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阳历史
高阳位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中心地带,属河北省保定市,北依华北明珠白洋淀,县域面积496平方公里。

高阳县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县域名伶荟萃,享誉梨园;高阳县纺织遍天下,有“纺织之乡”的美誉。

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二十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年产毛巾40亿条、手编绒线2.4万吨、毛毯3000万条,堪称“三个全国第一”。

高阳纺织商贸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享有“中华之最”美誉。

在此我主要介绍一下高阳县纺织业的发展史。

一、明清时期
1.明:
据县志载:高阳地势低洼,河流交错,是有名的“十年九涝”灾区。

盐碱遍地,有“种一葫芦打一瓢,遍地都是兔子毛”之谣。

农民生活维艰,以纺线织布补充生活之不足。

高阳自古“民风淳朴,勤于耕织”。

明初,棉花种植引入河北。

明廷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高阳籍驸马王昺赴广东崖县,购来大花棉籽。

明代后期,高阳农户已经植棉,纺线织布,自产自用。

2.清:
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到高阳体察棉耕并绘出棉花图十六幅,恭呈御批,乾隆欣然配诗,并允刻石传世。

1877年,德和号钱庄建立,光绪末年改为线庄,1912年叫布线庄。

1881年,庆丰义号开业。

1890年,土布形成市场,莘桥集上土布销售近千匹,县城集日销售1200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就仅季朗一村,有贩布独轮小车60辆,行销博野、保定、赵县等地。

1900年,高阳城西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机,招工织造,成为本县宽面土布织造之始。

