主人或在前头或在旁边。为人子者不能坐在当中,这是恭敬客人的地处,没客人也不能在那里坐着,即使没客人来,家里还有主人呢~就是家里的主人家长,都不待在那里坐着,位子是虚着,

你坐在那里,你是要当客人吗,现在不那么讲法了,现在没有蓆子了嘛~假若是屋子里,譬如台湾旧式的房子当中有一张方桌,旁边两把椅子,这是平素摆设。要是吃饭,把椅子架开、六个人一桌,后头这两个是当中,旁边那两个是两旁在左右,这是方桌。圆桌要看摆的缝子,这很讲究~从前客厅摆设是一个弓字形,为人子的就坐在两旁。庙里讲经的人,在那里讲开示,穿衣打坐在正当中。行不中道,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这边上在那边下,没见在正当中走的呀~为人子的就是在学生地位上,不能在当中走。进去大门、二门,不在中央走,在旁边走,这是规矩。从前连正门都不走,你上庙里去不走正当中,这个你学了得记住,但是你会了不许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为什么现在不许你教人呢,因为现在不兴这一套了。有人说,现在人见了长辈,是用叫的:「喂、喂,你这个老头子上那里去呀,」现在兴这个~你讲这个常礼不合潮流。你要讲这个就是找倒霉,你会了不许也不能教人,吾把话说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对不对也不必教别人说,一切就是自己不行,这是第二条。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这条很要紧,你上外头去,必得向家里老人说,我要上那里去,老人就放心了。「反必面」,在外头办完事回来,先到老人跟前说我回来了,你再上你的屋里去。现在这一条可是特别要紧,为什么呢,你出去了,家里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还到屋里找你~没在家,走了还是没走都不知道,这是不行的。这里头如果出了若干乱子,说话就不好听了。再者,回来也不说,老人也不晓得你回来还是不回来。或者你到外头被扁钻插了一刀,走不动了,或被车子碰伤说不话来,你姓啥名谁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也照顾不到,那你又该倒霉了。你要是出去有说,老人有注意到,到时没有回来,老人会「依门依闾」,母亲靠着门等你。怎么等法,钟点一到还不回来,赶紧到你去的地方问去,若是没有在那个地处,又没有再上别的地处,这就出了岔了,赶快找警察,走的路线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个人碰伤了腿

已送到医院,父母就可以马上去医院照顾。有人说,给父母这样照顾照顾,与我有什么关连,你倒没关系,你不在乎这个,你父母可不行,他就连饭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说他不吃饭他该饿死,那我就不能讲了,就不必上这儿来听。那有什么办法,那是合乎现代潮流,吾这一套不合乎现代潮流,好潮流吾就随、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随。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上来讲了三条,现在讲第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为什么写这么简单,因为容易记才好用。这里说的「长者」,按着礼记上讲,年岁比我们大五岁,或十岁,或加倍,都是长者。今日之下不大讲长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学,你同学家里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辈。同学里头,也有交情厚与交情薄的。交情厚的,礼可以变通变通,不必过分呆板,过于讲礼倒显得疏远,你要是明白这个就可以从容了。要是交情够不上,总而言之要恭敬人~

就是比我们年轻、或是同等,他要拿东西来,我们就得双手接,这样没什么不好之处。即使国家对国家,国家对国家怎么样呢,孟子说,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国事候大国,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的力量抵不住他们嘛~大国事候小国,这是什么道理,仁也~

这个大家要懂得,吾讲吾的。你们要悟啊~吾没法子,只有你们大家听了,你自己悟。这个「悟」说过多少次,无论什么事情必得自己悟。现在讲华严经,讲到「方便」,你要不懂方便、不会变化,学了就是书呆子,好处你用不到。这个要记住~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不管长者他给你时,他是两手还是一手,他是长者,我们就必须两手接。平辈或晚辈可以通融通融,他要单手、你也可以单手接,可以不必两手接。你要两手接也行,总而言之,恭敬人就好。你要双手接,跟他客

