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哲学的关系探讨

疾病与哲学的关系探讨
疾病与哲学的关系探讨

疾病与哲学的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是关于疾病与哲学关系的论述课题。疾病在人类起源之前就已经存在,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探寻有效的方法去对抗疾病都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哲学的思想贯穿着整个人类的疾病史。哲学思想的发展更新,对疾病的认识及探索起推动作用。本文指出哲学的思想对疾病的认识了解起关键作用,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促进对疾病的探索,贯穿在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当中,本文着重论述疾病与哲学的关系。

关键词疾病;哲学;

一、疾病与哲学的概念辨析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或早或迟地表现出可觉察的症状,这种状态的结局可以是康复(恢复正常)或长期残存,甚至导致死亡。哲学是人类用最好的智、最高的慧来理解、认识、阐释事物的一门学问。哲学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关于我们如何生存的思想。它不仅是关于如何思索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学问。尽管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哲学,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对哲学的基本定义却是一样的,即哲学是关于思考和生活的学说。它是用来回答关于生存、价值、真理、上帝的,当然,也是用来回答生活的。疾病是人生存的一种常态,或者说是人生活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形,既然哲学是关于生存的看法与学问,那么,哲学就肯定与疾病有关。

二、疾病的哲学概念

疾病也许是人试图去解决生活中那种深层次危机的一次绝望的努力,是被逼的出于无奈的最后一招,是没有办法的一种办法。也许在病之前有一种被人们称为非病的东西早已就病了,并且病得非常严重,非常麻烦,病得来有足够的能力和能量让其把它表达疾病的“意图”与“愿望”直接或间接地置换到病者身上。在这种意义上说,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病、环境病和历史病,或至少是这种社会病、环境病、历史病的某种投射、显露与证明。就像病症是病人的显示

性特征,病人也同样是犯病社会、环境、历史的指代、借体和标识。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是顶人代过、替人受罪、帮人负痛、助人承苦者。尽管他们是被选中者,但病人本身却是无辜的,令人同情的,是值得人们在一种更大的背景中去理解,去认知,并予以接纳的。只不过是病人之外、之前的一些东西选择他们利用他们来作了某种更大、更重病患的表达。正如疾病的存在是为了说明人的反常状态,病人的存在也同样是为了指称社会失范的事实。无论是病患,还是病人,都是某种儆醒,在提醒人们:人们生活的社会,乃至更大范围的存在本身出了问题。

我认为一切疾病都是心理病,这肯定是一种极端的说法。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原因[3]。我认为,正统医学所认为的诸如细菌、病毒、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必须要与人的精神因素(认知觉悟、思想水准、情感状态)相匹配、相结合,才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说,任何病征的出现都必须要通过人的精神这道“门阀”,经过人的情感的“特批”、“特许”。否则,任何病都成不了气候,也决不会变成病实。一般说来,既然人们生活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他们接触的致病物质、受制于外部的致病因素大致相同),那就是说他们发病的概率、发病的可能性应该也是大体相同的。但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比如“非典”时期,医务人员置身于相同的病室,接触相同的病人,遭遇相同的病毒浓度,但为什么有的人感染了“非典”,而另一些人却相安无事呢?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是由于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抵抗力、免疫力所致。但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发现有这种情况:一些明显身体好、抵抗力强的人感染了,而一些抵抗力明显不那么强的人却没有事[4]。这实际上就说明了,是人不同的精神状况、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才最终导致了病的发生还是不发生。起关键作用的是一种内在性与主观性的东西,是人精神性与意识性的东西,这就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反过来说,上面我们所说的正是从哲学概念来阐述了对疾病的理解。

三、疾病与哲学的关系

1、对疾病的认识离不开哲学

疾病就本原来讲,并非如人们想当然的那么临床化。作为传统医学范畴的疾病仅仅是人之更深沉问题的一种生理表现,是一种肉体层面的生化表达。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它更深层次的意识学、观念学、心理学、精神学、道德学、伦理学、哲学方面的根源[1]。即,总是与某种存在之更为本质的形而上学背景有牵连。如果说绝大多数病都可以归结为意识病、观念病、心理病、精神病、道德病、伦理病的话,那我们同样有理由——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把许多病都概括为哲学病。既然病与哲学有关系,那我们关于疾病之哲学的说法就可能是成立的。

