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基本情况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陆地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9248万。
农业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国民经济位于全国前列。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是中国主要沿海省市之一。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约700余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
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
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穿越境域西部,沟通了本省与沿海和内陆诸省的联系;胶济铁路横贯东西,蓝烟铁路穿行于半岛中部,加之遍布全省的公路网络,构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东的河流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独流入海。
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平方公里,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 1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潍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河、万福河、朱赵新河等。
山东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总面积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亿立方米。
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为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和东平湖。
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
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
有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
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海上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将大有作为。
山东的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
年平均气温11℃~14℃,全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
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 毫米~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全省光照资源充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 小时~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
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涝灾,冬春又常发生旱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省总计17个地级市,140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49,市31,县60),1931个乡镇级单位(其中街道办事处460,乡277,镇1194),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180万人。
生物资源
山东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
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
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以
及章丘大葱、莱芜生姜、潍坊萝卜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
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
山东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
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
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25种。
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
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
水资源
山东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
根据山东1956—1999年实测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6.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地表水资源量)为22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52.57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69.65亿立方米。
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2001年资料)为376.1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是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7%(小于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倒数第四位。
海洋资源
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
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
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
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能源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
近年来,胜利油田钻探范围逐步进入渤海海域,高科技钻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油田一直保持着稳产、高产。
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山东电力资源充足,到2004年底,全省发电装机达到3292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640亿千瓦时。
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
矿产资源
全省现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128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
探明储量的74种,其中有30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
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黄金(岩金)、自然硫(占全国储量90%以上)、石膏(占全国储量79%以上)等,其中黄金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金刚石(储量占全国40%,产量占80%)、
菱镁矿、钴、铪、花岗石等。
居第三位的有钾盐、石墨、滑石、膨润土、石灰岩等。
其余居前10位的还有煤、天然气、铁、重晶石、硅藻土、铝土矿、轻稀土、油页岩、石英砂、磷、镓等。
旅游资源
山东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成“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仙山之祖”昆嵛山,有着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的峄山,以集聚水浒英雄而著名的史称“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名列前茅的经济指标
山东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490.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24.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87.9亿元。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6925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3.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千亿元,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292.11亿元,居全国第一位。
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
日趋优化的工业体系
山东工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
机械、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例如山东电力集团、齐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济南钢铁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兖矿集团等。
山东的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纱、机制纸、塑料制品、水泥、平板玻璃、钢、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等。
其中,海尔、海信、澳克玛、小鸭等家用电器、浪潮服务器、轻骑摩托车等产品驰名中外。
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
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体系。
中资机构中,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在山东省设有分支机构,全国性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山东省还设有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8家,农村信用社2119个。
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比较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51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782.8亿元。
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8家,全年保费收入317.2亿元。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以股票、债券、期货市场为主的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较快。
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90家,股票101只。
其中境内上市公司75家,股票86只;境外上市公司18家。
证券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139家,证券服务部38家。
有期货经纪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10家,全年
期货交易额6786.5亿元。
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四千万吨。
山东植棉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山东还是中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大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场的主要供货地之一。
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重视林业建设,保护与发展林业并重,形成了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大绿化体系和以苹果、梨、板栗、银杏等为主的经济林。
山东畜牧业历史悠久,作为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山东以充足的饲料、秸秆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多年的发展使山东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
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通公共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的比重分别占村总数的96.6%、99.9%和51.3%。
不断完善的市场体系
山东省城乡市场日趋繁荣活跃。
山东省比较大的商场有三联家电公司、青岛国货股份有限公司、济南银座商城、青岛东方贸易大厦、济南大观园商场、烟台市百货大楼、烟台华联商厦、山东淄博华联商厦、枣庄百货大楼、临沂鲁南商业大厦、济宁市华联商厦、威海市华
联商厦等。
近几年,超市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场所,因其便捷、价廉、商品丰富等优势,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目前,山东比较著名的超市有济南大润发、万嘉隆、青岛家乐福等。
