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15《小露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15.小露珠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露”、“钻”、“数”、“乐”,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2.朗读课文,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成诵。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4.通过感悟小露珠的特点,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感受他们的表达效果并尝试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难点: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汇报交流了解学生的识字、写字、读书情况并给予积极地评价、点拨。
2.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学生的自读理解感悟、讨论交流和教师的评价、点拨推进学生理解课文,感受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3.借助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露珠的谜语。
2.板书“露”字,注意“露”字上面的雨字头跟平时写的一样吗?“露”是一个多音字,引导学生分别组词。
3.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了解可爱的小露珠。
师板全课题:
15.小露珠
4.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评价学生写得是否正确、规范。
重点指导“临”字的写法,左边是两个“丨”一长一短,不要把长“丨”写成“丿”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
(1)分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词语:圆润俊俏吹奏(易读错的字)
第二组词语:钻石乐曲数不尽(多音字)
第三组词语:夜幕降临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四字词语)
(2)朗读词语。
注意“润、俊”是前鼻音,“奏”是平舌音。
(3)注意多音字“钻、乐、曲、数、尽”,分别组词。
3.检查朗读课文。
(1)指名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重点指导一些长句子的朗读,注意停顿,不要读破。
如:
“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3)再次自由练读课文。
4.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完整。
(2)小露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课文,了解小露珠的形成。
1.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露珠形成的过程)
2.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体会小露珠的是怎样形成的?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找学生反复进行朗读体会小露珠在形成过程中的生动、活泼、调皮与喜悦。
(四)精读课文,感受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句。
出示句子: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指导朗读。
2.自由读2—5自然段,思考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他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
(1)小青蛙是怎么跟小露珠打招呼的?
出示课件“钻石图”,让学生说说钻石的样子和颜色,形象地写出了小露珠“闪亮”的特点。
找学生反复朗读。
板书:闪亮
(2)小蟋蟀是怎么赞美小露珠的呢?
出示“水晶图”形象的写出了小露珠的“透明”的特点。
找学生反复朗读。
小蟋蟀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露珠,心情怎么样?(高兴,喜悦.......)读出这种心情。
板书:透明
(3)小蝴蝶飞来了她是怎么向小露珠打招呼的?请漂亮的小女孩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小露珠。
女生齐读。
板书:圆润
(4)学生分角色朗读
三个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都运用了比喻句,这三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出“钻石”、
“水晶”、“珍珠”的样子。
练习比喻句。
3.还要让学生在朗读时通过“蹦到大荷叶上”、“爬到草杆上”、“落在花朵上“来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4.听到小动物们都在夸自己,小露珠又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把它们见面时的情景分角色表演出来,看看哪一小组合作的最好。
(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活动)师巡回指导。
师引导注意不同动物的动作,作适当评价,合作表演让我们进一步读通了课文。
板书:外表(美)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课文,感受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还有谁也喜欢小露珠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
1.有什么不懂的吗?(出示投影片:第6自然段学生问,师做记号。
)
会提问题是会学习的表现,我们在问题旁做上记号,然后大家一起解答。
2.讨论提出的问题(重点理解: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披着云霞、俊俏的小姑娘......)学生先解答
(1)理解: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
师引导:为什么树木会变化?
师引导:现在我们就是花草树木,小露珠在我们身上滚来滚去,在绚丽的朝霞下,我们就变得——(生做动作理解)
师引导:相信同学们也能读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试读,齐读)(2)理解:披着云霞
师引导:太阳公公出来了,云霞像是太阳披着的——(衣裳)
(3)理解:俊俏的小姑娘
理解俊俏是说小姑娘好看。
师引导:是呀,小姑娘脸蛋红扑扑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多俊俏啊!那课文中是把什么比做“俊俏的小姑娘”啊?再读读句子。
(把“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是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比做“俊俏的小姑娘”,“小露珠”比做“珠宝”)
师引导:同学们真会读书,作者正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鲜花嫩草写得更美了,就让咱们美美的读读这句话吧!(生读)
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
3.师引导:读到这儿,你知道谁也喜欢小露珠了吧?为什么?
板书:心灵(美)
4.师引导:让我们把这美丽的一幕幕牢牢记下来吧,借助自己的想象我们来试着背背。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精读课文,了解小露珠的消失。
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地——(爬着,滚着,笑着)
1.师引导:它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它自己呢?有什么不明白的?读读(它消失了怎么还笑呢?)
2.师引导: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地抚摸下,它为什么还笑着呢?
3.猜猜看,此时小露珠心里在想什么?
4.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的这方面来讲。
板书:无私奉献
5.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你看──(引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引读)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齐读)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
6.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
(七)扩展小练笔
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的呢?
用“____________,好象在说:__________。
”的句式说说。
我们看到这么可爱的小露珠,一定很喜欢它吧!找个机会,我们也站
在花朵旁,朝露旁仔细观察,并大声赞美一下小露珠,好吗?然后把你观察到的、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这就是我们学完这篇课文的作业。
(八)板书设计:
15、小露珠
外表(美)心灵(美)
闪亮
透明无私奉献
圆润
附《小露珠》预习单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相信你一定能完成预习任务,并能对之作出真实的评价。
一、我会识自我评价正确()规范()
把生字或你认为重要的字写在田字格内。
把不满意的或写错的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轻重缓急。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自我评价正确()熟练()第一组词语:圆润俊俏吹奏(易读错的字)
第二组词语:钻石乐曲数不尽(多音字)
第三组词语:夜幕降临光彩熠熠生机勃勃(四字词语)
三、我会思考自我评价独立思考()与人交流()
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堂上能够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体会语言,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
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小露珠的美丽能够充分感悟。
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语言,而且通过他们的想象,充分培养了说的能力。
在最后小露珠要消失了的时候,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自由地说,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然后在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小露珠要说的话写下来,进行一个小的写话训练。
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指导学生朗读的层次不清。
在教学小动物的对话,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指导方法。
我觉得我自己的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可学生似乎不明白要读到什么位置,不明白我的要求,从课堂实效看却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好。
我仔细分析,或许是课堂上我缺少了对学生适时的点拨和评价。
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略带唱读现象,这对于要把课文读得很美是一种挑战。
我对上课时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熟悉,操作起来有点紧张。
班级中还有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我没能够及时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教学建议:本课通篇采用想象、拟人手法,充满童趣,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