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行为合理性研究
“合理性”是二十世纪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降,哲学研究一直围绕着人类的理性问题展开,笛卡尔之后,科学理性逐渐成了理性的全部内容和代名词。

然而,伴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人们并没有间断对它的怀疑与批判。

二十世纪人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反思,随着人们对“理性”的颠覆,“合理性”概念逐渐取代了“理性”,成为哲学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首次将二十世纪哲学、社会学研究的反思性概念“合理性”引入到翻译(行为)研究中,拟在“合理性”概念的引导下,对翻译行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当代翻译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翻译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并由对翻译行为合理性的考察推及到翻译研究的维度、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方式、翻译行为合理性的标准与翻译批评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为引论,介绍、说明当代翻译研究是如何在范式转换中逐渐将研究的焦点会聚到翻译行为的研究之上,并指出随着人们对翻译行为研究的深入,翻译行为的理性/合理性问题也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本章还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以及主要内容和结构作简要介绍。

第二章介绍“合理性”的概念范畴及其性质,介绍该概念对翻译行为研究的意义;指出翻译研究中隐含着“合理性”的问题,对“合理性”与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评价论、实践论、翻译研究方法论的关系作介绍。

论文指出翻译行为的合理性前提同时存在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三个不同的考察维度之上,翻译行为的考察存在由外向内、由内向外的两个考察方
向。

论文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对翻译行为与“不同世界”的关系的探讨,明确了翻译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介质的交往行为,它同时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

这样对于翻译行为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世界的维度之中,不能局限在一种行为类型的限制之内。

论文基于这种理论认识,指出翻译行为的考察必须同时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入手,它们分别对翻译行为提出了不同的有效性标准。

客观世界提出了“真实性”的要求,社会世界提出了“正当性”的要求,主观世界提出了“真诚性”的要求。

同时,翻译作为一种搭载于语言之上的交往行为,语言的公共性是翻译行为取效的前提,所有的翻译行为合理性的有效性要求都必须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这样语言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

因此,我们提出了翻译行为的三个考察维度和“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以及“语言的可理解性”的合理性标准。

其中,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将为翻译评价论的建立提供一个理论支撑。

第三章首先论证当代翻译研究业已存在于翻译行为合理性的三个维度之上,进一步说明翻译研究范式之争的实质乃研究维度之争;然后通过梳理三个维度的翻译行为观,以例证的方法说明当代翻译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各自的特点。

论文利用“合理性”概念的反思性特点,对当代翻译研究中的翻译行为观进行了梳理分析,从而划分出当代翻译研究的三个不同研究维度;论文同时指出二十世纪的翻译研究范式转换实质上是翻译研究维度的转换,翻译理论间的论争往往是研究维度之争,从翻译行为合理性存在的维度出发,二十世纪翻译理论的竞争不应当是取消、替代的关系,而应当是并存共生
的关系。

这种认识为翻译理论的整合创备了一定的理论条件。

第四章首先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入手探讨翻译行为是否是理性的这一问题,从新的角度论证翻译行为是非传统理性的,是合理性的;然后梳理、介绍当代翻译研究中对翻译行为的心理过程的描写、解释方法。

本章突出了以Bell为代表的翻译行为心理过程的解释途径,并以英语结构被动句的汉译为例,对Bell的研究进行了验证。

论文指出该类研究代表一类由内向外的翻译心理过程的解释途径,同时还指出在制约翻译过程的宏观背景因素研究和微观语言操作过程之间存在一个研究
空白,从而为建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做准备。

第五章首先介绍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行为的认识,介绍心理学领域的理性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翻译行为的可能的参数,建构了一个中观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

论文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翻译活动决断都是或者都需要一个复杂的逻辑运算。

翻译行为的理性还包含许多不以数学结构为基础的活动形式,翻译行为的理性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逻辑运算,还包含逻辑运算之外的自动、缺省活动和半自动活动。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有代表性的翻译心理过程解释方式,并提出了一个介于宏观背景性解释模式和微观语言转换解释模式之
间的翻译行为合理性解释模式。

该模式提出了控制翻译行为的一系列可能的行为参数组:目的参数、规范参数、行为信念参数、控制信念参数、背景参数等等,从而将对翻译行为的解释建立在对交往行为的解释之上,建立在对三个世界的翻译行为解释维度之上,将宏观的背景性因素与具体的行为实施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翻译行为
的宏观背景解释模式和微观语言转换解释模式之间的中观解释的空白。

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明确翻译行为合理性的有效性前提与考察标准,说明翻译行为合理性标准与翻译批评(译本批评与译事批评)
的关系,提出合理性视野下的译本批评、译事批评的原则。

论文指出在翻译批评中应当区分译本批评和译事批评。

在译本批评中,评价者可以依据具体翻译行为的交往模式、译本的主题内容、言语行为类型、语言功能、文本类型等因素,在“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语言的可理解性”等方面对译文做出评价;在译事评价中,译事评价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对翻译活动的推演、解释以及对翻译活动的价值判断。

前者是描述解释行为,需要运用一定的翻译行为解释模式,后者是评价行为,可以分为技术性评价和道义评价。

在翻译活动评价中,道义评价为第一评价原则。

第七章为结论,总结本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概括本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贡献,指出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并对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