国外一些世界著名的贸易集团,如美国沃尔玛、法国欧尚等也看好山东市场,已经在济南、青岛等城市投资。
此外,山东还恢复和发掘了一批享有盛名的传统老字号商店,像济南的“聚丰德”饭店、“瑞蚨祥”绸布店、“亨得利”钟表店、“泰康”食物店、“精益”眼镜店、“宏济堂”中药店、青岛的“国货公司”等。
日渐崛起的民营经济
近年来,山东省的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特别是在经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达193.6万户,从业人员734.7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503.1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1.6%;实交税金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2%;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8%。
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到14731家,有87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千家大型企业,占全省入选企业的36.86%。
山东百强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占31家。
南山集团、金锣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全省民营企业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全国驰名商标12个,山东名牌产品189个,山东著名商标384个。
全省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到15373家;完成出口交货值19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1312亿元。
科技
山东省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显著。
2004年共取得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有485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有2392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21项,省科学技术奖496项。
全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215项,项目总投资51.5亿元,年增利税39.6亿元。
全年专利申请量18388件,获授权专利9733件。
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1.7万个,从业人员21万人;签订技术合同2.6万项;合同金额75.1亿元。
全省科技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
年末共有两院院士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28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70人。
全省新增高级技工5.2万人,新增技师1.1万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企业一线职工的比重达到8.0%左右。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现新发展,鉴定人数达到55万人,其中4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004年,《山东省计量条例》正式实施,全省累计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056项。
批准发布地方标准171项,累计办理采标标志128项,采标证书217项。
名牌战略工作取得突破。
全年有25家企业的3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累计达到了61个;有34家企业的42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累计达到112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达到6个。
建立企业质量电子档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建档企业总数达到43511家。
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4年新建海岛(岸)加密观测自
动气象站11个,已有110个自动站正式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有效增加地面降水、减轻雹灾,共组织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582次,累计影响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9.4亿立方米,防雹减少损失6.2亿元。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2004年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平台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成立了山东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成了22个省直单位、17个市、132个县(市、区)的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完善了市、县、乡1880个点位,3312人组成的三级灾情速报网络。
教育
山东省高度重视各级各类教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山东省拥有包括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部属高等院校在内的97所普通高校。
2004年全省31个培养研究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1.1万人;在校研究生2.8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32.7万人。
其中,本科招生11.9万人;专科招生20.9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4.6万人。
其中,本科在校生47.2万人;专科在校生47.4万人。
普通高中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明显增加。
普通高中招生68.1万人,在校学生达189.1万人。
普通初中招生124.3万人,在校学生439.2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627.8万人。
小学招生110.2万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
139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6万人。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98所,共招生39.1万人,在校学
生104.8万人。
文化
山东省的文化出版广电事业不断发展。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省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20个,艺术表演场所104个,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7个。
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58个,馆藏档案665.9万卷。
共出版各类图书6510种、报纸133种、杂志264种。
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广播电台18座、电视台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5座。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4.5%和93.1%。
卫生
山东省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拥有卫生机构1.7万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91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23所,妇幼保健机构150所。
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9.3万人。
全省共有1370.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试点共筹集资金3.2亿元,已经为 458万农民报销医药费1.4亿元。
加强了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
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7822个,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普遍联网。
体育
山东省是一个体育强省,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山东在田径、体操、游泳、举重、射击、足球、篮球、赛艇、皮划艇、武术等项目上具有很强的实力。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28届雅
典奥运会上,我省共获得4枚金牌、3枚银牌,有2人创5项世界纪录,1人创1项奥运会纪录。
在亚洲锦标赛女子举重项目中获得11枚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
山东省在全国足球中超14支球队中拥有鲁能泰山和青岛中能两支劲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将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行。
群体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
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600多条健身路径,覆盖到了全省每一个县。
人口
山东省人口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9180.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50‰,死亡率6.49‰,自然增长率6.01‰。
城镇人民生活
山东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673.8元;其中,食品支出2310.7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达20.2平方米。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272元。
2004年全省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饮水机60.9台、组合音响22.8套、微波炉35.6台、照相机56.8架、电冰箱91.2台、空调器61.7台、排油烟机85.5台、普通电话97.1部、淋浴热水器69.0台、移动电话121.4部、洗衣机92.9台、健身器材5.2套、彩色电视机119.6台、助力车12.5辆、影碟机59.8台、摩托车47.2辆、
家用电脑37.7台、家用汽车2.5辆。
农村人民生活
山东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据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507.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89.3元,其中,食品支出1000.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6.9平方米。
2004年全省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微波炉1.6台、家用计算机1.8台、电冰箱24.4台、组合音响10.7台、抽油烟机5.0台、照相机6.0架、热水器10.6台、空调机3.3台、洗衣机31.9台、电话机80.0部、黑白电视机34.7台、彩色电视机80.4台、移动电话32.7部、摩托车55.3台、影碟机33.6台、汽车(生活用)1.4台。
社会保障
山东省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4年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86万人、748万人、760万人、470万人和390万人。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63.3亿元;总支出299.1亿元。
农村养老保险稳步发展,参保农民达1000多万人,基金结余55亿元,有51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全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企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2004年全省参加企业年金试点的企业29家,涉及职工8万人。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开,社会化管理企业退休人员达167.6万人,社会化率达96.6%,省制定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操作办法》,有10个市出台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
全省有3.5万失地农民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收缴保险费1.5亿元。
全省城乡低保和社会福利工作不断加强。
2004年全省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11.6万人。
其中,城镇65.5万人,农村低保和定期救济46.1万人。
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896个,床位10.3万张,收养7.9万人。
社会福利企业2012个,安置残疾人员4.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