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学鉴赏的性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文学鉴赏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鉴赏作为文艺学的理论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是以文学

欣赏活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它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鉴赏者对作品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所渗透的思想感情的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理解的审美认识过程,它是通过对语言的了解而感知形象,通过对形象的认识而体验思想感情,通过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而把握生活意蕴的过程。

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作为一种艺术接受活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文学鉴赏的性质和意义。

一、文学鉴赏的性质

文学鉴赏是一种特殊的接受活动,阅读文学作品与阅读哲学、历史、政治、经济等理论学术著作不同,这是一种带有享受和娱情性质,但又不乏创造力、主动性和理性深度的审美活动,从作品的角度看,只有通过文学鉴赏才能使之得到最后完成;从读者的角度看,他往往是通过文学鉴赏愉悦心灵、陶冶情操、重新塑造自我。具体地说,文学鉴赏的性质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人们欣赏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在满足娱乐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精神的陶冶,获得心灵的净化,从而理解生活的底蕴,受到思想教育。亚里斯多德早就

指出,文艺不光达到给人以教育和净化的目的,而且要给人以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工作后的安静和休息;鲁迅曾将给人以享乐视为文艺“本有之目的”。简单地说,审美享受即一种精神的愉悦。文学鉴赏的审美享受的特点是由文学的形象性、意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阅读一首诗、一篇小说、一个剧本,如果作品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板着面孔说教的东西,没有艺术特色没有感情趣味的东西,就不能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激起我们的感情,就不能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从而就谈不到鉴赏。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具体感性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最易于触动读者的联想,激起情感的波澜,才能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当某个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那么,他也就获得了审美享受,他的“阅读”也就成了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具有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这是阅读其他理论学术著作所不允许也不需要的。所谓距离感,是说文学鉴赏以情感活动为主导,而不是以认识活动为要义,它往往将认识的逻辑转化为情感的逻辑,并非用理智,而是用情感去把握作品,因此与现实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阅读小说这种用“谎言”编织起来的故事时,在观赏戏剧这种用布景道具搭建起来的世界时,欣赏者的心态总是与现实不粘不脱、若即若离,在乎有意无意之间的。所谓假定性,是说文学鉴赏必须调动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复现作品虚构的情节、场景和人物,特别是需要把语言文字在想象和联想中转换成栩栩如生、宛在眼前的形象,而这一切在欣赏者来说都带

有非现实的、假定的性质。所谓超越感,是说文学鉴赏的距离感和假定性使得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有可能摆脱狭隘的实际生活的束缚,在超越个人功利和物质实用的层面上对作品进行审美观照,保持一种“观照”或“静观”的态度,更加专注地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凡此种种,都使得文学鉴赏有可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一种消遣、一场游戏。

那么,文学鉴赏的这种审美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首先由鉴赏客体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文学作品包含着认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等各种因素,但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融化在审美的因素中,即融化于具有审美特质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干巴巴的概念。所以,鉴赏者的多种审美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沉浸在艺术形象之中,为其中的美而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自然,在这种审美的享受中,是包含着认识和理解因素的,但是阅读能否变成鉴赏,关键在于审美的有无。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具有审美特质的鉴赏客体之所以能调动起鉴赏者的多种审美心理功能。与鉴赏者自身的情况亦有密切的关系。面对同一个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学形象,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鉴赏者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文学鉴赏是包含了认识因素,也包含了思想教育因素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一般的受教育,它的重要的特性之一在于审美享受。

(二)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把文学鉴赏混同于一般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不对的,把文学鉴赏看成是鉴赏者对鉴赏客体的刻板的摹写、消极的接受,也是不对的。事实上,文学鉴赏是读者与

作者的共同合作,是读者的一种再创造活动。文学鉴赏看来似乎是对于作品的被动回应,一般认为,有作品在前,方能有欣赏在后,作品如何,欣赏便必定产生相应的效果。但这只是一种皮相的理解,对于作品来说,欣赏活动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着作品的意义建构和价值实现,没有它的参与,作品就不能达到最终完成。这就是说,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而且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罗兰·巴特把作品称为“期待结构”,伊瑟尔把作品称为“召唤结构”,就是说作品内部留有无数空白点,期待或召唤着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将它填满,未经读者填充的作品只具有潜在的意义,只有经过读者填充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实在的意义。

文学鉴赏的再创造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鉴赏主体对于作品形象的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上面。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都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运用想象与联想,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扩大,有所改造,于是出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正如巴尔扎克在描写一个诗歌朗诵场面所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罗丹艺术论》的记录者葛赛尔有一次陪罗丹到卢森堡美术馆参观,在他欣赏罗丹的雕像《思》的复制品时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额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的梦想的羽冀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的颔都在一块粗大的石头上,好象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