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基本属性 1.虚拟认同与虚拟真实观是网络互动中人 1.虚拟认同与虚拟真实观是网络互动中人 际信任关系存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2.网上人际信任产生于每个有限空间意义 2.网上人际信任产生于每个有限空间意义 域 3.网上人际信任与现实空间一样, 3.网上人际信任与现实空间一样,也具有 网上人际信任与现实空间一样 实在”性特征,同样都是“真实” 其“实在”性特征,同样都是“真实” 的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六个阶段, 第六个阶段,网上人际信任关系的破裂
只有当网络互动中对方言行的不一致累积到某 个程度时,才会面临信任破裂的情形。 个程度时,才会面临信任破裂的情形。尽管如 每个人忍受不一致的弹性并不相同。 此,每个人忍受不一致的弹性并不相同。这不 只是个人心理上的尺度问题, 只是个人心理上的尺度问题,同时也受到社会 结构与文化的影响。信任破减的临界点的高低, 结构与文化的影响。信任破减的临界点的高低, 除了因人而异以外, 除了因人而异以外,也跟关系中所产生的契合 度以及事件的重要性相关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五个阶段,网上人际信任关系的维持 第五个阶段, 和发展
网上信任关系的维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网上信任关系的维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当个体发现对方的言行出 现不一致时,人们通常会予以接受或是忽略, 现不一致时,人们通常会予以接受或是忽略,并会为其构造一个合 理的解释来说服自己相信他人,只有当不一致累积到某个程度时, 理的解释来说服自己相信他人,只有当不一致累积到某个程度时, 才会面临信任破减的情形。 才会面临信任破减的情形。人们会把所收集到的讯息逐一补充到所 获知的关于对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叙事中, 获知的关于对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叙事中,使之形成一个可以自 圆其说的叙事。其间如有出现不一致之处, 圆其说的叙事。其间如有出现不一致之处,就会被个体以各种方式 加以处理:他们或是给予进一步的合理化、或是予以忽略。实际上, 加以处理:他们或是给予进一步的合理化、或是予以忽略。实际上, 这是一种有成见、有所偏颇,甚或偏误的处理方式, 这是一种有成见、有所偏颇,甚或偏误的处理方式,却也发挥着本 体安全感保护壳的作用, 体安全感保护壳的作用,而这也是在网络人际关系中仍有信任存在 的根本原因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个 体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影响网上人际信任关系建立的因素
基于技术层面上和基于情感层面上的对网络虚 拟的不同认同程度, 拟的不同认同程度,直接影响了网上人际信任 关系的建立; 关系的建立;网上人际信任委托者的自我呈现 与自我身份认同直接决定了信任产生的不同类 型,信任委托者的人格特质以及在网络空间中 所拥有的网络资源等都会对网上人际信任行为 产生显著的影响; 产生显著的影响;网上人际信任受托者的自我 呈现与印象整饰, 呈现与印象整饰,及其网上声望则直接决定了 网络成员值得信任的程度。 网络成员值得信任的程度。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网上人际信任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网络媒介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信任功能的部分取代
对对方的陌生情况和行为方式进行一种基于“熟悉”和“真诚” 的预设并伴随着自我参照性的解析
对是否给予对方信任进行投注,进而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初步决 定
对与对方交往的确定性和风险性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考察,进而不 断地修正自身的网络行为和有关信任的决定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4.网上人际信任是一种现实对虚拟的意义 4.网上人际信任是一种现实对虚拟的意义 代入, 代入,互动主体将会自觉或非自觉地将 现实意义”代入到“虚拟意识” “现实意义”代入到“虚拟意识”之中 5.网上人际信任产生于ID与ID之间,是此ID 5.网上人际信任产生于ID与ID之间,是此ID 网上人际信任产生于ID 之间 对彼ID的信任, ID的信任 对彼ID的信任,信任关系前所未有的依赖 于某一特定的网络情境和此一情境下的特 定角色。 定角色。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在同心圆扩散的社会关系中, 在同心圆扩散的社会关系中,信任关系的拓展往 往是整个圆的运作, 往是整个圆的运作,通过圆上各个关系点的连接 形成的初级关系,即各个关系点的合力作用, 形成的初级关系,即各个关系点的合力作用,信 任关系得以像是水波的涟漪般一圈圈地逐渐拓展 出去,个人的意愿与力量显得较无影响。 出去,个人的意愿与力量显得较无影响。此时社 会成员之间是一种全人格的接触。 会成员之间是一种全人格的接触。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对对方网络行为的深入评估和考 察以及有关信任决定的修正