体罚教育方案

小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规》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思考运用。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拘泥古训条文,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一)居家 1.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醒. 2.为人子做不中席,行不中道. 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长者与物,须双手奉接. 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0.吃饭不另备美食独琰.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1.降国旗时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5.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与人须求解,开罪与我应加恕. 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呈能.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和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4.主人亲子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6.举著匙,必请大家同举. 7.用著夹菜,只取向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8.著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9.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在入公食器中. 10.自己碗中之菜肴,不可返回公器中, 11.取菜肴,不倍于他人. 12.食勿响舌,咽勿茗喉. 13.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到公器中. 14.咳嗽必转身向后. 15.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6.碗中不留饭粒. 17.不对人剔牙齿. 18.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19.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20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1.衣冠不求华美,唯须整洁. 2.见长者,必趋致敬.

九个比喻解释“因缘和合”

九个比喻解释“因缘和合” 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犹如星星,犹如翳、犹如灯、犹如幻化、犹如露珠、犹如水泡、犹如闪电、犹如云、犹如梦,一切有为法都应该这样看。一切有为法都是无有自性,并且是无常的。为了讲无常和无我之故,就讲了这样的偈颂和比喻。 第一个如星喻。星星在晚上的时候很明亮,到了白天一个也看不见了。同理,五蕴等等的有为法被无明黑暗笼罩,显现为谛实有,一旦明白了一切法自性体空,获得了证空性的阳光的时候,一切无明执著的星星就不见了,会看不见任何胜义有,所以说犹如星星。 第二个如眼翳喻。得了翳病的时候,不能正确地看到所看到的东西,会看成为别的东西,比如,这个地方明明没有头发丝,却总是在眼睛前面看到头发丝之类的东西。同样,我们被所知障和烦恼障,尤其是无明的翳病遮盖了智慧眼睛,看到的都是谛实有、自性有、实有,实际上是自性体空的,所以称之为如翳。 第三个如灯喻。油灯依靠灯蕊,随着灯油的穷尽,灯蕊也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短,一旦灯油和灯蕊等穷尽了以后,将会烧尽。同样,一切有为法都是各自的因缘和合而生,很快就会面临死亡,死后又面临生,生死无常犹如油灯。 第四个如幻喻。魔术师通过幻术把石头幻化为马、牛的样子,所幻化的马、牛并非是真的马、牛,却被人看成是马、牛。同样,由于心智迷乱之故,将一切法看成实有的、真有的、自在的和自性的。 第五个如露喻。早晨草地上的露水,被阳光一照,很快就蒸发了,没有任何印迹。同样的道理,一切有为法,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无有任何常恒可言。凡是有为法都是生灭无有间断,来去非常速疾。 第六个如水泡喻。由于水波动之故,突然间形成一个气泡,突然间又会灭掉。同样,一切有为法由于因缘突然产生,也由因缘突然坏灭。 第七个如梦喻。梦是在睡眠时的一种错乱显现。一切有为法是在无明昏睡之中,显现的错乱现象,并非真实。 第八个如电喻。闪电刹那间出现,又刹那间消失。一切有为法一旦因缘和合刹那出生,一旦因缘具足刹那灭亡,犹如闪电,是无常的。 第九个如云喻。在龙王等等的作意之下,云在虚空中聚集飘散。一切有为法由不共因和共同因等种种因缘而生,共同因缘而聚,不共因缘而散,犹如云。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么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可是现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么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常礼举要之在校

