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
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
北京电影学院
演(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正如陈凯歌所说:“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
第五代导演
受分不开的。
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
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
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第五代”影片也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正如陈凯歌所言:“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言语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
它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这种信念和情感得以抒发”(陈凯歌〈怀着深挚的赤子之爱〉〈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4年第15期
陈凯歌
第五代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1983年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的《一个和八个》。
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以影片《黄土地》为标志。
代表作有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冯小刚的《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一声叹息》(2000)、《集结号》、《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田壮壮的《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蓝风筝》;吴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李少红的《红粉》、《恋爱中的宝贝》;黄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
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而徐克、许鞍华、严浩这些受过国外专业电影教育,五十年代移民潮后在本地出生的新生代,七十年代末正值承接上一代电影人权利交接的时刻。
再加上当时社会渐趋富裕,对娱乐事业(当时电影为香港人重要的消闲娱乐方法)的需求大量增加,遂出现了一大群电影人得以从较新、较符合社会现实的角度去拍摄电影。
许鞍华的《投奔怒海》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她大学时比较文学和英国文学的底蕴帮助她更好地把握历史感,理解人物性格,从英国学电影归来,经过电视实践,有丰富
第五代导演之陈凯歌(5张)
的阅历,对这种严肃社会题材驾轻就熟,故影片看起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而且负载深重社会、历史责任感。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电影导演
张艺谋陈凯歌黄健中黄建新冯小宁冯小刚陈国星赛夫麦丽斯陈家林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潘霞宋昭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严冬陈晓卿吴文光洪宇魏斌童宁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张涛李卓玉徐小惠张越洪眉柯伟兵
短片导演
郑浩李耕耿英杰吴尔善
第一代导演
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五代导演之张艺谋(4张)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以陈怀皑、桑弧、崔嵬为代表。
中国第三代导演
谢晋、谢铁骊,他们的电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现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辈的电影人都看得热泪盈眶。
第四代
黄蜀芹、谢飞、滕文骥
编辑本段成员名录
张艺谋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编辑本段成员简介
陈凯歌
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
吴子牛
》、《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
1.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讲述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贫苦的农家。
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收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礼,订了娃娃亲。
顾青带来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这种憧憬,使她最终逃出夫家,夜渡黄河,投奔八路军。
《黄土地》的成功在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天垠、气势磅礴的黄土地,安详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例如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
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1985年
吴子牛(3张)
2. 这时期被称为"探索电影"的还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吴子牛导演的《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3.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
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
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影片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
张艺谋
张艺谋(1951-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最初担任摄影。
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
1981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
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
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
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
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
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影片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
2. 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家的艺术探索更趋多元化。
张艺谋拍出了完整纪实风格的《秋菊打官司》。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强、自信,赞颂了法制观念的觉醒。
影片获1993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94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意大利第49届威尼斯
张建亚
电影节金狮奖等3项国际奖。
电影作品
1987年:《红高粱》、1988年:《代号"美洲豹"》(与杨凤良合作) 、1990年:《菊豆》、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秋菊打官司》、1994年:《活着》、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6年:《有话好好说》、1997年:《图兰多》(歌剧、意大利) 、199年8:《图兰多》(歌剧、中国紫禁城太庙) 、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
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0年:《幸福时光》、2002年:《英雄》、2003年:《十面埋伏》、2005年《千里走单骑》、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
演出电影
1987年:《老井》、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
摄影电影
1984年:《一个和八个》(与萧风合作) 、《黄土地》、1986年:《大阅兵》电影风格
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
吴子牛
吴子牛(1953-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吴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
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南京大屠杀》。
吴子牛创作的一个重大特色,便是对战争的思考。
战争与人的关系,消洱战争,呼唤和平,是他创作的母题。
在《喋血黑谷》中展现的是战争氛围中面临生死的心灵搏斗;《晚钟》则以人性的真诚,抚摸着战争给一切人留下的累累伤痕;《南京大屠杀》也不单纯的去写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而是贯注了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从人性高度俯瞰战争的立意。
吴子牛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在外观的严峻、粗犷中,蕴含情感的绵绵细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诚与诗情。
他的大多数影片均获得国际、国内的奖项。
吴子牛导演的影片:
田壮壮(6张)
军事题材巨片有1995年叶大鹰导演的《红樱桃》和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
这两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它们的共同点是将战争作为背景,着力于写战争中人的命运,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与难以弥合的心灵创伤。
