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译英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介绍了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并以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为实例,从语式,语旨,语场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的匹配程度进行对比,从而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式,虽然译文仍有所欠缺,但整体上与原文匹配程度很高,译文质量也很高。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匹配程度;匆匆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本专门研究翻译评估的著作,一是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二是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前景与局限》。这两本著作所阐述的模式均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德国翻译学者朱莉安?豪斯是第一个提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人。本文主要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语式,语场,语旨三个方面用于《匆匆》的英译本评估中,比较译本和原文契合程度,从而对翻译质量做出评价。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简介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石是语篇分析理论和功能语言学。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其本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这里的意义有三种:语义的意义,语篇的意义和语用的意义。由此可见,翻译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源语文本(house,1977:30)。
三、朱莉安?豪斯模式下《匆匆》英译本的质量评估
下面运用豪斯模式,对张培基所翻译的《匆匆》英译本与原文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该译文的翻译质量。
(一)对原文进行语域层面分析
1.语域,就是指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
从文本类型上来看,《匆匆》是一篇侧重抒情的散文。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正是“五四”运动落幕期。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者采用首尾遥相呼应的方式,将空灵无形的时间转化成具体有形的物象,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更能引发读者对时间的思考和惋惜。
2.语旨
语旨一方面指的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阐释了作品里各个人物间的关系。从本文看,主要涉及的抽象的或者拟人化的人物有“我”,“我们”,“他们”,“你”等。文中“我”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青年知识分子,“作者”就是该文的主人公,我们”指的是所有和作者一样,对时间有感的人。文中的“他们”,“他”其实指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为贯穿全文线索,它无处不在,更能让我们自我反省对时间的存在意义和对人生的思考。
3.语式
通常来讲,文学作品里的语言是基于一般语言通过加工提炼而成,但它却比一般语言更生动形象,语言风格也很多样化,从方言,俚语到正式文体等等,不一而足。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总有一种语体占主导地位。就《匆匆》而言,主要是书面语言。
(二)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
1.语场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来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认为:英语有综合语的特征,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汉语是分析语,不受形态的约束,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51:141)。由于中文和英文在表达上的差异,译者会根据翻译时的不同需求将句子拆开来分别进行翻译又或将句子整合起来翻译,同时增添或删减一些信息以适应原文
表达的需要。比如: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一组句子译者运用了一组排比,与原文相呼应。但是“凝然的”将其译为“fixed gaze”,本意是静止不动的状态,实际上眼睛没有绝对的静止不动,“fixed”虽有固定的意思,但用来形容眼睛,未能神似地表达出眼睛安静凝视而又带着一丝失落的神态,有些呆板,缺乏文学美感。
2.语式对比
从整体上来说,译者将原文的翻译风格上做到了高度的保留。朱自清在原文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的排比句,拟人,比喻手法,还善用叠字。下面列举出一些翻译不足之处,比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原文中“没有声音”和“没有影子”属于两个并列成分,然而作者之所以这么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表达效果,译文中将前者直接译成一个副词“quietly”,却将“影子”译成一个名词“trace”,词性的转换和设置上有些不太合理。四、译文的翻译质量评价本文依据豪斯模式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匆匆》做出了客观评价,虽然有些词句存在欠缺的地方,但整体与原文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吻合,除去一些由于中英习惯上表达的差异不可避免,但整体大局把握的还是得当的。总而言之,基于豪斯模式对《匆匆》译本的分析,该译文的翻译质量还是很高的。
五、结语
本文借鉴豪斯模式对《匆匆》英译本的评价,可以看出该模式是比较统和全面的。但是,实际运用到翻译工作中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匆匆》而言,不同的译者会依据个人的差异翻译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关于翻译质量,很难量化评价,那种试图使翻译评估模式更加客观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参考文献:
[1] 安登贤. 个性化语言在散文翻译中的再现――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3] 何三宁,司显柱. 文本、文本类型与翻译质量评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4):97-101..
[4] 司显柱.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j].外语教学,2005,(03):79-84.
[5] 张美芳,黄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