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苇甸—下苇甸地质考察实习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一)
日期:2015年5月23日
班级:结33
姓名:覃俊宁
学号:2013010253
上苇甸——下苇甸地质考察
时间:2015/5/23 天气:晴
写在前面:
2015年5月23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地质实习。
本次地质实习的地点是北京西山——工程地质学家的摇篮。
我们在之前的岩矿课上学到的矿石和岩石的相关知识现在就能够派上用场,于是大家都很兴奋。
下面就本次地质实习中观察到的点进行总结汇报。
观测点一:上苇甸下苇甸之间半山上
1. 风化的花岗闪长岩岩体
花岗闪长岩大部分被风化成疏松砂土状,有残留的新鲜岩块。
多为粒状、块状结构,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角闪石和少量的云母。
这些花岗闪长岩都是在中生代,于地表下3-5公里处形成的,经地质作用上升到地表,被长期剥蚀、风化,形成如今的地质面貌。
可以看出以岩石受到剪切,带有错动,在裂隙密集的地方花岗闪长岩风化严重,裂隙不甚发育的地方尚存留较新鲜的岩块。
裂隙多为剪裂隙,相互平行,剪切面较为光滑,延伸较远,产状稳定。
用铁锤敲击会发出清脆的声响的,就是没有风化的岩块,而敲击声音变得不清脆的时候,说明已经风化的很彻底了。
风化较为微弱的岩块比较坚硬,颗粒较粗,局部发绿的地方是绿
风化的花岗闪长岩 剪裂隙
帘石。
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微风化和未风化。
这里靠近底部的物理风化作用非常明显。
在靠近地步的风化区域有非常多的已经可以直接用手剥落的岩石。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构造(解理和断层)对风化作用的影响尤其重要。
裂隙密集的地方花岗闪长岩风化严重,裂隙不甚发育的地方,尚存留孤立的较新鲜岩块。
同时地下水多的地方,风化就比较快。
花岗闪长岩中石英和部分长石抗风化能力较强。
而角闪石、辉石,还有部分长石的抗风化能力较弱。
所以,总地来说抗风化能力弱。
2. 风化的花岗闪长岩中侵入的岩墙及断层
在花岗闪长岩体与下坡处花岗岩之间有一处岩墙,岩墙表面风化为褐红色,上部和底部
发育有两个断层,上部断层面为正断层,底部
的断层后来被埋住了。
岩墙表面呈黑色的是氧
化锰矿物,红褐色的是赤铁矿和三氧化二铁,
因暴露在空气中,故氧化物较多。
岩墙岩石特征:基性,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被风化),基质含少量(<10%)黑云母和绿泥石。
侵入接触带 岩墙与断层
岩墙及断层示意图
3. 花岗闪长岩与页岩的侵入接触带
该处地层为震旦纪地层,为花岗闪长岩体和震旦亚代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页岩的接触带。
接触面的左上部为黑色的页岩,右下部为花岗闪长岩。
接触面较为混乱,呈锯齿状。
侵入时页岩受到挤压破坏,易风化,稳定性较低。
4. 下马岭组页岩及其中的逆断层
下马岭组页岩具有黑白相间薄层理,岩
体较为破碎,多为1cm 一下的小岩体。
具有
明显的剪切裂隙,裂隙之间的间隔小,连通
性较好。
主要成分有:泥质,含碳质,少量
硅质。
含少量(<10%)棱角状石英细碎屑。
接触带附近的地层中有一个具有牵引现
象的逆断层,此处的页岩因在烘烤作用下生
长过,有一定程度的变质,灰白色部分为类
泥质岩,黑色部分为震旦纪岩石。
在该逆断
层的上盘的土黄色岩床中还发育有一个小断层,为
正断层。
观测点二:506厂东
1. 冲积物与坡积物
冲积物是永定河支流的冲积物,是第四纪冲积物。
层理细、薄而清晰。
砾石明显被磨圆,
页岩中的逆断层 页岩中的剪切裂隙
下马岭组破碎页岩
成分比较复杂,其位置高出永定河河床20m以上。
坡积物是由于重力作用产生的堆积物,其中的砾石明显未磨圆,成分也比较单一。
坡积物的密实度不如冲积物,其承载力较低,稳定性也不好。
松散时强度也较低,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含泥质的堆积物,易遇水软化,常构成不稳定的边坡。
2. 页岩中的紧密褶皱
下马岭组页岩中发育有小褶皱,可见多级
弯曲,裂隙密集度高。
经判断,有2个向斜与
2个背斜。
这说明地壳在此处出现积压现象,
判断成因为两侧的岩体俯冲向下挤压而成。
并
且可以看到,背斜的中间出现有破碎现象,形
成“箱式背斜”。
这是因为背斜中部所受压力较
大,易被挤压或风化破坏。
褶皱之上,有一个岩床。
岩床的产状一般
与沉积岩相同,岩墙的出现一般对边坡的稳定
性是有利的。
冲积物坡积物
页岩中的紧密褶皱
3. 青白口系龙山组砂岩
龙山组石英砂岩为灰黑色,硅质胶结,具
交错层理,砂状结构。
局部含黑色燧石砾石,
砂含量约为80%:石英为主,少量为长石,砂
颗粒磨圆好,分选不好,粒径约1-2mm 。
胶
结物含量约20%,为硅质。
强度高,可达
150-200MPa 。
抗风化能力强,出露岩石新鲜,
局部见层间摩擦擦痕。
交错原理为:上切割,
下渐进。
龙山组砂岩 砂岩的交错层理
向斜背斜示意图
观测点三:下苇甸村南口
1. 青白口系景儿峪组白云岩及其岩墙与断层