(1977年-1997年),这时期被称为"探索电影"的还有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吴子牛导演的《喋血黑谷》、田壮壮导演的《猎场扎撒》、《盗马贼》等。
田壮壮
田壮壮(1952- ) 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先后执导影片《九月》、
李少红
《猎场扎撒》、《盗马贼》。
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关注。
《猎场扎撒》中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
《盗马贼》从人类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与宗教、人与自然的关系。
田壮壮影片叙事的模糊、哲理的饱满,情感描写的细腻流畅,形成创作上的别具一格,同时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
田壮壮后来拍摄的《鼓书艺人》、《摇滚青年》、《大太监李莲英》在影
片风格上有较大改变。
黄建新
黄建新(1954年- ) 于198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1985年以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影坛。
其后,陆续执导《错位》、《轮回》、《五魁》、《站直罗,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等。
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评奖中获奖。
黄建新不同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他的目光几乎都注目于城市,关注现实,关注青年;影片的主题总是直面人生,表现出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于对他们性格、心理的剖析。
黄建新的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写实性,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自《黑炮事件》开始便有的冷静的幽默与戏谑,一直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导演"中间自成一道风景。
编辑本段特征
“第五代”导演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大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
宁瀛
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第五代导演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坛,虽然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的经历,使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寒冬后的嫩草,新鲜独特,是一种思前想后而产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导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陈凯歌;有曲高和寡、闷骚深刻的张艺谋;有冷邪幽默、意出尘外的冯小刚;有严峻粗犷、独树一帜的吴子牛;有细腻和谐,真诚朴素的田壮壮。
在这些风格迥异的导演带领下,中国电影,迅速成长,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展现出了艺术新风气。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
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
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
陈凯歌也有《和你在一起》、《无极》这样的商业电影,其中《无极》的资本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名演员阵容加以包装。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制作、票房收入以及电影市场等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分析一下他们近年来的影视主题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主题方面和创作初期相比已经变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对中国乡土进行关注和解读,同样也不再注视和同情中国社会的底层,只能说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在第五代导演光环萦绕下的第六代导演,没有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为主线,彰显个性为旗帜。
各种新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第六代导演的成长。
因为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的尴尬,被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无奈,所以第六代导演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
成就
第五代导演开创了艺术风气之先与不断创造获奖的辉煌之外,用了整整20年
高亚麟
的时间打造了自己的强者形象。
1、中国电影第五代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2.中国电影第五代让中国电影走向了市场
3.中国电影第五代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
通病
影片的质量对(小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大导演们的大作全部出自与小说改编。
而电影原创剧本这一块在中国范围内等于是空白。
1。
没有系统的电影剧本创作的老师
2。
分级制度的不出台直接导致选材困难。
3。
电影剧作家的稿酬不高,难以激发电影剧本创作的积极性。
点评
第五代导演们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代辉煌。
它不但全然改观了中国电影传统的历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国电影人几十年的宿愿,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的同步接轨,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电影先辈们早年的梦想,他们的崛起,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是他们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场,打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新风气。
我相信,只要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为着自己的理想,为了中国的电影事业而不断地奋斗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将电影的精英文化因素融入大众的文化主流中,中国的“好莱坞”并不遥远!
优秀电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年出品/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李保田)
《人约黄昏》(1995年出品/导演陈逸飞/编剧吴思远/主演:梁家辉)
《清凉寺钟声》(1991年出品/导演谢晋/主演:尤勇、濮存昕)
《我血我情》(1997年出品/导演李欣/主演:伊能静/“第六代导演”影片)
《三毛从军记》(中国/1992年出品/导演张建亚)
《红河谷》(1996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邵兵,宁静)
《甲方乙方》(1997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葛尤,刘蓓)
《南海十三郎》(1996年出品/导演高志森)
《大撒把》(1992年出品/导演夏刚/男主角葛优,徐帆)
《李莲英》(1990年出品/导演田壮壮/主演:姜文,刘晓庆)
《九香》(1995年出品/导演孙沙/主演宋春丽)
《大决战:平津战役》(1992年出品/导演:韦廉,李俊)
《大决战:淮海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李俊,蔡继谓)
《大决战:辽沈战役》(1991年出品/导演:杨光远,李俊)
《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出品/导演:黄建新,杨亚洲)
《站直了,别趴下》(1992年出品/导演黄建新/主演牛振华)
《青春无悔》(1991年出品/导演周晓文/主演张丰毅,石兰)
《爱情麻辣烫》(1997年出品/导演张杨)
《过年回家》(1999年出品/导演张元)
《双旗镇刀客》(1990年出品/导演何平/主演:王刚,孙海英)
《洗澡》(1999年出品/导演张杨)
《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一个都不能少》(1998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出品/彩色/有声/导演张艺谋)
《天生胆小》(1994年出品/编剧冯小刚/主演葛尤,谢园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出品/导演姜文)
《风月》(1996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国荣,巩俐,林建华,周迅)
《那山,那人,那狗》(1998年出品/导演霍建起/主演刘烨,滕汝骏)
《益西卓玛》(1999年出品/导演谢飞)
《不见不散》(1998年出品/导演冯小刚/主演徐帆,葛优)
《说好不分手》(1999年出品/导演傅靖生,费明/主演陶虹,濮存昕,许晴)
《黄河绝恋》(1999年出品/导演冯小宁/主演宁静,波尔)
《心香》(1992年出品/导演孙周)
《霸王别姬》(1994年出品/导演陈凯歌/主演张丰毅,张国荣,巩俐)
《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出品/导演黄建新)
《漂亮妈妈》(1999年出品/导演孙周/主演巩俐)
《凤凰琴》(1993年出品/导演何群/主演李保田)
《头发乱了》(1994年出品/导演管虎/主演耿乐,孔琳)
《红粉》(1995年出品/导演李少红)
《荆轲刺秦王》(1998年出品/导演陈凯歌)
《新龙门客栈》(1992年出品/导演徐克,李惠成/主演张曼玉,林青霞,梁家辉)《菊豆》(1990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有话好好说》(1996年出品/导演张艺谋)
《秦颂》(1996年出品/导演周晓文)
创作
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被胡戈的“无稽”胡搞一通时,我们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中国电影界的骄傲——第五代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