尽管有关生命健康、疾病的判断与标准不好言说,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判断与标准是主观的,更不意味着它们是虚无的。这里面自然要涉及到一个参照系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给某种东西以一种相对准确的定位和评估,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找到一种由低到高,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比较完整的参照系列。如果没有这一套可靠的参照系列,那的确我们的判断就会陷入一种不明不白、不伦不类、不清不楚的混乱境地,这当然也包括我们对疾病、病态、变异的基本判断。

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对事物的解释,正是对事物的解释才使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意义[2]。当然,对事物进行解释的前提是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没有认识和理解,就没有解释,所以对人来说,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才是最重要的。关于疾病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谈不上对疾病有正确的解释。没有对疾病正确的解释,就无从把握疾病对健康与生命的意义。所以,哲学的探求事情本源观念和思维,在我们认识疾病,并竭力寻求方法去解决它[2],造福人类的事业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

2、哲学的思维贯穿于对疾病的探讨之中

为了能对疾病作出解释,就需要有一个参照依据,而且这个参照依据还不能同所要解释的对象处于同一个层面。即,我们不能就病谈病,就痛说痛,就生理言生理,就症状论症状。也就是说,当我们谈论疾病时,我们必须要谈论疾病的神学和哲学,疾病的精神学和意识学,疾病的心理学和伦理学,要为疾病寻得一个形而上学的参照。因为只有当我们拥有了一种疾病的形而上学的尺度时,我们才能真正解释疾病的产生之因,从而找到疾病的医治之道。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认为,人是精神、思想、观念、心理、意识、欲望的存在物[3]。如果人的生理、肌体、器官是人之精神、意识、心理的载体和媒介这一说法成立的话,那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人的病态、病症和病变同样也是人的精神、意识和心理的一种拟相和镜象,是人内态的一种外相。只不过这一内态是通过人的生理、肌体、器官这些载体以形成各种具体的“病变”来表现和传达的。也就是说,在人的生理与心理、疾病与意识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严格的对应与呼应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的所谓疾病实际上都是一种思想病、观念病、精神病、意识病和心理病[3]。也就是说,生理、器官之病仅仅是一种外表,而这种外表所象征、所蕴涵、所引申的人内心中的那种冲突、那种矛盾、那种精神变化的自我无法认知与认同的状况才是其实质。所以,与其说是人的身体病了,还不如说是人本身病了。当然,与其说是人病了,还不如说是人的精神、人的意识、人的心理病了。所以说,人的身体是不会病的,病的永远是人的思想。只不过是人利用了他的身体来得病,以达到一种病之外的,或超越于病的,且病者暂时还不自知的目的。尽管疾病是实在的,但疾病的发生却具有极丰富的哲学意义。

四、哲学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治疗之中

有了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最根本的目的还没有解决,那就是解决病痛,还给伤者健康。依靠哲学的思维方法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我们必须对其加以治疗,而疾病的治疗,也离不开哲学的思维。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多病因论逐步取代了单病因论。认为所有疾病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5]。全方位地探求,影响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同时确立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防治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现代疾病防治观.同时新药物的研发,新的治疗方法的探索,以及这些临床试验的设计及开展,无一不渗透着哲学的思想,都是以人为核心,排除人体的异己部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与探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6]。哲学的思想对我们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张胜康.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Medicine and Philosophy. September 2002.Vol.23.9.Toal No.256.

2、疾病的文化史

3、马希全,杨广学。精神疾病与系统哲学《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1期.

4、张大庆.医学人文:精神还是技能[N].健康报.2009-06-06.

5、燕杨。老子哲学思想与现代疾病防治观.国医论坛.2011年06期.

6刘俊荣.关于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整合的哲学反思.学理论.下.2010年,11期.

