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流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实施方案

(2019年10月)

1、基本概况

流溪河位于广州市北部,干流全长157公里,集雨面积2290平方公里,其中2256.72平方公里在广州市境内。流溪河是唯一一条全流域位于广州境内的母亲河,也是广州的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受人类活动和流域开发影响,流溪河中下游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受损。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中上游水质已稳定保持Ⅲ类~Ⅲ类的标准,主要支流水质明显向好,但下游22公里仍存在水环境容量饱和,自净能力不足,水生态受损等问题。

流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将单纯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融入城市滨水地区更新的全过程中,通过生态效应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升级,成为“河湖+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样板区,为今后的城市滨水地区更新提供一种新思路,起到生态价值转换的示范带头作用。示范段43.4公里投资13.64亿元(表5-2)。

2、主要问题

(1)水环境治理形势严峻,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任务艰巨。

流溪河下游人和坝~鸦岗段仍存在水环境容量饱和,自净能力不足,考核断面水质连续几年不达标的问题。支流水质较差,89条一级支流当中共计25条一级支流水质为劣Ⅲ类。沿线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效率偏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重滞后。

(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流溪河下游穗云水厂取水口处水质常年为III类水体,达标率为100%,但由于位于流溪河下游,水源地水质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3)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差异较大,部分河段水生态质量不容乐观。

中上游存在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生态多样性下降、生态廊道被人为阻断、生物栖息地减少等问题。下游受城市高强度开发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格局不健康。下游河道内浮游动物以富营养型指示种、耐污种类为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健康非汛期上游部分河段出现河床裸露,生态基流无法保障。

3、治理目标

(1)水环境治理

到2020年底,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无违法排污口,城市建与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流域地表水质优良比较达61.5%,丧失使用功能水体断面比率为0。2035年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丧失使用功能水体断面比率为0。

(2)水生态修复

到2020年底,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42.5%,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面积比例提高到85%。河道生态流量保障率100%,生态岸线占比≥8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以

上。到2035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生态岸线占比≥90%,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

(3)岸线综合利用

到2020年底,依托堤岸防汛路、滨水绿道、满足安全要求的河漫滩等建设连续贯通的滨水慢行道。在人群使用需求大且有建设空间的景区景点,建设滨水慢行系统。

到2035年底,全面提升河湖休闲惠民品质,打造特色魅力水岸,通过打造“山海径、文旅径、都市径、思源径、田园径、画廊径”等六种主要类型的特色游径,串联碧道沿线特色资源,全面提升滨水岸线的活力。

4、治理思路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排水防涝规划、绿地规划、综合管廊规划等相关规划建设工作,综合统筹,把水环境保护由过去单纯的污染源控制转变为根据生态健康和生态功能来控制污染,提出“最大日污染负荷总量控制计划”,以数学模型为支撑手段,建立污染控制模型,工程实施前进行预评估来对工程进行不断优化,实施后进行后评估,科学指导治污工程的实施。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为综合技术路线,确保碧道示范段治理目标的实现。

5、项目措施

(1)水环境治理

Ⅲ提高污水处理率

推进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Ⅲ整治排口

把有条件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农村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于不能纳入城市污水处理体系的农村污水,特别是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村污水,应改进处理工艺,选用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有保障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Ⅲ提升支流水质

表5-1 支流水质提升主要措施

(4)保护水源

示范段有街口水厂和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厂取水口,涉及水源保护区,应加强水源地的保护。

(2)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Ⅲ水生境基础保障

主要内容为水体复氧、过鱼设施建设。

a. 水体复氧

主要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实现水体自然复氧。流溪河干流有11个梯级拦河坝,可通过优化调度,利用流溪河干流上的梯级拦河闸,造成水位差,通过水流跌落来增加水体的复氧。

b. 过鱼设施建设

增加过鱼设施,以满足鱼类洄游的需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根据梯级闸坝周边水力、水文条件,以及主要鱼类的洄游特性等,选择不同的鱼道类型。城镇中心区一般采用横隔板竖缝式鱼道,自然生态区一般选择自然原生态鱼道。大坳坝、水厂坝等均可选择采用丹尼尔鱼道。

Ⅲ生态廊道核心保护区

清除入侵植物、现状生态系统保育(核心栖息地保护,濒危、珍稀、特有物种保护)、现状生态系统林相优化(物种复育、栖息地强化与恢复)、建立保护生物学与规划的研究基地、保育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

Ⅲ生态廊道基础保护区

入侵植物清除、景观区域林相优化与生态廊道健全、其他区域植被林相修复、构建深潭-浅滩序列。

Ⅲ生态廊道基础保护区

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补植一定数量的草本植物、乔木、灌木。速生桉林清除后,空出来的区域建设自然型人工湿地、区域内2座洲岛,裸露的地方种植水质净化功能的湿生、挺水植物。

Ⅲ洲岛岛链修复

建设洲岛生态湿地前,需要根据水流形态、水力条件等,采用适宜的生态固坡方式,减少水力冲刷对洲岛的影响,使洲岛位置相对固定,强化其“浅滩”功能。洲岛固坡以后,在其外围7米范围区域,种植根系发达的多年生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逐步向洲岛中心(7-20米区域)地带逐渐扩大栽植低矮的灌木丛和草地,洲岛最中心区域建造为乔灌草混合林带。对于现状绿化较好、林相单一的洲岛,则通过补植不同种类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优化现状林相结构,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Ⅲ乡土植物大田试验

补植乡土植物之前,需要进行乡土植物大田试验,确定各植物类型的适宜土地类型、植物相互间的中间关系等,以便提升后续林相优化及景观打造的效果。选取试验小区,原则上优先选用河漫滩非基本农田区域,后期可以融入成为地被林相优化及景观打造工程的一部分,减少试验结束后的移栽等工作。

(3)水安全提升

Ⅲ坚持现有50年一遇堤岸防洪标准

Ⅲ适当突破传统蓝线防洪,打造多层级弹性调洪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