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理高考总复习第七章第2讲《城市化》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练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9·襄阳模拟)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定化情况。结合材料,完成1~3题。
1.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
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
2.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A.甲—农民乙—工人丙—房东丁—店主
B.甲—农民乙—店主丙—房东丁—工人
C.甲—工人乙—农民丙—店主丁—房东
D.甲—工人乙—房东丙—农民丁—店主
3.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减少,而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而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
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D。第2题,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而乙曲线随着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出现主要在阶段二和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A。第3题,读图,结合材料,该村在2001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B。
答案:1.D 2.A 3.B
(2019·梅州模拟)美、日、德三国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但由于地理历史背景、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各自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包括美国的大都市区发展模式、日本的综合发展模式和德国的中小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约2.6亿人居住在大都市区内,占总人口的83.7%。大城市聚集发展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中小城市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国仅有2 500万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占总人口的30%左右,而有70%的人口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下的较小城市中。下图示意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据此,完成4~6题。
4.甲乙丙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A.日本、德国、美国B.美国、日本、德国
C.美国、德国、日本D.德国、美国、日本
5.三国的城市化进程()
A.甲国城市化起步最早
B.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
C.目前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
D.三国均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6.与甲国、丙国相比,乙国城市化模式的优势是()
A.城市总数量少B.大城市病不严重
C.小城市数量少D.城市间竞争小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美国城市化水平为83.7%,可知甲为美国;工业革命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向欧洲大陆传播,再向北美、亚洲等各大洲发展,三国中德国城市化开始最早,可知乙为德国;三国中日本的城市化起步最晚,可知丙为日本,故C正确。第5题,由图可知,三国中乙国城市化起步最早;二战后丙国城市化速度最快;目前丙国城市化水平最高,三国均出现逆城市现象,所以B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乙国为德国,该国仅有30%左右的人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的较大城市中,且较大城市人口数量少,小城市数量多,因此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不严重,故B正确。
答案:4.C 5.B 6.B
(2019·衡水金卷)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工业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反映技术研发投入的多少。下图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部分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注:正值表示空气质量的正向效应,负值表示负效应
7.4个要素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空气质量越差
B.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D.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呈正相关
8.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区域说明()
A.珠三角技术水平较高
B.工业化速度最快
C.人均GDP最低
D.能源以清洁能源为主
9.不同区域城市空气质量与R&D经费占GDP比重相关性不同说明() A.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
B.不同区域技术进步程度不同
C.珠三角区域出现异常影响因素
D.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解析:第7题,据图可知人均GDP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人均GDP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投入,所以C对,B错;而工业化程度高并不一定空气质量差,如珠三角工业化程度高,但城市空气质量较好,A 错;图示中显示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为负相关关系,D错;故选C。第8题,读图可以发现,珠三角R&D经费占GDP比重与城市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影响较大,说明珠三角在经济发展中技术研发已经进入到较高水平,工业发展水平高,且污染较少。珠三角改革开放后,工业化速度快,人均GDP位于我国前列,单从空气质量优于其他地区,无法得出工业化速度最快和人均GDP最低的结论,B、C错;珠三角能源消耗与城市空气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其能源结构不是以清洁能源为主,D错,故选A。第9题,读图可以发现,无法得出技术进步作用因区域范围大小而变化的结论,A错;珠三角的影响因素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