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理学第六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蔗糖 葡聚糖蔗糖酶 果糖 乳酸
葡聚糖
蔗糖 果聚糖蔗糖酶 葡萄糖 乳酸
果聚糖
细菌葡聚糖和果聚糖的合成
(2)糖元的合成
(3)其他多糖的合成
甲壳质合成以UDP-N-乙酰 氨基葡萄糖为供体 多聚甘露糖以UDP-甘露糖 作为供体 纤维素以UDP-葡萄糖作为 供体
甲烷的形成 生物合成三要素 合成代谢特点 卡尔文环 还原三羧酸环 厌氧乙酰CoA途径 异养型CO2固定 乙醛酸循环 甘油酸途径 单糖合成 糖核苷酸 同多糖合成
I型甲养菌碳同化作用 (核酮糖途径)
总反应式:
Ⅱ型甲养菌碳同化作用(丝氨酸途径)
总反应式:
光合微生物 光合作用 光合磷酸化 甲基营养型细菌 甲烷的形成 生物合成三要素 生物合成特点 CO2的固定 卡尔文循环 还原三羧酸环 还原性乙酰CoA途径
异养型CO2的固定 回补途径 乙醛酸循环 甘油酸途径 单糖的合成
PEP
草酰乙酸
4
CH2 COOH 丙酮酸羧化酶 C O +CO2 + ATP CH2 + ADP + Pi COOH C O PYR COOH 草酰乙酸
CH2 苹果酸酶 COOH C O + CO2 + NAD(P)H CH2 + NAD(P) COOH HO CH PYR COOH 苹果酸
CH2COOH CH2 CO COOH CO2
2 乙醛酸
甘氨酸
氧化
CO2
羟基丙酸半醛 NADPH
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EMP途径 TCA循环
许多微生物除都可以利用这个途径同化二碳化合物。
第四节 糖类的合成
一、单糖的合成
存在形式:很少以游离形式存在,一般以多糖或 者多聚体的形式,或者以少量的糖磷酸 脂和糖核苷酸形式存在。 途径:一般都是通过EMP途径的逆向反应合成6磷酸葡萄糖。 前体物质:PYR、PEP、草酰乙酸,3-磷酸甘油 醛等。
5
6
+
+
异柠檬酸脱氢酶
CHOH CHCOOH CH2 COOH 异柠檬酸
NAD(P)H
+
NAD(P)
COOH α-KG
特点:CO2被固定在主要是有机酸中,使有机酸的碳链 加长,这样来自CO2的碳原子也可用于某些物质的生物 合成。
第三节 二碳化合物的同化
回补途径:指能补充兼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 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反应。
草酰乙酰
丙酮酸
柠檬酸
顺乌头酸 苹果酸 异柠檬酸 延胡索酸
琥珀酸 α-酮戊二酸
琥珀酰 CoA
丙酮酸 合成酶
α-酮戊二酸 合成酶
Reductive TCA cycle
途径3:Reductive Acetyl CoA pathway (还原性乙酰辅酶A途径,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
耗氢乙酸生成菌: Clostridium thermoaceticum
b. UDP-NAMA的合成: N-乙酰葡糖胺-UDP + PEP → N-乙酰胞壁酸-UDP c. UDP-NAMA-五肽(“Park”核苷酸)的合成:
细胞质
细胞膜
万古霉素 抑制位点
细胞壁
β-内酰胺类抗生 素抑制位点 磷霉素抑制位点
杆菌肽抑制位点
环丝氨酸抑制位点二糖-五肽Biblioteka 体形成阶段十一萜醇循环阶段
还原阶段
羧化阶段
再生阶段
Calvin cycle
卡尔文环总结:
关键酶: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1,7-二磷酸景天庚酮糖磷酸酯酶 5-磷酸核酮糖激酶
再生阶段简图
3C(酮)+ 3C(醛)
6C + 3C(醛)
3C(酮) + 4C + 5C
糖的产生: 还原阶段生成的12分子3-磷酸甘油 醛中,有2分子被用以缩合成1分子 的糖
(3-羟基丙酸(盐)途径) 非硫光合细菌(Chloroflexus) Chloroflexus aurantiacus Acidianus brierleyi Metallosphaera sedula Acidianus ambivalens
2CO2
乙醛酸
特点:CO2被固定在一定的有机物受体上,然后经过一系列 的反应,将CO2组成糖类,并重新生成该受体。
消耗: 需要18个ATP和12个NADPH
7C-P 7C + 3C(醛) 5C + 5C 2×5×3C → 2×3×5C
途径2:Reductive TCA cycle(还原三羧酸环 )
绿色细菌(绿菌属 ,Chlorobium) Hydrogenobacter thermophilus Desulfobacter hydrogenophilus等厌氧性自养微生物 4CO2 +3ATP +2NADPH +FADH2 草酰乙酸 +3ADP +2NADP +FAD
铁的氧化 氢的氧化 氢效应 光合微生物 光合作用 光合磷酸化 甲基营养型细菌 甲烷的形成 生物合成三要素 生物合成特点
第二节 二氧化碳的固定