常礼举要—在校 (丑)在校这是讲在学校的事情,前面在居家的时候,开始先讲孝,然後讲一般最常见的,应该注意的事情。现在是讲在校读书时,应该遵守的一些礼节。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这一条大家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国旗与国歌是代表国家的,向国旗敬礼,听见国歌肃然起敬,就表示敬重国家。有些学生在学校升降旗时,立正是立正,心中是否很肃敬呢?这就很难讲了。不但是外表站在那里,心中也应该宁静,专注在国旗上,唱国歌时就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国歌上面。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不但是在学校中,上下课时要起立致敬,就是在一般场合中,凡是要讲敬礼的时候,就要有鞠躬的动作,把腰弯下去,不要像一般的毛病,只是稍为点头,那是鞠项,而非鞠躬,表示一种傲慢。鞠躬是代表磬折,磬是古时乐器之一,磬字是弯下来的意思,磬折就是表示恭敬对方。自己弯下腰来,比人家低,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你连弯都不肯弯,还是那麼挺直地站在那里,表示傲然看不起对方,我们不管人家地位再高,他要是那样做的话,就代表他不知礼。礼本身有个标准,我们按照它该怎麼做,就怎麼做。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疑」是自己有怀疑的地方,「难」是自己有难题还不懂,要请问老师时,一定要站起来问,才合乎礼。当老师的人,如果学生坐著问,你也回答他,这不能说你对学生讲自由平等,而是放纵学生,放弃了教学上的一种责任。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就够了,还要负责行为修养的指导,所以当学生不懂礼貌,坐著发问时,就得讲道理给他听,让他站起来问,教国文时固然如此,教其他学科时也是如此,一定要纠正他,做学生的也要知道这种礼节。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走路时,遇见师长来了,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等到师长走到相近的距离时,才向他敬礼或拱手。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对答,不问的时候,就可离开。这是就路面不宽,在交通状况许可之下,应该如此做的。如果是在通达大道,彼此距离那麼远,就不必了。有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却装著彼此没见面,不打招呼,不敬礼就走了,这是不懂礼貌。 五、听讲时,应端正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跷足。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如果在操场或大讲堂中听师长专题演讲,而没有座位时,就要直立地站著,因为端坐直立时,才能聚精会神地注意听讲,对於师长也是一种恭敬。像佛家静坐用功时,就是让精神能够集中,端坐直立也是如此。「不支颐」是不要用手把头撑起来,这表示自己精神萎靡,学习情绪低落,老师看见的话,讲课也会不够起劲的。「交股」就是一支脚放在地上,另支脚就架在它上面,这是非常放肆失态的举止。到别人家中做客时,长者坐在那里时,我们不能够「满足」。所谓「满足」是指坐在很後面,将椅子全部坐下去,靠著椅背很舒服,你对长者这样做,就是不够礼貌,应该要「危坐」坐在椅子一半,两条大腿悬空在椅子前面,这样一坐时,心理意识就不会散漫,随时都在注意长者有何吩咐。你还可以把腿叠起来吗?「弯腰」呢?也不行,年轻人的腰杆要挺起来,挺直,弯腰表示精神懈怠。「跷足」是把脚提起来,它跟交股有关连,一交股,脚一定是跷起来的。在听讲时,这些动作都不许可。尤其在听经时,除了对讲经者是一种恭敬,不应该如此做以外,他所讲的经是佛说的,应该如面对佛一样的心情,端坐直立地谛听。万法唯心,你听的经就跟别人听的经不一样,别人听的经,是讲经的人在那里讲,有分别心。你如同对著佛,以不分别心听,所得之受用自然大得多。比方说,一位权威的教授在上课,听的人是一种心理;若是普通教授,学生对他没信心,听起来又是一种心理;如果是位道德很高的善知识来讲,还没开始讲解,下面听的人,已收摄心理了,这又不同。所以问题是听的人心中恭敬的程度。比如我们修净土的,如果面对佛像就像面对真佛一样的恭敬,那麼我们看一次佛像就如同见一次佛,心中就清净一次,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听经时,恭敬到什麼程度,收获就到什麼程度,如印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常礼举要2】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大家好,今天就要正式和一起学**常礼举要了首先我要再强调一下,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礼,不仅是探讨具体行为,更主要是探讨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和内心品格,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把握住了礼之下的心,我们才能不做硁硁然小人,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系列的参考材料主要为常礼举要讲解(李炳南教授),常礼举要讲记(徐醒民老师),还会收集一些有关资料,感谢这些原作者 先来看第一部分(子)居家 第一条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字面的意思是:为人子女,不要晚起,衣服和被褥要自己整理好,早上省视父母问安,晚间服侍父母就寝 接下来分段讲解:为人子不晏起 早睡早起身体好古人之训(姜清水); 人们对作息制度早已从每天的细致安排,到法定节假日年假都提前计划盘算,什么时间干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也有一些网迷工作狂以及夜猫子,不顾作息时间,经常熬夜或加晚班,这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连续几晚睡眠不足,即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就会像连续两晚不睡觉一样对人体的造成极大损害,更糟糕的是,长期熬夜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和精神症状,人会因此急剧衰老,有人认为熬夜等于透支青春,因此即使在不得不熬夜时,事先事后做好准备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如事先睡足或事后补觉,这样至少可以把熬夜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点 中国古人尊崇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一句说明,人定之时人们基本都睡下了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中国古人将一天的24小时,划分为十二部分: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 时日入黄昏人定;配之以十二地支,对应时间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人定就是亥时,相当于现代21点至23点 古人也强调过晚睡的危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中称夜读书不可过子时,指岀晚上读书不能超过23点至凌晨1点他认为,读书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