此处为震旦纪地层。
景儿峪组中薄层白云岩中侵入了一个岩墙,从岩墙两侧一个宽约1m的黄色岩床的错断可以判断,这里存在一个正断层。
岩墙的两边,黄色的岩浆岩发生明显的错动,左侧相对下移,右侧相对上移。
错动后的岩石破碎强度降低,因此很容易就被风化,所以该岩墙明显地凹入山体之中。
此处的泥质白云岩为灰白色,化学结构,主要成分为碳酸镁,抗溶解性强。
风化面为黄色,薄层理构造,硬度小,用锤尖刻划有明显划痕。
白云岩中的岩墙和断层岩墙及断层示意图
2. 景儿峪组板岩
景儿峪组,局部为板岩。
板岩地段风化破碎严重,坡上坡积物发育,坡底多设护坡措施。
走向平缓,强度低,位于易滑地层,较为危险。
3. 根劈现象
此处仍然属于震旦纪的白云岩。
岩体首先发育了许多裂隙面,然后在这些裂隙中出现了泥土,植物在其中发育生长,其根系会对岩体产生根劈作用,使裂隙扩大。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如树根生长对于岩石的压力可达10千克/厘米2~15千克/厘米2,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缝,劈开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坏。
图示即为生长在岩石上的树木。
4. 顺坡白云岩的溃曲变形
景儿峪组板岩在此处发生溃曲现象。
这是由于重力造成表层挤压,顶部向上弯曲,属外动力作用,形成溃曲变形。
在此处,白云岩层被顺层挤压,弯曲变形。
景儿峪组板岩根劈现象
5. 景儿峪组与寒武系间平行不整合面及风化壳
此处为震旦纪与寒武纪地层分界线,地层下老上新。
下方为白云质页岩,化学结构,薄层状构造。
上方为巨厚层石灰岩,石灰岩是寒武纪最下面的地层。
在两种岩石间有一平行不整合面,有古风化壳。
震旦上部出现2亿年的缺失,这是由于8亿年前白云岩地层抬升,经过长时间风化形成风化壳。
2亿年之后沉积,形成石灰岩。
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成残积物。
平行不整合面 平行不整合面
溃曲变形
6. 寒武系红色泥质岩及其中发育的断层
此处为寒武系第二层,寒武系红色泥岩。
红色的原因是成分中含三氧化二铁。
红色泥岩所在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低。
由于岩石呈现浑圆的地貌形态,形似馒头,因此该处的页岩称为馒头页岩。
浑圆的地质形态也使得此处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很差,强度也较低。
此处为寒武系页岩中发育的断层沟。
一道倾斜的岩浆岩岩层在多处产生错位,形成地堑和地垒。
其中有一部分断层可能处于地下。
7. 寒武系鲕状石灰岩
石灰岩在深海下沉积之后,由于藻类结
核而形成了鲕状石灰岩。
在这种石灰岩中,
可见黑色斑点,岩体内部有粒径为0.2~2毫米
的球形鲕粒,与相同成分胶结物组成,外形
似鱼卵,故名鲕状,其特点为岩石中有很多
灰白色的斑点。
8. 寒武系竹叶状石灰岩 竹叶状石灰岩的截面有竹叶状的砾石,它反映了海水是动荡的。
竹叶状石灰岩为寒武系寒武系红色泥质岩 断层沟
鲕状石灰岩
地层特有,因为其形态与竹叶很相像而得名。
其特点为本地形成,本地破坏,本地磨圆,本地沉积,属寒武系碳酸盐类的沉积岩。
它的形成是由碎石集散于海里,经海水长年冲击、侵蚀,慢慢变成类似橄榄状碎石块,一般长0.3cm~10cm,后又经地壳运动、沧海变迁,渐渐被一种钙质胶接、粘合、挤压在一起。
沧海变为陆地后,这些合成石块在地壳的变化中露出地面,受雨水冲刷、风化等外力作用而变成今天的模样。
竹叶状石灰岩
9. 寒武系条带状石灰岩的差异风化现象
在实习地点,可以明显看到两种不同的条带石灰岩,一种形成凹槽,另一种形成突脊。
这两种状态的形成,都是由于岩石成分的抗风化能力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风化。
其中,形成凹槽的是泥质条带石灰岩,其组成特点为一层石灰岩,一层泥质。
其中石灰岩发白,泥质发黄。
泥质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差,更容易被风化。
形成突脊的是硅质条带石灰岩,硅质岩石较硬,不容易被风化。
10. 寒武系和奥陶系分界面
此处为冶里组岩石,是寒武纪-
奥陶纪的分界面。
锥形左侧为寒武纪石灰岩,右侧为奥陶纪石灰岩。
泥质条带状石灰岩 硅质条带状石灰岩
寒武纪与奥陶纪分界面
实习感想:
为期半天的工程地质实习结束了,这次实习也正如意料之中那样充实而欢乐。
我们在北京西山地区从震旦纪地质现象考察到寒武纪地质现象,正好弥补了我们实践方面的空白,也很好地验证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理论知识。
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很晒很热,但是我们都非常兴奋而开心,因为能够学到许多我们平时根本无法看到的东西。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艰辛,他们也随时都在风雨中探测,在暴晒下观察,向他们致敬!
经过这第一次地质实习,让我又对下一次的地质实习充满了期待。
地质实习将会成为我大学生活中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