新型师生关系论文

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与课堂教育教学 柘城县桥镇第一初级中学念全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总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唯师是从。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迅速浸透到学校教育中,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容和形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相关的信息,这样就打破了以老师为主导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打破了在这种体制下教师凭借知识资源而获得的教育权力和威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探索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与课堂教育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它表现在平等(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教师理解学生,一视的与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师爱生(学生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尊严,对教师有礼貌,愿意协助配合教师工作,虚

心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热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关心爱护。),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教师),心理相容(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协调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关系亲密,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与课堂教育教学 (一)尊师爱生 现代教育中的“尊师爱生”不是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而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二)平等 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 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前两课学生们初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后,对哲学的进一步探究。主要内容是:理解哲学与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运用这些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作用,说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里的重点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这也是理解马克主义哲学的关键。看不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学生就容易将哲学看做为脱离于生活,脱离于现实,无法理解哲学是怎样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所以本课的内容也是为下一个框题,就是第三课的落脚点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铺砖引路。 【学生分析】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所面向的学生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哲学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但是由于是刚接触哲学内容,看待问题还较为片面,加之本课的主题较为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仍然需要老师加以讲解,将抽象的哲学问题具象化,帮助同学理解记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能够运用哲学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精神关系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观察从一般的经验层面上升到比较深刻的哲学层面,学会从哲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其实并不是完全抽象、脱离时代的,真正的哲学恰恰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解答”,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使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养成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难点:哲学与真正哲学的区别 哲学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为辅。由于本框的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以讲授为主,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同时课堂也会枯燥无味。所以以同学们在历史学科中已经学到的历史知识入手,通过引导同学们对熟悉的历史材料的思考,共同探究。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消化吸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论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及其意义

摘要: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工作是社会取得进步、个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听了奂平清副教授的课后,本文从不同角度论述工作和休闲不仅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对休闲的意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论证了其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休闲工作互斥对立统一意义 论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及其意义 商学院张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承担着前所未有的任务和责任。而与此同时,休闲也越来越大众化,从统治阶级的专利品走进平常百姓家,《世界人权宣言》更是明确指出人人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 可见,休闲和工作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它们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是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矛盾之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对人自身的需要及发展的认识水平影响着这个矛盾的性质,影响着矛盾双方的发展变化。 一、休闲与工作的概念界定。 柏拉图曾说:“诸神怜悯生来就是劳累的人们,因而赐予他们一系列的节日,并由酒神、诗神、太阳神相伴,由此他们的身心获得滋养,他们变得高大、正直。”而罗素也曾经说到“运用休闲的能力是检验文明的最终手段。”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休闲呢? 社会学给休闲下的定义是指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 一致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调适。它具有在自由时间内进行、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活动主体自主选择和决定、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或者精神满足的状态以及实现自我发展的结果等特征。

而杰佛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指出工作是“为达成某项目标而进行的有规范而又需要持之以恒的活动。在其间所做的任何具体的活动,都不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辅助性手段。”或者“工作是一种受外界驱使而非发自内心意愿的活动”。而在我看来工作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具有一定约束性的活动。它具有目的性、约束性、成果性、组织性和相对稳定性等主要特征。 二、工作和休闲关系的历史进程。 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工作于休闲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包容的过程,并越来越难以分离。 (1)工作和休闲的互斥。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休闲和劳动是地位的象征,休闲和不劳动代表着特权,休闲和劳动是两个相互排斥、毫不兼容的概念,其中古希腊就是很好的样板。进入近代社会,由于社会对劳动和休闲给予道德观念上的肯定与否定,工作和休闲仍被看作是对立的关系。因为从经济角度讲,劳动是经济的基础,而休闲则是不生产的和受到谴责的;从道德角度讲,劳动被认为是“社会体制的中心价值”,休闲“因为与劳动的严格道德相比,它使人习惯于闲逸、放纵习俗、产生不正常行为”。 (2)工作和休闲的融合。 J.杜马兹埃迪认为:“休闲并非游手好闲,它不取消劳动,而必须以劳动为前提。”瑞士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也认为,休闲和劳动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事实上,随着产业革命出现、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时间和获得更多的休息权利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使“劳动”和“休闲”的分离程度逐步降低,走向融合。 同时,休闲活动内容的变化,使得劳动和休闲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客观上也促进了二者的融合。“为什么劳动不能成为休闲呢?”。维兰斯基把工作和休闲混合在一起时休闲的功能称为“渗透”;当工作和休闲分离很远时,休闲的功能成