《常礼举要》教案

《常礼举要-家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们的良好礼仪行为意识。 2、学习如何做人、处事。通过学习常礼举要的内容树立健全学生们在道德礼仪方面的缺失。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收到熏陶。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使学生成为知理、懂理的人。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家庭中你是不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出示句子: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1、集体讨论句意 2、指名汇报解释 3、教师讲解: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晏起”,不要晚起床,衣被自己整理。有的人,一进门,就把衣服“啪”的一下甩一边了,扔的哪儿都是。衣服不穿的要叠好,放在被子上,很好看。“晨昏必定省”,“省”反省的意思。出示第二句: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来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如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还有「行不中道」,在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有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让学生齐读这句,后问这句话好像在哪里读过相似句。学生会想到《弟子规》 让生根据弟子规的学习解释这句话。师概括总结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无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师:这句好理解,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象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交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两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 五、集体大声诵读 六、教师小结

常礼举要讲记

《常礼举要》讲记 (注: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常礼举要》讲记1 讲前勉辞2 子、居家3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3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4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5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5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6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7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8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8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8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10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10 十二、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10 丑、在校11 寅、处世11 卯、聚餐20 辰、出門29 巳、访人36 午、会客43 未、旅行50 申、对众56 酉、馈赠59 戌、庆吊61 亥、稱呼類65 最後總明65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講一種東西,不是容易的。中國的學問才上來都有根本,就與栽樹栽植物一樣,先有根,再談其他,學問沒有根本、飄飄浮浮的道聽塗說。孔聖人說過這個,在道路上走著聽見什麼,這一趟街還沒走完,碰見熟人、說我有了學問,聽見什麼、聽見什麼等等,還沒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這是口耳之學,連根都沒有,枝葉什麼還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已扔掉了。 中國學問講究根抵,無論學什麼,念中國書有這麼一句話「通一經通全經」,一本古人聖賢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譬如說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彌陀經,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懂了,這是實在話。這一本你還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你也不懂得,這是說讀書。 就是農、工、商、法、醫也是如此。從前,不管哪一行,你問台灣的一些老人,當木匠、鐵匠,不論幹什麼,他剛學的時候,苦頭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紮不住根的。紮不住根,老師就不讓他出師,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醜,出醜倒還罷了,頭一句是罵:「什麼人教你的?」你聽這句話吧。沒上學、在家裡,你是誰的孩子?孩子有了壞事,外人先罵父母。上了學以後,出去無禮,就先罵老師,聽明白了嗎?所以是老師當不得,父母也當不得,一當就得盡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則不會變,即使變了也不是原則變,這一點孔聖人書上有「百變不能離乎宗」的說法。譬如佛家講萬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卻是不生不滅,也是常的,這是佛家的主張。老子有說,天不變、道也不變,說的都一樣,聖賢主張都一樣。可是現在變了嗎?現在變了,竟然也有人殺父母的,這個大家都知道,其實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書竟然這麼說: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就如同豆子離開豆莢,與那個豆莢毫無關係。我也不必提出什麼書來,你看,都是現在的書啊。畜牲沒上過學,這種沒天理的事,畜牲還做不出來。 我給諸位說,咱們學佛又學儒家,有人問為什麼要學儒家?儒家鋪了底子,然後才能以學佛。可是現在呢?要打倒孔老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就沒了,我們學佛也就沒根底了。 學儒學佛約之以禮 你諸位自己看看祖師註解的佛經,可知他們對中國六經及歷史都熟。從前,我跟大家說過,我覺得我不錯,我到現在才覺悟,覺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條也不行!從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師。 從前是讀了中國文化再學佛,現在啊,是學佛沒法子了,再學中國文化,你學了中國文化就會幫助你學佛。所以我們又學論語,下個學期論語我們接著辦。其次,我們學佛,大家都知以戒律為本。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不在了則以戒為師。戒律,大家知道有幾個呢?我也受過戒,對於戒