CO2固定作用:将空气中的CO2同化成细胞物质 的过程。 固定方式有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一、自养型CO2固定
在微生物中CO2的固定的4条途径: Calvin循环 厌氧乙酰-CoA途径 逆向TCA循环途径 羟基丙酸途径
第六章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生物合成三要素与合成代谢的一般原则 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碳化合物的同化 糖类的合成 脂类的合成 生物固氮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核酸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
第一节 生物合成三要素与合成代谢的一般原则
一、生物合成三要素
生物合成三要素:能量 、还原力和小分子前体物 1、能量 合成代谢总体上是一个耗能过程,供能的物质有 多种,如ATP、GTP和乙酰磷酸等,其中ATP是最 主要的能量来源。
Acetobacterium woodii Methanobacterium thermoautotrophicum
Defulfobacterium autotrophicum
2CO2
乙酰CoA
可能是生命形成初期重 要的合成有机物的方式
Reductive Acetyl CoA pathway
途径4:3-Hydroxypropionate cycle
☆TCA循环重要功能除产能外,为一些氨基酸和其它化合物的合 成提供了中间产物; ☆生物合成中所消耗的中间产物若得不到补充,循环就会中断; ☆回补方式:①通过某些化合物的CO2固定作用; ②一些转氨基酶所催化的反应也能合成草酰乙酸 和-酮戊二酸; ③通过乙醛酸循环
④甘油酸循环途径
一、乙醛酸循环(TCA 循环支路)
微生物的最初能量来源:有机物、无机物和光。 能量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合成消耗能量: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 脂类、多糖等,其中大约有90%的ATP用于蛋白质的合成。 (2)消耗于溶质摄取的能量; (3)消耗于运动的能量; (4)产生热; (5)维持能量:分子不断更新,需消耗一些ATP用以维持 生命的完整; (6)ATP库:一些ATP保持自由的身份。
细胞物质的合成
分解代谢的功能在于保证正常合成代谢的进行,而合 成代谢又反过来为分解代谢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两者相 互联系,促进了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和种族的繁荣发展。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在生物
体内是偶联进行的,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关系图
联接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中间代谢物有12种。
异构
UDP-葡萄糖 葡萄糖-1-P 葡萄糖-6-P
N-乙酰氨基 葡萄糖-6-P
N-乙酰氨基 葡萄糖-1-P UDP-N-乙酰 氨基葡萄糖
特有
氨基葡萄 糖-6-P
氨基化
果糖-6-P 甘露糖-6-P 甘露糖-1-P
UDP-N-乙酰 胞壁酸 GDP-甘露糖醛酸
氧化
GDP-甘露糖
脱氧
GDP-果糖 糖核苷酸的相互转化作用
乙酰CoA 草酰乙酸
⑥ ② ⑤ ①
乙酸
苹果酸合酶 (malate synthase,MS) 苹果酸
柠檬酸

乙酰CoA 乙醛酸
延胡索酸
乙酸

异柠檬酸
琥珀酸 异柠檬酸裂合酶 (isocitrate lyase,ICL)
2乙酰CoA+NAD+
琥珀酸+2CoA+NADH+H+
二、甘油酸途径
乙醇酸
氧化
草酸 还原 NADPH
GDP-可立糖
三、多糖的合成
多糖
同多糖:糖元、纤维素、几丁质、多聚葡萄 糖、多聚果糖、甘露聚糖等。 杂多糖:肽聚糖、脂多糖、透明质酸等。
多糖的合成的特点: (1)不需要模板指令,由转移酶类的特异性决定亚 单位在多聚链上的次序。 (2)合成的开始阶段需要引子。 (3)多糖合成时由糖核苷酸作为糖基载体。
二、合成代谢的特点 (1)生物大分子由很少种类的分子单体通过单一的化学键 聚合而成,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和前体物质。 任何微生物细胞合成所需要的分子单体不超过30种。 (2)细胞大量利用同样的酶同时催化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的一些反应。 (3)代谢途径的某些关键部位由特定的酶控制,这样有利 于不同代谢途径的高效调节。 (4)合成代谢途径总体上是不可逆的。 (5)真核微生物的某些物质的合成代谢途径和分解代谢途 径往往局限于细胞中的不同区域。 (6)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往往采用不同的辅基(辅酶), 分解代谢往往利用NADH,而合成代谢常利用NADPH。