1901年,县城许多人家集资购买日产织机两架,安机濡上书院偏房内,仿织宽面洋布,因织机不良歇业。

1902年,杨木森创办“蚨丰号”。

1906年,由武安人李条庵、安新人杨木森、本县李香阁、韩捷三、张筱良、张造卿、韩钜宸、李馨斋等创建商会。

改良织布,培育人才,建立“商业学校”,为纺织业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

韩钜宸任会长(后有李条庵、丁芸阁、王永希、常翊华任会长),商会建立“工业研究所”,派人赴天津日商田村洋行学习铁机织造技术。

同年,杨木森从天津请来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织布机自制织宽面布的足踏式铁机。

1908年,光绪皇帝闻奏王士颖用铁机织布的事迹,赏赐七品知县顶戴。

王士颖吃惊地说:“我一个布衣百姓,哪能与知县齐名,就叫我七品百姓吧。

”“七品百姓王士颖”被传为佳话。

4月,本县仿造新织机,推行渐广。

县商会为方便客贩推销土布,呈请县令暂免境内工商税费,以让利于民。

9月8日,本县李秉熙等开办制造铁轮纺织机工厂,制造新式纺织机,以发展织布业。

工厂每月召集工商会议一次,以利革新产品。

铁机流行于广大农村。

1909年,天津商务总会创办,提倡“开通商智,振兴实业”,天津成为高阳布业发展的依托。

同年,商会又先后开办四所高小,两所师范和商业学校。

以后改为“甲种商业学校”、“乙种农业学校”。

苏子权、苏秉璋等布业名流就是甲种商业学校毕业的。

高阳布业的织造,采用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家庭手工操作。

随着铁机洋纱的流入,杨木森首创织布工厂,置机40余张。

后有李仲良、李叔良合办的合记织布厂。

1910年,7月,天津九诚铜铁厂张自珍来高阳推销自制铁轮织机,非常受欢迎。

1911年,县内织布机由木机改为铁机织宽面土布,结束了土线木机时代。

二、民国时期
1912年,蚨丰、庆丰义、德和号正式改名“布线庄”。

各地商人集结高阳,布线庄兴起。

杨木森经营的蚨丰布线庄,又派生出大丰、久丰、元丰、大亨等布线庄,布线庄兴起。

李叔良、李仲良开办恩记、福裕和布线庄。

河西村侯家开办一泉、荣泉、庆泉号布线庄。

张造卿开办德信隆、华信号布线庄。

季朗张家开办义兴合、永义合号布线庄。

南沙许家开办德茂恒、荣庆号布线庄。

另有外地人在高阳开办的复盛公、万元聚、本生、万隆、庆顺恒、万顺德、丰裕号等布线庄。

庆丰义的分号有:天庆丰、天庆福、天庆丰仁记、天庆德、天庆恒、天庆合、天庆全、庆顺合号,人称高阳“八大天”。

蚨丰、大丰、汇昌、庆丰义、天庆丰等布线庄在上海、天津、青岛设立外庄。

后来,外庄伸延到日本大阪、南洋的新加坡。

进纱主要来自日本、意大利。

1913年,高阳建立了线市。

线市除办理棉纱、人造丝交易外,还办理国内金融汇兑。

一些“撒机子”,“织茬子”,收布也在市场交易。

1914年,平面织机在高阳布区有5600台。

山西平定人开始在高阳开染坊。

原料是靛蓝、五倍子、乌拉蔓、槐树豆等。

手工染色,此称“蓝缸”。

北沙窝村苏秉衡、苏秉凯从天津引入一种大提花机织布。

高阳所销棉纱仍以粗纱为大宗。

1915年,王福、小王果庄、南圈头等地,有人利用小提花机首次织出电光小提花布“方锦被面”,走俏市场。

日本产大提花机入境。

南沙有许书楷开办的益友织布厂,占地5亩,有织机100多张,其中有日本丰田电力铁机50台、工人200人。

南圈头村齐云亭、小王果庄刘景山、刘进川的织布厂,都形成规模。

1916年,“怡记成”染坊开张。

于留佐村的织布工厂有10余家,最大的一家是1916年建设的,掌柜的外号称“老豆腐”。

苏秉衡与苏秉凯合买一台楼子机从天津运回高阳,成为高阳使用日式提花机织提花布的第一家,是高阳从织土布走上织花布的开端。

1917年,高阳印染业起兴,手工染,人力砑。

1918年,出现了专门染线的小工厂。

1919年,原先用人工砑光法整理布匹,后来大批量的条格布、麻布需要轧光整理,于是出现机器轧光厂。

1920年,全县吞吐棉纱10万包,销布400万匹,价值2000多万元。

高阳布业第一次兴盛时期。

高阳布区包括高阳、安新、清苑、蠡县、肃宁、任邱、河间。

东西长约90里,南北宽约50里,包括500多个大、小村庄,人口约50万人。

因为高阳县城是纱、布的集散中心,所以当时在这里所产之布,统称为“高阳布”。

兴盛原因有二:一是铁机洋纱的输入,结束了几百年来土线木机时代,由家庭副业升为织布手工业;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洋货输入几乎断绝,各地宽面布供应不足,给高阳布业一个发展机会。

高阳布区的平面织机,从1915年的5673台,增至21694台,年销棉纱10万包,产布400万匹。

产品有电光布、粗白布、细白布、爱国布、被面布、褥面布、床单布、条子布、袍料以及线毯等。

布线庄的兴起和撒机子盛行是布业初兴的特征。

布线庄专营布匹、棉纱。

1920年,布线庄由3家猛增到60,外庄遍布11个省34个市县。

1921年,高阳产的白布遇到国产白布及山东潍县白布两大劲敌竞争,于是高阳人又创造出织色布、条格布、呢布、袍布等新产品,畅销全国。

张开明创始高阳第一家染轧厂“鹿泉厂”。

苏秉杰、苏秉衡、苏秉璋建同和工厂。

厂子大门的对联是“同心勤织纺,和气乐经纶”。

这年条格布、色布盛行。

1922年,陆续开办的染轧厂有恩记、光丽、光润、华北、北洋等。

4月,直隶省举办首次观摩会。

1923年,“太平洋会议”后,要求取消廿一条,本县工商界抵制日货,使棉纱货源阻滞,纺织业损失巨大。

光丽、恩记、酉记等布品轧光厂投产。

随后,高阳纺织业越来越兴盛,直到现在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当然,高阳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武生泰斗、活武松——盖叫天,河北梆子人才“金喉三两”——张惠云,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创始人——马三峰,京剧“梅派”背后智囊中的重要人物——齐如山,“昆曲大王”、爱国名伶——韩世昌,“七品老百姓”——王士颖,三朝阁老——李鸿藻,抗清将领、榜眼——孙承宗,“高阳三杰”之一——杨景山,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早期倡导者——李石曾,我国为抗战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佟麟阁。

高阳的历史古迹还有高蠡暴动纪念馆,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等。

最后,衷心地希望我的家乡——高阳能够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美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