05常礼举要讲记(聚餐)

(卯)聚餐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这章是聚餐礼节,在一般社交场合聚餐的机会非常多,大家庭吃饭叫聚餐,客人来我们家也叫聚餐,我们去别人家那也是聚餐,况且无论是普通的宴会或者喜事,都免不了有宴会,外交上当然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在社会上与人接触来往,这个应酬是免不了,现在大家互相请客吃饭的情况也非常非常的多,有这些应酬就该懂这方面的礼节。 有一句话叫做:“天下莫如吃饭难,世间唯有修行好。”所以吃饭的礼节要懂。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第一条说明座位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把座位还划出来,中餐有中餐的席位,西餐有西餐的席位。上座照例要让给长者来坐,有些人不懂得,自己坐在上位还不知道,那就太欠缺礼了。 所谓长者,要看当时情况,譬如说这一席所坐的人如果是家庭,他以辈份来计;如果不是,一般是以年龄来看;如果在机关,则是以职位高下来区分。譬如说市长的年龄只有四十几岁,而市政府的职员有五十几岁的,那你不能按照年龄来算,你跟他同席吃饭,他是长者,这是看当时的场合。

一般都是普通朋友,大家都不认得,不是家族,不是公务机关,是普通的一般亲友,按照年龄也有高下的,谁比谁大,这个也要推让一下。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把座位安排好了,长者坐上位,其余按年龄身份,除一个上座以外,还有次要座位不同,按照身份坐定。 入座后无论坐在哪里,个人在个人的座位,不要横过来。肱是上肢,坐定后两只手不能横放着,你把两手一横,旁边的人就无法坐了,吃饭时不能妨碍人家,所以不能横肱。再来是不能伸足,古时候的饭桌像是日本式,摆在塌塌米上的低矮桌子,我们坐在席位上,假如你把脚一撑开,撑到对方那里去,别人就坐不了了;现在的餐桌虽然比较高,但脚也不能伸出去。 这一条提醒我们,吃饭时要注意身体姿势,也是提醒我们,随时顾及到身边人的感受。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做为宴请宾客的主人,在客人都入座之后,要为客人斟酒或是上茶,然后把菜上齐了,主人照例要先拜客,再举酒敬客。古时候的礼节是要拜客的,现在不必拜了,因为礼要从俗。主人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两只手。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这是主人先举杯敬客。

常礼举要全文

常礼举要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06常礼举要讲记(出门)

(辰)出门 (根据前贤老师讲稿整理,非本人智慧, 仅供参考,如有不妥,祈望批评指教) 下面讲出门,我们无论在社会上作事,或不在社会上作事,都要出门。一出门有应该注意的事情,当中包括礼节,交通安全等种种需要注意的。一共有十五条。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顺整洁 衣冠:这里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 衣冠是一个名词,古时候为什么讲衣冠?因为当时的人出门,必然要戴帽子,就是不出门,有客人到我们家里来,我们见到客人,就要把帽子戴起来。古时候懂礼的人都是这样,不管是读书人家里,或者一般不读书人家里皆是如此。 关于出门用的衣服:在家里我们穿的衣服很随便,但有预备一套出门用的衣服挂在家里,平常没有出门的时候,这个衣服放在那里也是有作用的,一旦有客人来时,要赶快把衣服穿起来招待客人,客人来访当然穿恭敬的衣服,他对主人恭敬,主人也穿相对的衣服,穿戴整齐,也尊敬客人,这就是衣冠。 关于质料:现在讲衣冠,当然不必讲求华美,个人经济情况不一样,经济允许的可以买质料很好,衣服可以讲究,经济情况不太好,