《医学与哲学》投 稿 指 南

《医学与哲学》投稿指南 《医学与哲学》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半月刊,上半月刊为“人文社会医学版”,每月8日出版,邮发代号:8-122;下半月刊为“临床决策论坛版”,每月23日出版,邮发代号:8-128。《医学与哲学》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发布的最新数据,《医学与哲学》的影响因子为0.726。 1 用稿原则 投给《医学与哲学》的文章必须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表过。 《医学与哲学》的研究论文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ⅰ) 所有涉及人体试验研究的论文,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纸质版或电子版); (ⅱ) 有创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认识、新发现等); (ⅲ) 有重要科学意义; (iv) 对本领域或(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 栏目设置 人文社会医学版: 专论:根据每期的主题,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其中包括独具创意的论文、新观点新思维的阐述、调查报告、对不同观点的论战等。 医学人文学与医学人文关怀:以阐述人文医学的历史、内涵、意义、学科群结构、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人文关怀的实践与现实等为主要内容。 医学哲学研究:以反映生命科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中的哲学问题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当代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的一般哲学问题,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特别是临床医学哲学、临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医学伦理学: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伦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伦理学、跨文化伦理学、医学伦理思想史、医学伦理文献、公平与保健服务、医学伦理原则与理论等。 医学史:在新的版本中将加大这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近现代医学评论、医学思想史研究、中西医学不同学派研究、医学人物研究、重大医学技术的评论等。 医学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医生、护士、医院、保健组织、患者、医患关系、医患纠纷、医疗诉讼、医患权利等。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术思想的演进、学派评述、患者心理研究、心理治疗与心理干预、心理与健康和疾病等。 卫生保健政策与管理:其中包括保健政策研究,保健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美国、西欧、中国保健政策的比较,保健政策的改革,保健政策与穷人——富人,城市与农村、老人与儿童及妇女,医院管理思想的历史与现在,医院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医院的经济管理与医院宗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研究等。 卫生法学:反映卫生立法和执法方面的内容。 医学教育思想研究:主要从医学教育思想的角度介入医学高等教育,不涉及教育的具体改革和教学法等。其中包括当代医学教育的新潮、教育的新思维、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时弊与不良倾向、研究生教育评论等。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局势

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局势 有家喻户晓的这样一首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目前,台湾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头”问题,当前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哪些新局势呢? 首先,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台湾问题?或者说,目前阻碍两岸发展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另外一点,就是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是,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所以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当前的时代潮流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是不同的,我们面临着新局势,此之所以谓两岸关系新发展局势。而两岸关系新发展的“新”表现在何处呢? 两岸关系出现新转机。目前的民进党由于大选失利和“入联公投”没有过关,导致自身元气大伤,可以说,台湾民众的选择,民进党执政的终结,这等于是给两岸一个和平的机会,也是给两岸一个发展的机会,同时还意味着过去一段时期原本僵硬的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两岸形成新共识。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是“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奥运和世博促进了大陆的发展,提升国家的形象和软实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打下了基础。维护和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两岸的共同交集。基于这样的共识,两岸关系可能会发展的更顺畅一些,这是可以预期的情况。两岸民间交流掀起新热潮。除了官方对此的发展外,民间力量也在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并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大陆热、宝岛热。当然不仅是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教育、文化、旅游等其他方面两岸民众都持明朗乐观的态度。其实,两岸同种同色同文化,彼此心连心,根连根,这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挡和割裂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亲情认识,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所以这热潮目前也就变得汹涌澎湃,气势浩大了。 最后,针对目前两岸关系的新形势,应该如何应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新的一年里,要密切两岸经贸金融交往,深化产业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维护台胞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民众和社会各界交流,共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进一步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增强两岸政治互信。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文化具有极大发展潜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大有可为,在两岸经贸关系已取得较多进展的形势下,两岸有必要大力推动文化交流合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台湾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深厚的中华文化作支撑,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经由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必将有助于消除“台独”分子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立的歪曲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医学与哲学关系新进展