个体考察对方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对方在 不同场域的言行, 不同场域的言行,进而将他们与自己的互动情况进行比 对,以希望尽可能地获得对方在无意之间所流露出的各 种信息,因为往往这种未经行为主体所整饰的言行、 种信息,因为往往这种未经行为主体所整饰的言行、举 以及心理状态等更能够真实的表达个体的本质内容。 止、以及心理状态等更能够真实的表达个体的本质内容。 例如,个体会以另外的账号签入(login)系统, 例如,个体会以另外的账号签入(login)系统,查询 query)对方是否还正在与其他网友交谈, (query)对方是否还正在与其他网友交谈,查询对方的 IP地址进而获得其真实的物理地址 地址进而获得其真实的物理地址, IP地址进而获得其真实的物理地址,以及考察对方在其 他虚拟社区中的言行或是其在各个讨论区的发言等等都 已成为个体跨越对方当下给予的信息而进一步了解和考 察其他网络成员网上行为的常用手段和基本方法
个人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但在网络社会中, 但在网络社会中,系统信任与道德信任都很难像其在现 实社会中那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实社会中那样发挥重要的作用,网络空间的信任关系主 要是个人信任在发挥着作用, 要是个人信任在发挥着作用,并且此时形成的信任关系 更像是以个人为核心的多个部分重叠的圆圈。 更像是以个人为核心的多个部分重叠的圆圈。个人依据 其自身的意愿与兴趣使这种信任关系的圆圈朝向数个方 向开展。此时,个人参与互动的并非是其全部人格, 向开展。此时,个人参与互动的并非是其全部人格,个 人所处的每个关系圆体中都只具有其部分的局部人格, 人所处的每个关系圆体中都只具有其部分的局部人格, 即个人是以若干个不同的局部人格来与他人维持着这种 数量众多的局部的信任关系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二个阶段,基于“熟悉” 真诚” 第二个阶段,基于“熟悉”和“真诚”的预设 以及自我参照性的解析
首先,信任,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首先,信任,只有在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它是建立在基于熟 悉而来的确定性之上的对不确定性的容忍。 悉而来的确定性之上的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网络互动中的人际信 任关系也不例外,个体将对方的网名、代号、 任关系也不例外,个体将对方的网名、代号、签名档等所呈现出 来的内容与自身所熟悉的内容联系起来,然后形成一种基于“ 来的内容与自身所熟悉的内容联系起来,然后形成一种基于“熟 的预设,即认为对方就是我所熟悉的若干类型中的一种, 悉”的预设,即认为对方就是我所熟悉的若干类型中的一种,进 而通过以前的交往经验个体作出自认为最适合的行动选择。 而通过以前的交往经验个体作出自认为最适合的行动选择。 其次,在网络互动过程中,个体可能还会存在着一种“ 其次,在网络互动过程中,个体可能还会存在着一种“真诚的预 设”,即预设互动的对方应该是真诚的 最后,我们还预设了个人身份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亦即, 最后,我们还预设了个人身份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亦即,我们 深信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 深信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具有某些身份的人 其言行的公信力比较高, 其言行的公信力比较高,而有些人则比较不值得信任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6.网络互动中的人际信任关系, 6.网络互动中的人际信任关系,是以个体 网络互动中的人际信任关系 间局部人格的接触和互动为基础的,产 间局部人格的接触和互动为基础的, 生的是一种局部性的信任关系。 生的是一种局部性的信任关系。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 根据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我们可 以将现实社会的人际信任关系归结为两种, 以将现实社会的人际信任关系归结为两种,一 种是以制度和法律、 种是以制度和法律、法规为基础所形成的制度 性信任;另一种是“同心圆”式的关系信任。 性信任;另一种是“同心圆”式的关系信任。 此外,还有一种“道德性信任” 此外,还有一种“道德性信任”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三个阶段,信任的投注及是否信任他人 第三个阶段, 的初步决定