就不一定穿很好的质料。 干净整齐很重要:质料好不好没有关系,但是要穿得很整齐、清洁,衣服常换洗,不要脏了还穿出来。一件衣服其实可以穿很久,最重要的是整齐一定要注意。【举例:要注意,衣服的扣子,能扣的一定要扣起来,不能敞着,你不能看别人敞着不扣,自己也敞着衣服,因为你是做学问的,学传统文化的,处处都要做好样子。】【举例:古时候物质艰难,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经济比较富裕,一件衣服总是穿得年岁比较久一点,尤其质料好,比如皮衣服、丝织品,那些是真正的丝织品,不是人造丝,一件丝织品穿得很久的。但是普通人家,皮衣服、丝织品的衣服,是不容易的,那么布料子衣服也行。布料衣服你要穿出去,人家也不会笑话的,懂得道理的人,也不会批评,就是衣服穿旧了把它补起来,洗干净还是可以穿!】【举例:1.弘一大师他的一件海青大袍子补了一百几十个补在上面,可见他老人家爱惜物力之彻底!2.本人有一次听闻一位曾给师长洗袜子的朋友说,师长的袜子上有10个补丁,还有一个小洞,马上就要第是一个了,她想把扔了,重新买一双。我说她那样做怕有盗窃之嫌。】我们当然不必那样子,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就可以了,你出门这样子就不会失礼。 【扩展补充】:論語有「出門如見大賓」,衣服不仅仅是卫生,保暖,一定记得还有恭敬别人的功能。有很多学佛或学传统文化的,可以穿的破破烂烂的,结果让和他一起的人觉得很丢脸,尤其是先生,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 子、居家 “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为人子”指小孩子,作为年轻人,“不

体罚教育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

《常礼举要》全文

常ch áng 礼l ǐ举j ǔ要y ào 李l ǐ炳b ǐng 南n án 编bi ān 述sh ù 子zǐ 居jū家jiā 1.为wéi 人rén 子zǐ,不bù晏yàn 起qǐ,衣yī被bèi 自z ì己j ǐ整zh ěng 理l ǐ,晨chén 昏hūn 必bì定dìng 省x ǐn ɡ。 2.为wéi 人rén 子zǐ,坐zuò不bù中zhōng 席xí,行háng 不bù中zhōng 道dào 。 3.为wéi 人rén 子zǐ,出chū必bì告gào ,反fǎn 必bì面miàn 。 4.长zhǎng 者zhě与yǔ物wù,须xū两liǎng 手shǒu 奉f èng 接jiē。 5.徐xú行xíng 后hòu 长zh ǎn ɡ,不bù疾jí行x ín ɡ先xiān 长zhǎng 。 6.长zhǎng 者zhě立lì不bù可kě坐zuò,长zhǎng 者zhě来lái 必bì起qǐ立lì。 7.不bù在zài 长zhǎng 者zhě座zuò前qián 踱duó来lái 踱duó去qù。 8.立lì不bù中zhōng 门mén ,过guò门mén 不bù践jiàn 门mén 限xiàn 。 9.立lì不bù一yī足zú跛bǒ,坐zuò勿wù展zhǎn 脚jiǎo 如rú箕jī,睡shuì眠mián 不bù仰yǎng 不bù伏fú,右yòu 卧wò如rú弓gōng 。 10.同tóng 桌zhuō吃chī饭f àn ,不b ù另l ìng 备b èi 美m ěi 食shí独dú啖dàn 。 11.不bù挑tiāo 剔tī食shí之zhī美měi 恶è 。 12.食shí时shí不bù叹tàn ,不bù训xùn 斥chì子zǐ弟dì 。 丑chǒu 在zài 校xiào 1.升sh ēng 降ji àng 国gu ó旗q í及j í唱ch àng 国gu ó歌g ē、校xi ào 歌g ē时sh í,肃s ù立l ì示sh ì敬j ìng 。 2.师sh ī长zh ǎng 上sh àng 下xi à课k è时sh í ,起q ǐ立l ì致zh ì敬j ìng 。 3.向xi àng 师sh ī长zh ǎn ɡ质zh ì疑y í问w èn 难n án ,必b ì起q ǐ立l ì。 4.路l ù遇y ù师sh ī长zh ǎng ,肃s ù立l ì道d ào 旁p áng 致zh ì敬j ìng 。 5.听t īng 讲ji ǎng 时sh í,应y ìng 端du ān 坐zu ò或hu ò直zh í立l ì;不b ù支zh ī颐y í、交ji āo 股g ǔ、弯w ān 腰y āo 、翘qi ào 足z ú 。 6.考k ǎo 试sh ì时sh í,不b ù交ji āo 头t óu 接ji ē耳ěr ,或hu ò左zu ǒ顾ɡù右y òu 盼p àn 。 7.安ān 其q í学xu é而ér 亲q īn 其q í师sh ī,乐l è其q í友y ǒu 而ér 信x ìn 其q í道d ào 。 寅y ín 处ch ǔ世sh ì 1.无w ú道d ào 人r én 之zh ī短du ǎn ,无w ú说shu ō己j ǐ之zh ī长ch áng 。 2.家庭ji āt íng 之zh ī事sh ì,不b ù可k ě向xi àng 外w ài 人r én 言y án 。 3.口k ǒu 为w éi 祸hu ò福f ú之zh ī门m én ,话hu à要y ào 经j īng 一y ì番f ān 考k ǎo 虑l ǜ再z ài 说 shu ō 4.见ji àn 失sh ī意y ì人r én ,不b ù说shu ō得d é意y ì语y ǔ ;见ji àn 老l ǎo 年ni án 人r én ,不b ù说shu ō衰shu āi 丧s àng 话hu à 。 5.交ji āo 浅qi ǎn 不b ù可k ě言y án 深sh ēn ,绝ju é交ji āo 不b ù出ch ū恶è声sh ēn ɡ。 6.不b ù侮w ǔ辱r ǔ人r én ,不b ù向xi àng 人r én 开k āi 玩w án 笑xi ào 。 7.与y ǔ残c án 疾j í人r én 会hu ì面mi àn ,须x ū格ɡé外w ài 恭敬g ōngj ìng 。