○教育理论 医学与哲学关系新进展 徐成文 (海洋石油总医院,天津300452) [摘要] 医学的哲学存在是由人的哲学存在所决定的。医学人的哲学修养与医学责任的承担,医学价值的实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提高医学人的哲学修养有助于医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困惑的排解。一个医生的自觉意识、自省能力、自律规约无一不是其哲学修养的体现。不同的哲学修养所造就出的不同医生,使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显现出不同的价值。本文就医学与哲学的关系从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医学;哲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701(2010)09-0010-02 医学哲学思想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经较长的沉思历程。目前医学哲学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初期并日渐成熟,统计数据显示医学哲学的文献产出量逐年增长,期刊论文均引文率也不断增加[1]。 医学哲学的思维方法是医学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涉及医学理论研究、临床思维、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管理等方面是医学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2]。从学科的发展来看,一方面医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它是认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保护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包容人类社会多种价值观的综合体,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因此,医学本质上是奠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3]。医学哲学是关于医学形而上问题的深刻思考。中国的医学事业需要这样的高度和前瞻性思维[4]。 一、哲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和哲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医学本身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哲学与医学的关系同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一致的。医学与哲学的关系自产生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哲学成了医学界、哲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医学和哲学之间的结合将推动整个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应该注意到哲学在医学事业各个环节中的作用[5]。刘虹[6]则认为:医学哲学范畴是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概念,是人们把握生命和健康问题的认识纲领,是对医学问题进行逻辑归类的思维形式。以医学理论知识为指导,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借鉴,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和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认识和揭示特定病人、特定疾病、特定现象的本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一系列环节构成了特殊的医学认知活动,其核心是创造性地运用医学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它构成了临床医疗工作的理论基础[7]。正是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医学模式由唯心论走向唯物论,从形而上学迈向辩证法,从自然观日渐跃入历史观,从经验认识不断拓展到科学理性认识,逐步朝着更加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方前进[8]。 二、哲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制与内容,要适应全民健康的需求做较大的调整与整合,满足初级卫生保健的人才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和医生的复合型知识与技能,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求,由单纯教会学生看病治病转向既会治病,同时也会管理疾病和管理健康;在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比重;既重视生物医学知识的传授,又能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培养;在生物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学方面,也要适应医学综合化与整体化的客观趋势,对原有学科设置做必要和可能的整合,克服学生知识片面、狭窄、封闭、零碎的缺点,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综合和融会贯通的整体医学思维[9]。 全球化时代对当代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进步、科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不仅呼唤着医学哲学,同时也呼唤着具有很高哲学素养的医学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加强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教育,建构起当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积极进取的教育意识[10]。 三、哲学与医疗行为 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和思维方法,才能取得较为正确的结论与较好的效果,仅靠医学基础理论是不够的,还得运用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我们一定要力争做到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这是我们避免临床失误的先决条件[11]。临床实践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多样性,致病因子、药物与人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非典型性,使人们在疾病的诊断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概念和模糊层次,这就要人们运用哲学的原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辨证思维,帮助揭开掩盖疾病的层层伪像,认识疾病的本质[12]。 在诊治过程须注意:第一,接诊疗病有方。《内经》认为,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特殊的职业品格。在接诊的时候,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举止得体,思维敏

师生关系论文和谐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和谐师生关系论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意 义与方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

无精打采,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和谐的课堂氛围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进步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 3、有利于优化校园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这不仅导致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而且也会形成一种愉快、生动活跃的校园学习气氛。 可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 1、关爱每一个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是如此。差生失败的时候,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表现为失去自信,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更需要关心、鼓励。对后进生不能鄙视,应耐心的加以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以时代为基础 ①哲学源于时代是对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通过对旧思想、旧制度、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通过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③通过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分析思考:生态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而言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它立足于当代人类对经济与环境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并驾齐驱。生态经济学呼吁人类发展生态经济,追求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的生态经济效率,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正确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及特征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 (2)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衡与转化、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其产生来看:它有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是对人类哲学思维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2)从内容来看:做到了两个有机统一。 (3)从使命来看:哲学的使命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4)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随实践发展而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本质特征。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核心内容。 (2)它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 (3)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4)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浅谈工作与生活平衡

工商管理学院考查课论文浅谈工作与生活平衡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年级: 2010级 作者: 学号: 成绩:

浅谈工作与生活平衡 摘要:实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一直是每个人的渴望。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现实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与生活平衡。那么,生活与工作平衡是什么,为什么要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生活与工作平衡。在此,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浅薄之见。 关键词:工作生活平衡现实原因影响因素实现途径 一、工作生活平衡的定义 工作生活平衡,又称工作家庭平衡计划,是指组织帮助员工认识和正确看待家庭同工作间的关系,调和职业和家庭的矛盾,缓解由于工作家庭关系失衡而给员工造成压力的计划。一般来说,单身成人的主要问题是寻找配偶和是否婚后组建家庭。婚后初期,是否生育和实现家庭财务为主要考虑。子女出生后,抚养和教育子女成为首要任务。子女成人时,父母又要为之提供衣食和财务上的照顾。这些压力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精神状态,最终影响员工对工作的参与程度。为此,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渴望。 二、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现实原因 那么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实现可能性,是我们探讨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过,对于为何人们渴望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具体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人是具有惰性的。每个人都愿意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生活对个人是具有价值的。如果我们因为工作而放弃生活,像一个持续不断地去工作的机器,那么这种平衡就毫无价值可言。而且假设人是理性人,每个人都能对工作和生活就个人利益做出自己的评价,辨别其效用的大小。 二、效用具有可传递性。即个人因减少工作时间而失去的效用能够通过生活中的效用得到补偿。而且,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效用评价在一定时期内是既定不

关于师生关系的论文

关于师生关系的论文 关于师生关系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达成手段的思考 摘要: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教师与学生间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具有平等的真实性、互动的亲密性和教育的主旨性。学校应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在辅导员工作中具有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培养亲和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来提高辅导员对于师生关系建设的作用力,实现师生关系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 关键词: 师生关系辅导员工作价值达成手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同时又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是研究教育现象向来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众多的教育家与学者对师生关系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有研究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构成与特征的,从单主客体到双主客体,再到“我—你”关系说等;有研究师生关系类型的,认为学校中现实存在着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的;有基于哲学认识论视角、伦理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管理学视角、文化生态视角甚至经济学视角研究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的;有研究师生关系的制约因素,认为师生关系既受制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又受制于教育教学的规律等内外制约因素的;有研究师生关系模式的,认为有师生相

互作用过程模式、师生交互作用模式、班级师生关系模式等;有研究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重要价值的,是教育过程的条件、是教育评价的指标、是教育价值的内在涵义……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社会信息制造与传播呈现出数字化与网络化的高速发展,高校的收费就学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方式,等等,使得社会与学生看待高校与教师的态度发生重大改变。究竟教师与学生可能与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呢?高校辅导员该如何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在工作中的价值,并且通过实践努力以促进其价值的达成呢?本文对师生关系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达成手段进行思考。 一、辅导员与学生的互动状态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从业务上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楼)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三大块内容, 通过班级管理与建设、学风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挥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发挥规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对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发挥激励作用,对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发挥维护作用,对大学生的社团组织发挥领导作用,从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创新的人不看不同的事物,他们不同地看待相同的事物。因为这种独特的视角,他们往往将传统智慧颠倒过来。 另一方面,很多人通过发表吸引眼球和追随者的古怪言论来让自己出名。他们使用语义学、统计学以及狭隘而自私自利的研究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些专家建议,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在当今每个人都应该是全天候的世界里不再起作用。一些人通过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狭隘地定义为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就个人而言,我从来都不赞成这一古老的概念。我忽然想到你可以边走路边嚼口香糖。我知道我可以。 我的所有朋友几乎都工作。过去的三十多年,我一直将业务和娱乐混在一起。我努力工作,成为一名成功的高级主管,沿途充满快乐和美好时光。我总是设法把工作做好,但我也了解我自己。当我需要休息的时候,我就去休息。

有时你需要 ___断开并释放压力。其他时候,你可以将之混合起来。这是个平衡问题。这也和了解你自己,你的需求,你爱的人的需求都有关。 你如何决定你的生活完全和你照镜子并作出选择有关。 作为一名企业的主管,我努力工作,奋力进取。当我出差的时候,在会议开始之前,我早晨穿上运动鞋和运动短裤去跑步。这让我感觉好极了,而且有助于倒时差。晚上,我和客户以及我公司的本地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唱卡拉OK,诸如此类。 回到办公室,我每周至少和同事或我的员工出去聚会一次,时常带上我们的家人。当我整天奔忙于各种会议的时候,我仍然设法回家吃晚饭。然后,我手端一杯酒坐在沙发里,做一两个小时的 `PPT,而我的妻子在看电视。 这些天,我做咨询并写作。我在家工作。昨天我带着我的狗出去跑步,然后坐在外面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从奥斯汀将想法发短信给我的老朋友兼同事的心血结晶。