乙醛酸 乙酰 CoA
苹果酰 CoA
丙二酰 CoA
琥珀酰 CoA
丙酰 CoA 甲基丙二酰 CoA
3-Hydroxypropionate cycle
二、异养型微生物CO2的固定 异养型CO2的固定主要是合成TCA环的中间产 物,主要有6类反应:
1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
草酰乙酸
2 3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激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转磷酸酶
2、细菌细胞壁多糖物质的生物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物质是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 (1)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肽聚糖的基本重复单位是 NAG、NAMA、肽链三部分组 成,合成分为3 个阶段: 第一阶段:双糖肽单体的形成,这一阶段在细胞质中完成。 a. UDP-NAG的合成: G → 6-P-果糖 → 6-P-葡糖胺 → N-乙酰葡糖胺-1-磷酸 → N-乙酰葡糖胺-UDP
2、还原力 还原力主要指NADH 和NADPH,尤其是后者在 微生物合成代谢起到重要作用。 NADH:EMP ,TCA 途径 NADPH:HMP和光合细菌通过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3、小分子前体物 小分子前体物:常指各种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 代谢物。 生物合成时单体或亚基需要激活:如蛋白质—氨 基酰tRNA;核酸—核苷三磷酸;多糖—糖核苷酸
二、糖核苷酸的合成及相互转化
糖核苷酸:单糖和核苷二磷酸结合生成的衍生物, 能量高于ATP。 种类:多,重要的是UDPG。 合成:
单糖-1-磷酸+三磷酸核苷
焦磷酸化酶
二磷酸核苷单糖+PPi
作用:①某些糖核苷酸的相互转化 ②合成多糖的糖基供体
转化
UDP-半乳糖醛酸
UDP-葡萄糖醛酸 UDP-木糖
UDP-半乳糖
1、同多糖的合成 (1)葡聚糖和果聚糖的合成(葡萄糖胶和果 糖胶) 果聚糖的合成:
2×α-glu-β-fru α-glu-β-fru-β-fru +glu α-glu-β-fru-β-fru +α-glu-β-fru α-glu-β-fru-β-fru-β-fru +glu
葡聚糖和果聚糖只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上才 合成,不能以单糖合成这类物质 。
聚合阶段
第二阶段:十一萜醇循环阶段,这一阶段在细胞膜 上完成。 糖基载体脂(GCL)是1种含1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 C55类异戊二烯醇,它通过2个磷酸基与NAMA相接,使 单糖五肽和肽聚糖单体具有很强的疏水性,从而使 它能顺利通过疏水性很强的细胞膜转移到膜外。 该类脂除用作肽聚糖合成的载体外,还参与微生 物多种胞外多糖和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如细菌的磷 壁酸、脂多糖,细菌和真菌的纤维素,以及真菌的 几丁质和甘露聚糖等。 GCL可循环使用。
前体来源: ①自养微生物通过固定CO2环(卡尔文环等)产生 3-磷酸甘油醛。 ②异养微生物的途径较多: 乙醛酸循环;甘油酸途径;生糖氨基酸产生如α-kg, 草酰乙酸等。 ③甲养菌利用C1化合物通过丝氨酸途径或核酮糖磷 酸途径。
EMP途径有3步反应不可逆,怎么办?
6-磷酸葡萄糖酶;二磷酸果糖酶;PEP羧基激酶,丙酮酸羧 化酶
途径1:Calvin cycle
为多数光合(微)生物采用,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紫细菌、绿细菌、蓝细菌)及大多数自养菌的途径 6CO2 +18ATP +12NADPH G +18ADP + 12NADP+ +18Pi
6C1 + 6C5 → 12C3 → 1C6 + 6C5
(1)羧化阶段(CO2固定阶段) 以1,5-二磷酸核酮糖作为CO2的受体,关键性的 酶是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 此阶段不消耗ATP。 (2)还原阶段: 固定的CO2经过此阶段才能使CO2的碳原子还原 到碳水化合物的氧化水平,需要12个ATP和12个 NADPH。 (3)再生阶段: 再生出CO2的受体二磷酸核酮糖,这是卡尔文环 特有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