生活课教学·内容

(生活课老师进行研究与讲解,文化课老师配合力行与监督) 甲:理论课程 1、一日常规 2、弟子规(可参看:桃园孔庙弟子规教案全集)。 3、常礼举要 乙:生活力行 一、穿衣 1、穿衣服(上衣、裤子、袜子)。 2、系扣子。 3、拉链。 4、系鞋带。 5、穿袜子。 二、盥洗 1、洗脸(接水、调温水)。 2、洗手。 3、护肤品使用。 4、洗头。 5、刷牙。 6、洗脚。 7、洗澡。 8、剪指甲。 9、擦屁股。 三、礼仪类 1、站姿。 2、坐姿。 3、走路。 4、鞠躬。 5、拜佛(大拜、小拜)。 6、问讯。 7、三跪九叩首。 8、打坐(散盘、单盘、双盘)。 9、跪坐。 四、吃饭 1、拿筷子。 2、端碗。 3、盛饭。 4、小勺的使用。 五、洒扫 1、工具的认识与使用(笤帚、扫帚、拖把、簸箕、垃圾桶、抹布)。 2、扫地。 3、擦地。 4、擦玻璃。 5、洗马桶。 6、擦桌子。 7、扫院子。 8、掏厕所。 六、洗衣 1、工具的认识与使用(洗衣盆、搓衣板、洗衣粉、洗衣皂、洗衣液、衣架)。 2、洗袜子。 3、洗内衣。 4、洗外套。 5、晾衣服。 6、叠衣服(袜子、内衣、外套)。 七、厨房卫生 1、洗碗(洗洁精的使用、洗碗布的使用)。 2、洗筷子。 3、擦碗。 4、刷锅。 5、碗筷消毒。 6、冰箱清洗。 八、做饭 1、认识蔬菜、调料。 2、择菜。 3、洗菜。 4、切菜。 5、炒菜。 6、烧火。 7、饭菜的合理搭配。 8、炊具的使用(液化气、饼铛、烤箱、电饭锅、电磁炉)。 9、冰箱的使用。 10、面食(面条、馒头、包子、水饺、花卷、大饼、馅饼···)。11、粥类。12、汤类。 九、种地 1、农具的认识与使用(锄头、铁锹、镰刀···)。 2、种地。 3、浇地。 4、除草。 5、施

