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改革总结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总结报告

一、学校概况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是以培养我国急需的文化艺术与传媒类人才为主要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盘山脚下,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5

万平方米,是“京津国际文化产业教育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以教育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优化为重点、以应用型、复合型、原创型人才培养为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和文化产业特征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艺术与传媒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高等艺术院校。

目前,专业学科的建设趋于成型,构建了艺术与传媒教育的基本框架。现开设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公共艺术、新闻学、文化产业管理、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视觉传达设计、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教育20个本科专业。

二、办学条件与规模

(一)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完成4

万平米校舍建设,其中教学行政办公用房增加了2万余平方米,住宿面积增加了1.4万平方米,大型综合场馆4000平米。创建了广播影视制作综合实验区,天艺巨星众创空间等实践、实训场地;翻建了体育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上线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收费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室监控系统,自主开发了校车网上订票系统、报修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全面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办学规模实现新增长

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加,由2010年在校生453人扩增到2018年中的5050人,八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10余倍,办学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今后五年,学校办学规模将达到6000余人,本科专业达到25个,争取获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授权。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水平、较好声誉、较大影响力、特色突出的全日制民办高等艺术院校。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特色,调整结构,提升内涵,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较高水平应用型艺术大学的建设。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以艺术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影视传媒类为重点,强化开放式办学、多

样化培养,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院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积极申报新专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艺术学科为主体,以影视、传媒为重点,艺管结合、艺文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以“双创”为契机,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学校总结提出了“注重课内课外实践互动融合,注重学生协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自主集成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构建了“一条主线、两个课堂、(3+1)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前台后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以该实践教学体系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实验区已建成的配置有广播级设备的广播直播室、影视配音室,全场景真三维虚拟演播厅,装备电视台导播系统的电视导播室,影院级电影电视审看室等多个数字化广播影视传媒实验室,改革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表演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为众创空间提供创意研发服务,作为学校众创空间的“后场”,综合实验区将以“前台”提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承接项目、产品为驱动,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创新产品研制,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强大功能。

(三)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咨

询建议职能、对教学全过程的督导和监控职能以及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职能。教学督导组成员通过随堂听课、座谈调研等方式,检查学校教学运行状态,反馈教学信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不断贯彻执行“3+1”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力争在5年内达到天津市同类院校的前列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力争完成1个市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

(五)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级人才,2014年学校启动特聘“盘山学者”学科专业带头人引进项目,旨在吸引国内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执教,以加快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共有9位专家学者签约受聘。通过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竞争、淘汰和流动机制,加强和完善教师职称评审评聘制度,多种渠道优化教师结构,学科与专业教师梯层结构分布逐渐形成。

(六)人才培养质量创佳绩

学校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近年来获得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等学科竞赛多个奖项,在2016—2018三年的比赛中音乐类的奖项获得25项,舞蹈类奖项荣获10项,戏剧、影视类奖项获得7项,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颁发的优秀组织奖;获得第七届新加坡中新国际

音乐比赛-中国赛区一等奖;艺术设计系学生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我校音乐学院学生在《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最美和声》《我的中国星》中成绩不俗。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研究取得新成效

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了教改研究项目、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2017年,我校教改立项共计23个。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共计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计24个,市级审批通过4个,国家级1个。

(二)科学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教师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明显增强,共发表论文243篇;编写教材25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项;承担科研项目纵向课题5项,其中一项获得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实现课题申报零的突破。横向课题9项;学校现已公开发行《现代艺术教育》、《北京教育》等学术期刊。学校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在高层次立项和评奖中实现新突破的人员给予奖励。

五、区域协同发展与社会服务

(一)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1.扩大社会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