形势与政策浅析当前两岸关系1

浅析当前两岸关系 班级:学号:姓名: 论文摘要:两岸关系一直是我们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自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目前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以及两岸人民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这对我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两岸;关系; 一、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就是中国的内海。台湾日月潭像中华五岳一样受人欣羡。公元三世纪以来,台湾岛与内地之间的交流没有中断过。即便是国共争执后的两岸分治时期也是这样。君不见,二零零三年两岸的贸易额达五百多亿美元吗?台胞在大陆的投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吗?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两岸关系呢? 众所周知,自孙中山创中国国民党以来,振兴中华就是国共两党最大的共识。国共两党合作则两利,不合作则两害。中国二十世纪初成立的这两大政党在最初的革命斗争中都积累了不同的经验。两党初创之初,国民党的力量因发韧于旧的国民党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团体而强,共产党的力量因初创时沿于当时主流社会外围而弱。两党之间的合作截止目前有两次。军阀争斗成为中国稳定的最大威胁时,两党通过党内的合作成功地发动了北伐战争,陷军阀于土崩瓦解。而这时革命的领导权在国民党手中,但彼时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工作显得滞后,派系的存在使得对革命果实的争抢明目张胆。当北伐军进军到武汉时,军事主导权与政治掌控权之间的裂痕泾渭分明了。而此时,共产党对这种权力之争毫无影响。这是由于共产党成立之初缺乏经验的原因。最终,这次历史上最大的政党之间的合作走到了尽头。共产党离开了合作队伍,国民党独自完成了北伐。共产党在屠刀面前认定中国国民党一夜之间成为了革命对象,开始了“二次革命”,通过三大起义开创了红色政权割据局面。而中国国民党成为主政中国的执政者。几乎在同时,中国国民党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地方军政集团与中央之间展开了权力斗争。当蒋介石取得了绝对优势的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新的斗争对象。可是共产党不是如其他军事集团一样容易解决。四次围剿四次无功而返。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争夺战中取得了局部胜利。然而,因为本身力量太弱,也只能进行地方割据。这期间,日本对中国的扩张政策恶性膨胀,企图以“大东亚共荣圈”来奠定争夺世界霸权的基础。日本对中国的变本加厉的侵略独占政策让中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种局面又肇端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机缘。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局面转换的节点。面对日本的侵略,两党搁置隙嫌,重新合作抗日救国。不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论文

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作者:李玉花单位:丹东希望学校邮编:801709 古人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尊师一直都是处于 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美德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前。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体 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发展、和谐的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一名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要任务就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 能建立,教师在其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学生与教师间关系的能力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 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 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 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 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 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具体来说,教师应具备的修养是:有远大的理想和 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平等相待;业务精熟,知识广博;热爱学生,真情投入;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有高度的语言修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多才多艺,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赢得学生 的尊敬。 二.了解自我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等。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关爱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封建社会的 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对学生进行严厉体罚, 学生也必须绝对服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关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浅谈工作感悟

浅谈工作感悟——责任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推托之词“这不是我的错”、“是某某的错”之类的话。折射出个人对工作失误或失职的掩饰,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人的一生必须承担 各种各样的责任,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担当。 不管对待任何事情有一定的担当是非常重要的,有责任心的人工作失误必 会勇于承担责任。大家都知道承担责任并非一件易事,但我们若只会推卸责任,长此以往工作就难以开展,破坏了同事关系以后的工作生活必将孤独无助,什 么事情都做不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会有失误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 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学到许多的东西,提升自己解决问题 的能力,从而不断进步。 有责任心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责任承载着一个人能力的高低, 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 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责任心的人,也就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责任可以使人坚强,责 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一个人 的工作成绩。在这个社会中,有才华的人有很多,但是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的人却不多。 只有责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也才是最成功的。 我很庆幸自己处于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中,周围的同事都很有责任心、 非常好相处。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工作的肯定让自己由衷的热爱这份工作,在 这样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会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即使苦点累点都会 非常的开心。工作中接触新的东西心里会有一点紧张、不自信,但遇到不懂的 地方同事都会耐心的帮助、提醒,做完事情我都会非常的开心,不但完成了工 作而且还收获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成长更多!