桃园孔庙弟子规教学读本内容简案

弟子规教学读本内容简案进度:孝顺P1 孝顺父母就是让父母欢喜、放心孝亲就是 上课专心恭敬老师 跟同学相处和和气气 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 让父母欢喜、放心弟子规: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教学内容教学检讨【一】、课前引导 弟子规已经学了一段时间,进入进阶班要更积极的在生活 中每个小动作努力落实,配合课程内容做到弟子规。 【二】、情境剧 情境A: 小芬是个好学生,上课专心,恭敬老师。有一天上数学课的 时候…… 老师:小朋友,这题这样算懂了吗? 小芬:懂!(当!当!当!下课钟响) 老师,我帮您擦黑板好不好? 老师:谢谢! 提问:剧中的小芬做到了弟子规的哪些经文?为什么? (让学生对弟子规落实于生活中的理解更深入) *答: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冬则温夏则凊 情境B: 下课时…… 小满:这题数学好难喔!小芬你可以教我吗? 小芬:好呀! 突然小明从教室外面冲进来,经过小芬时不小心撞了她 一下,却头也不回的跑走了。 小满:小明怎么这样,撞到人还不说对不起!

小芬:没关系啦!他也不是故意的呀! (说着说着,就搓着被撞的地方) 不过我要赶快揉一揉免得被妈妈看到,他会担心的! 提问:剧中的小芬做到了弟子规的哪些经文?为什么? *答:己有能勿自私身有伤贻亲忧 人有短切莫揭恩欲报怨欲忘 情境C: 有一天,老师打电话访问小芬的妈妈…… 老师:小芬妈妈您好,小芬在学小表现很好,上课很认真喔! 不知道在家里乖不乖呀? 芬妈笑咪咪的说:谢谢老师的夸奖!小芬在家都要帮忙洗碗扫地,我身体不好,很多家事多亏有他,否则我也做 不来。 老师:难怪小芬帮忙做事总是又快又好,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提问:剧中的小芬做到了弟子规的哪些经文?为什么? *答:冬则温夏则凊德有伤贻亲羞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注*此为【三】考答案,孩子的回答可能更丰富。 【三】、上台分享弟子规落实心得 ★讲解上台发言的内容重点: 1.问好(鞠躬) 2.这一周我落实了……(经文) 3.落实的过程,怎么做到的 4.感受 5.谢谢大家(鞠躬) ★讨论上台发言的注意事项并归纳为弟子规经文: 1.步从容立端正 2.揖深圆拜恭敬 3.问起对视勿移 4.凡出言信为先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讲解 《常礼举要》是由台湾李炳南老教授讲解的,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全文共分十二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之中。《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湾,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弘扬佛法。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1986年4月13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野蛮的民族也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都是礼节从中周旋。自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人们反对礼教、主张把它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不重视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做。这就成了后来家庭中夫妇失和、子弟不孝、兄弟反目、邻里纷争等不良社会乱象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 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礼节的。如果你不照着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什么少教育、少见识、粗鄙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世面、讨厌、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词就都会加在你头上。 为避免上诉问题的出现而给我们人生带来不快。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常礼举要》: 子、居家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由李炳南老居士讲解,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需要知道的日常礼节。全文共分12章节,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 人们对礼仪的重视日益增高,礼仪教育从儿童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心中。《常礼举要》因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成了儿童礼仪教育的首选教材。同样,对于成年人,《常礼举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李炳南(1889~1986),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为衍圣公孔奉祀官府秘书长。初学唯识于梅光羲,于禅、净、密等,皆曾修习,后归依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此外,亦精中医。抗日期间,随孔德成于重庆,并助太虚大师弘法。后卜居台中。除仍任职孔奉祀官府外,并兼任中国医药学院及中兴大学教授,业余则致力于佛法之弘扬。于台中讲经说法数十年,以“李老师”之名著称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台中佛教莲社、菩提树杂志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医院、菩提救济院等弘法及慈善机构。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逝世,享年九十八岁。 作品原文 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倒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着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着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