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探讨

摘要: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模型,对于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至今都是贸易研究中的热门,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的扩展方向也就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的发展重要历程并详细探讨其中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引力模型多边阻力项新贸易理论贸易壁垒

引力模型最早是由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的实证经验模型,两国间的贸易与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形式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近似,因此被称为传统引力模型。他们认为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反映了其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规模则反映了其潜在的需求能力,国家间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吸引带动了国际化分工下专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流动,而两国的空间距离则代表了双边贸易最主要的阻力因素。

在该模型中,两国间的距离即为模型中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tinbergen(1962)中选取了4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两国的贸易空间距离对双边贸易额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可以解释75%的名义双边贸易额。poyhonen(1963)对1958年的欧洲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采用截面数据和投入产出矩阵的结构模型,双边贸易空间距离采用国家间货物贸易运输距离这一观测值,同时引进运输成本因素。

linnemann(1966)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了重要扩展,引入了内生变量国家人口和虚拟变量贸易协定这两个解释变量,其中实证检

验得到人口与双边贸易额的负相关关系。而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拓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包括人均收入、运输成本因子、非关税覆盖率指数、双边汇率、人口资本密集度、语言文化、消费者价格指数、领土接壤等等,同时引力模型的研究对象也从货物贸易流动增加到移民流动、净资产流动以及fdi流动等。

一直到70年代末,引力模型的发展仍为跳出传统经验模型的框架,虽然不断增多的解释变量更好的完善了该经验模型,但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仍是该模型的一大软肋。到80年代,较为完善的引力理论模型逐渐形成,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

1、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cge),代表有anderson(1979)、bergstrand(1985)、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2004)等;

2、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其中有要素禀赋理论模型(factor endowments models),即赫克歇尔-俄林及其拓展模型,代表有bergstrand(1989,1990)、deardorff(1998)等,有李嘉图贸易模型(ricardian trade model),代表有eaton和kortum(2002),有规模报酬递增模型(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irs),代表有helpman和krugman(1985)、evenett和keller(2002);

3、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heterogeneous firms models),代表有chaney(2008)、melitz和ottaviano(2008)等。

一、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anderson(1979)提出了引力模型的一种理论解释,该理论根据

贸易品及非贸易品的支出方程推导出简易的引力模型,其中支出方程中使用常数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来得到贸易与产出的关系,且假设各地区的需求函数都一致,且各地区生产一种完全分工的产品,也就是阿明顿假设(armington assumption),文中还将该模型推广到多国多贸易品以及存在关税和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并且提出了双边贸易受到两个地区与他们所有的贸易伙伴平均贸易壁垒

的影响。

而后的bergstrand(1985)认为“价格仅仅是为了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这一观点在贸易流量分析中是不合理的,其实在anderson(1979)中就已经发现价格在多边贸易函数中的重要性。bergstrand(1985)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静态一般均衡国际贸易模型来推导引力模型,该模型将贸易商品价格作为重要的要素分析,沿用了anderson(1979)中的ces效用函数并提出了常数转换弹性(cet)生产函数来构造局部均衡模型,得出的一般化引力模型形式较为复杂,经过几个假设得到简约的引力模型。

但是,bergstrand(1985)将贸易成本包含的进出口商品价格之中,并没有对贸易成本作进一步的分析,而anderson和van wincoop (2003,2004)将贸易成本因子从商品价格中分离出来,并分析贸易成本因子的主要构成,包括两国距离、自由贸易协定等,加以合理的假设得到了最为接近实证引力模型的结果。模型推导中仍然采用阿明顿假设和ces效用函数,分析了一般均衡中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以及各种贸易成本对双边以及多变贸易的影响。文中还提出

了非理论项“遥远度(remoteness)”,以及“多边阻力项(multilateral resistance)”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革新,就是在两国贸易模型推广到多国贸易时,考虑的应该是各国两两间的比较贸易壁垒且是两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

二、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在bergstrand(1985)提出了单一要素的进出口供需方程组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之后,引力模型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主要是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中增加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将新贸易理论纳入到引力模型的框架之中,给出了更多的贸易分工以及对差异化产品需求的原因。

最早是bergstrand(1989)将引力模型纳入到了国际贸易要素分配理论中,放弃了一般均衡模型中单一要素假设、阿明顿假设以及相似偏好假设,而是基于两种要素、两个产业及n个国家的赫克歇尔-俄林-张伯伦-林德模型(heckscher-ohlin-chamberlin-linder model)进行分析,其中出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可以分别看作为国内资本总量的产出以及国内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禀赋比率)的产出,而进口国的总收入及人均收入的差异可以看作进口国的总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的差异。

在该模型下可以看到引力模型与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

理论推导结果是一致的,在计量分析中,发现引力模型可以解释sitc一分位跨国贸易流量变化中的40%到80%。我们可以看出bergstrand(1989)成功地引入了贸易要素分配国际贸易理论,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