信任行为的发生,有赖于个体最后的实际行动, 信任行为的发生,有赖于个体最后的实际行动,即在足够 确信之上的投注,也就是在意识到风险存在的情况下, 确信之上的投注,也就是在意识到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仍 旧将自己献身(commitment)出去的行为决定, 旧将自己献身(commitment)出去的行为决定,信任投注 的发生,同时也就意味着信任他人的决定。需要强调的是, 的发生,同时也就意味着信任他人的决定。需要强调的是, 信任只要包括有信念或投注的面向,就必然只是局部理性, 信任只要包括有信念或投注的面向,就必然只是局部理性, 而非Coleman 科尔曼,1990)所谓的理性选择。 Coleman( 而非Coleman(科尔曼,1990)所谓的理性选择。正如卢 曼与吉登斯所强调的,既然信任包含了投注的成分,因此, 曼与吉登斯所强调的,既然信任包含了投注的成分,因此, 虽有考虑其他选择,但仍是一种不完全理性的表现。 虽有考虑其他选择,但仍是一种不完全理性的表现。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在网络空间中是否存在着人际信任关系 答案是肯定的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其行事者和实践者仍旧是现实社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会生活中的个体, 会生活中的个体,尽管网络的匿名性和时空抽离的性质 有可能改变个体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的面貌, 有可能改变个体在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的面貌,但是完全 的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网络成员是不存在的,目前阶段, 的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网络成员是不存在的,目前阶段, 现实社会仍旧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和信任的最大脉络, 现实社会仍旧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和信任的最大脉络, 因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基本事实的信任关系, 因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基本事实的信任关系,在网络空 间中同样是存在的。不然, 间中同样是存在的。不然,所谓的网络欺骗和欺诈行为 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网上人际信任关系的继 续维持和进一步的发展
网上人际信任关系的破 裂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网络媒介自身的特殊性对于 信任功能的部分取代
首先,距离取代了信任, 首先,距离取代了信任,网络的隔离使陌生的 网络成员之间拉开了空间的距离, 网络成员之间拉开了空间的距离,距离取代了 信任,信任的是双方之间的隔离, 信任,信任的是双方之间的隔离,而非对方本 身,因为距离确保了任何意外都不会立刻触及 个体的自我认同与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个体的自我认同与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使得陌 生人之间的接触能够有最起码的开放性 其次,网络媒介的即时性、 其次,网络媒介的即时性、无延迟性消弭了信 任关系建立过程中时间带来的风险, 任关系建立过程中时间带来的风险,化约了时 间的延迟所带来的复杂性
网络互动中人际信任关系的分析
通常人们会把“真实”视为一种一元的概念, 通常人们会把“真实”视为一种一元的概念,并 以可见的物质性标志来证明, 以可见的物质性标志来证明,而信任关系也就在 这种一元的“真实性” 这种一元的“真实性”的基础上被确定和建立起 来,实际上“真实”远远比这复杂得多。“真实 实际上“真实”远远比这复杂得多。 可以是一个多元的在“有限”范围内的“ 性”可以是一个多元的在“有限”范围内的“实 特征,它依赖于特定的场域, 在”特征,它依赖于特定的场域,具有一定的时 空界限。 空界限。因此网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但有限的特 殊的场域是具有“实在”特征的, 殊的场域是具有“实在”特征的,而网络中每个 并行且独立的有限空间意义域同样也具有其“实 并行且独立的有限空间意义域同样也具有其“ 性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真实” 在”性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真实”发 生的。 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