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激励理论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激励理论和应用
引言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它贯穿在个体心理和行为研究,群体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导心理和行为研究及整个组织心理和行为研究的全过程之中。为了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不仅个体需要激励,群体、领导者和组织都需要激励。
第一节激励的概念和过程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作为组织行为学的术语,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要理解激励的本质必须研究三个问题。
1.什么因素引起人的行为?
2.什么因素指引着该行为朝向目标前进?
3.这种行为如何得以坚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的?
二、激励的过程
需要就是人对客观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需要一旦被意识到,就以行为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成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东西,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东西,求足之感。
需要就是这两种状态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产生需要,不断的满足需要,再产生新的需要的一个生命的过程。
动机是需要和行为的中介。需要被人意识到以后,人们就产生一种意向和愿望,如果愿望仅仅停留在头脑里,不把它付诸实际行动,这种需要还不能成为活动动机。如愿望产生后,人们积极寻找目标,进而采取行动,这时由需要产生的愿望才成为人们行为的动机。只有当愿望激起和维持人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时,这种愿望才成为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并导致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由动机驱使的行为,称为动机性行为)
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基础和源泉,动机是行为积极性的直接动力。
1.生理需要:包括觅食、饮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爱护自己免受生理和情绪伤害的需要。
3.社会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5.自我实现需要: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力和自我实现。 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即高级需要的出现以低级需要为条件。较高层次需要的产生与满足,要依赖于较低层次需要的产生和满足。
2.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极,其中生理安全等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 ,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而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一个人对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因而高级需要具有长久的激励作用。
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人的行为受多种需要支配,但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这种占支配地位的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最大,称为优势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见下表)。
第二节 需要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 )1943年出版的《人类激励的理论》,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他假设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五种需要层次,分别是:
二、ERG理论
奥尔德弗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三类:
1.生存existence(生理和安全
2.关系relatedness(社交,外部尊重)
3.成长growth(内部尊重,自我实现)
与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
1.ERG理论不认为必须在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需要。如:在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以为成长而工作,或三种需要同时存在。
2.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挫折—倒退)。
三、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莱兰提出该理论主要关注三种需要:成就、权力和归属。
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2.权力需要: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的需要。
3.归属需要: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1.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个人反馈和适度的冒险性的环境,当具备这些特征,高成就者的激励水平会更高。
2.高成就需要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在一个大组织中。(他们感兴趣的是个人如何做好,而不是影响其他人做好)
3.合群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最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权力的需要和低合群需要。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行为改造型理论,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这个理论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对于管理者来说,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用改造环境(包括改变目标和完成工作任务后的奖惩)的办法来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
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成果,即物质和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的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行为反应的频率。
包括表扬、赞赏、增加工资、奖金和奖品、分配干有意义的工作等。
2.惩罚。当某一不合要求的行为发生以后,即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创造一种另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或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令人满意的条件,以示对这种不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的目的。
3.消极强化。当一种行为反应伴随着终止或逃离不愉快事件时,增加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管理人员使用这一手段也是为了鼓励良好的行为,但是他使用的是撤除消极的行为后果的方式。
4.自然消退。消除任何能够维持行为的强化物,又称忽视,即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导致了学习,增加了行为重复的可能性,惩罚和消退也导致了学习,但它们削弱了行为并减少了发生的频率。
强化类型对行为的改变十分重要,但改变的速度和效果的持久性还取决于强化的时机。
强化的时间安排:
1.连续强化。指每次发生的正确行为都给予强化。
.间断的强化。不是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受到强化。
(1)固定间隔强化。指强化的时间固定不变(计时工资、月度奖、年终分红等)。
(2)可变间隔强化。指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时都可能实施的强化。(如临时检查卫生、口头表扬、抽查考试)
(3)固定比率的强化。指按预先规定的一定比率进行强化。(计件工资等)
(4)可变比率的强化。指没有完全固定的比率,对行为的强化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分等综合奖) 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强化模式。
2.要设立一个目标体系,分步实现目标,不断强化行为。
3.无论结果好坏,都要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4.奖惩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二、期望理论
佛罗姆在《工作激发》(1964)一书提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期望值,是指个体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估计(可能性大小)。
•效价,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目标价值)。
当一个人对某项结果的估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获得这项结果的可能性也很大时,用这项结果激励他就非常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