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交际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委婉语浅析语言交际中的儒家中和思想
摘要:委婉语是伴随着语言禁忌的产生而出现的,其深蕴着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这种思想隐匿在委婉语中,已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制约着人们言语交际时话语的建构,酿造出了一个以礼相待、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交际场,这有利于促进语言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
关键词:委婉语;中和思想;慎言
一、委婉语的涵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为了达到预期理想的交际目的,有效恰当的传递信息,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酿造和谐的交际气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即强调了修辞在言语运用中的有效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修辞这个语义场中委婉语作为一个下位概念的义素则占有重要的价位。
“欲有所言,必委曲而后敢及”,“我委曲与言,浼以私意甥去”,[1]这里的“委曲”即委婉之意。说话者有时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不直接说出其本意而用婉转隐约的话暗示出来或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的修辞方式叫委婉。
委婉这种修辞方式使受话者不能直接从辞面能指出发话者的本意,而要受话者借助思维能力领悟出或分析推理出其辞内所指的言外之意,来填补言语留下的空白,故司马光说:“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二、委婉语的出现
委婉语从历时角度来看,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原始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语言,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为了在自然界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心理容易产生一种趋利弊害的本能倾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许多偶然性的意外收获或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使人们认为是某种超自然的神力所赐,这种偶然性使原始人类思维蒙上了比较多的神秘色彩,形成了一种内化的经验,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认为语言有着某种神奇的魔力,如果语言不慎重就会触怒他们意念中的天神而带来灾难,反之就会带来平安和幸福,于是就促成了禁忌语的形成。
禁忌语是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的反映。在话语交际中从事各项职业的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交际的语言挂钩,对各种犯忌的或有损自己利益的话非常敏感。因此,为了交际的顺利、愉悦、畅通,消减矛盾,对禁忌语通常采用回避的态度而用与其意相关的或相似的话来代替或暗示,以达到心理的平衡,委婉语由此
而生。
委婉语从共时角度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潜移默化地承袭了前人由禁忌而生的委婉语用心理,影响着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伦理观念,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规约性。例如:学生:“老师,您同意我们班去春游吗?”老师:“可能需要再等几天,让我再考虑考虑。”
老师用抽象模糊的语言回答了学生,这种留有余地的话语使语义虚化而变得宽泛,实际上内含婉拒绝或推辞之意。通过委婉修辞手法的过滤,对别人的观点和要求持不同的态度,既不伤别人面子,又保持了良好的交际气氛。
三、委婉语蕴涵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中和的伦理思想在公众母语习得的过程中逐渐在其思维领域形成,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并潜意识地制约着人们言语交际时话语的构建。《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节中,谓之和”,[2]“中和”实际上是中庸,强调“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委婉语减弱了语义的刺激性,给受话人以语言的美感,以达到和谐的目的。如果发话人违背了”中和”的伦理思想,言辞锋芒毕露,打破受话者的平衡接受心理,就可能遭到批评指责,使话语交际无法顺利进行。《中庸·纲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万物就各得其所。人们利用委婉语交际,适切地协调了人际关系的善恶,达到中和而不伤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和气以便和谐相处。
例如,《鲁迅散文全编〈立论〉》: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了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育!哈哈!’”
王希杰指出:“交际活动既是一种社会心理行为,那么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就要求话语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保持某种一致。”[3]刚满月的男孩”要发财”,”要做官”具有褒扬色彩,迎合了大家的语用心理,保持了公众心理世界的
一致性。但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话语就尖刻而犯忌,不够委婉而失言、失德、失利,与公众的语用预设心理相悖而产生了对抗心理,导致言语交际缺乏公众心理的一致性,必然遭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回答“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育!哈哈!”带有喜庆和悦的色彩,委婉含蓄地将模糊的信息传递给受话者使其解码,填补了其思维的期待空白。
四、中和以礼为基础
《中庸·正心》:“君子遵道而行”,《论语·学而》:“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为之,亦不可行为。”委婉语的表层结构,体现了个人的言语修养,道德素质;其深层结构内涵着“礼”。中和而有礼,避免了言语交际中语言不逊,出口伤人而严重影响人际之间合作的不文明、不礼貌等不良现象发生,这是一种出于传统儒家中和伦理思想的自觉,这种自觉内聚于人们的脑海里,在言语交际时表现为一种“应该”,从而引起主体和客体的同化和顺应。如果发话者违背了这被社会公认的中和之礼,就会遭到社会群体的贬责。以礼为交际言行的规范,才能遵守语用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使人际关系和谐。言语交际要合礼,《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
《论语·尧日》:“不知礼无以立也。”《孟子·尽心上》:“无礼义,则上下乱”。言语交际要遵循礼制,礼制作为意识和习俗层面的道德伦理制度,无疑是一项辖制公众言语行为的最富有弹性的社会因素。[4]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道德所浸染,在实施一言一行时,不可能摆脱已经内化于意识深层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会情不自禁地考虑言行与社会道德礼仪之间的关系。[5]因此,言语交际中人们潜意识地有效运用委婉语,遵守了社会公认的作为礼制的下位概念出现的言礼,避免了言语的刺激性,使交际变得温馨和谐,轻松化。
言辞过于直率,感情过于外露,往往会被人视为傲慢无礼,而在内心不易接受而产生能动的排斥反应,扩大信息差,产生逆反心理而使交际受阻或中断。例如,有一次演讲家曲啸要给劳改犯做讲演,开场白的称呼难住了他,称“同志们”,“朋友们”,都不合适。因为交际对象是囚犯,他们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也不是朋友关系。如果这样称呼不但劳改犯听起来不顺耳,其他人听着也会觉得曲啸的立场有问题。称“劳改犯们”,虽然是名副其实,但不免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不利交流。曲啸经过仔细考虑,选取了“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