浅谈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挑战

浅谈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挑战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两岸关系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量,未来两岸关系所涉及的议题将更为复杂与艰难,“只易不难、只经不政”的单纯思维已经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两岸的决策当局都要投入更大心力,来迎面破解政治难度更高的协商议题。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现状;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主题。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随着海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经过客观综合分析我们会看到:在未来几年台海问题的确降温,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但同时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且很严峻,两岸统一仍任重道远。 一、两岸关系的现状 当前,两岸关系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台湾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内走过了从“融冰”到“雨过天晴”再到“春暖花开”的过程,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1、两岸交流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 凡是多少接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会知道,中医学有很强的哲学性,甚至有人主张将中医学视为一种哲学。这明显地表现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上。它们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同时又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2000多年来,它们支撑中医学术的发展,指导中医临床,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成长为一个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有明显疗效、而且具有自己独特优点的庞大医疗体系。 在阴阳五行和气的理论中,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又通过这些理论,深深地渗透到整个中医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从古至今,中医学与哲学有特别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些内容相互交错,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实。 其实,科学与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普遍的、必然的。无论什么科学,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的导引和约制。在这一点上,东方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皆如此,其中道理无须多述。而且,古代西方与东方一样,也曾有过哲学与原始科学混融在一起的时期。但是后来,西方的各门具体科学陆续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从此与哲学划清学科界限,在理论和概念上不再纠缠不清。 应当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也走过从混融到逐步分离的过程。至迟到西周,医学已成为独立的知识系统。但是中医学至今仍保留着阴阳五行气而与哲学相贯,这一点与西医和西方科学却很不相同。有人据此认为,中医学始终没有摆脱古代的朴素性,仍然停留在前科学的阶段。中医学要现代化,要成为科学,就必须与哲学彻底分离,甩掉那些哲学范畴。 这种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是一概以西方学术为标准而忽略了中医学和中国哲学的特点。 粗略地说,中国哲学是自然整体哲学,中医学是自然整体医学。中国哲学和中医学所坚持的整体是完全的最高的整体,是自然的演生的(即时间的)整体,故特称自然整体。(西医构建的是合成——空间整体)这样的整体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全息。意思是,整体的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的全部性质。基于这种观点,中国哲学和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身上的基本特性与生出人

师生关系论文

进化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胡凤华 摘要:记得一位长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八零后的孩子不如七零后的,九零后的更是不如八零后的,现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可该怎么办呐……”说这话时,他很无可奈何。其实,作为一位80后的教师,我也深知我们这一代跟70后的大哥大姐相比,少了些坚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自己又何尝没有体会90后孩子的教育困难,但是,我们的孩子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祖国的未来岂不是令人担忧?我想,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鼓励相互促进民主 正文: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来说明师生关系,学习中学生完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若不,就是大不敬,老师说一就是一,学生不能反驳,一切以先生为尊。这样的学生虽然呆板,教师教学时倒是轻松,可惜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需要的人才也多种多样,这时候教育模式在发生变化,学生不再单一的学习某两三门的学科,而是多方面学习,除了基本文化课还有专业课,条件好的甚至还琴棋书画等有选择的学习。在这其中,师生的关系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其一,在知识、智力尤其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比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并且我们不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身,我们更多地是要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形成一种思想,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他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发挥。因此,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需要结成授受关系。 其二,传统的“师严乃道尊”是一种专制型师生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不能全听我们的,就觉得他们的未来无望了。我们也不提倡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师生关系淡漠,教学效果差。我们提倡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还要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关心学生的感受。因此,师生在人格上必须是平等的关系。 其三,除了家长外,教师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是单纯的说教所能做到的。一位优秀的教师的魅力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同样的,学生也会用他们的方式对一位教师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和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然,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教师的投入、学生的努力,还要有良好的环境。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群体关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教师要认真仔细地指导学生的各项工作,主动与学生沟通,细心为他们考虑,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自己,要以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还应该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正视自身问题、冷静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