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发现“诗美”
广东省韶关南雄市黄坑中学董春秀
摘要:本文提出古诗词教学中,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而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诗歌的无尽美,让“诗美”多层次多感官来感染学生,让诗词歌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诗美;感悟;感染熏陶
诗歌是人类于劳动之时或之余,歌之舞之,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
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古诗词教学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然而,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及学习状态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多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境与情感,更谈不上懂欣赏和喜欢。
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
因为,等学生一考完试,死记硬背的那些诗句就好像从脑中自动删除,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古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诗歌的无尽美,让“诗美”多层次多感官来感染学生,让诗词歌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
学生的文化修养,精神意识和情感境界都得到了古诗词的熏陶,考试默写又怎么会写不出呢?
一.用心体会“诗眼”,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
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诗眼”乃是作品中最能开拓诗意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能以一当十而使全诗生辉的“活词活句”。
认取诗眼能以一词一句之灵使全篇俱活,“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所以,我们抓住“诗眼”,就如同领悟到诗歌的灵魂,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
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
“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
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壮”,词人围绕着“壮”,在词的前面部分以高昂的激情抒写了想象的三个场景: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最后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壮”的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效有心、请缨无门的悲愤,因这个巨大的反差使全词笼罩着浓郁的悲凉色彩,更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一个“壮”体现了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又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再对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字词进行反复体会,以求重点理解。
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从“不知”、“归去”等词中读懂作者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以及在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更推一层的同时,产生了“我欲乘风去”的遐想。
只有让学生理解词意体会词境后进行自由朗
读,才能让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来,一句句的读进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
另外诗眼多为名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在朗读中还能从中体验到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二.展开联想想象,体会古词诗的画面美
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这样说,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
诗歌鉴赏必须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诗人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从而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感悟后的浮想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学生画下自己的感受、印象、图景的时候,无形中也拉近了学生和诗人的心理距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美丽画卷。
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秋山雨后,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女竹林归来,鱼船穿过荷花的清新秀丽、恬淡优美的山水画。
让学生在返朴归真的画面中感受着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逐渐地在脑海中把画面和诗歌融合一起,更好地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诗歌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学时就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一特点。
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大漠景象,而作者却能够从“直的孤烟“,通过逆反联想,想到“圆的落日”。
“孤烟”的淡色与“落日”的彩色,“直”的劲拔与“圆”的柔美,形成一种壮美的视觉效果,构成一幅大气浩瀚又沉寂壮观的画面。
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学生读了诗句后,让他们在脑中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并用简笔画把画面描绘出来。
通过诗画结合,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体验,也得到了画面美的熏陶。
三.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传统的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
这种传统模式一定要打破,因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没能读懂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歌也就白读了。
诗歌的意境是复杂的,浑然一体的,是声、色、味、物、景、情的交融,是不可分开的。
因此教学诗歌先要着力于整体感知,让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体验,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分析诗歌的意境,领略其中不同的韵味和丰富的哲理。
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典型的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才能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即诗中描写的具体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一共十个事物。
我又启发:这十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种非常美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
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本诗的意境的:夕阳西下,躯干上缠着枯藤的苍劲古树在蓦色中静默着,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仿佛站了几千年。
古朴的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
一座农舍在旁边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袅袅升起。
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
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如果在教学中,我们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诗意,那么古诗词教学无疑就变成一杯白开水,哪来这种意境美的感染和熏陶呢?而这种感染和熏陶对学生来说是生动的,也是深刻的。
四.调动学生诵读,品味古诗词的情感美
诗歌的第一特征是其抒情性。
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源于美的情感;从诗歌的表现看,诗歌传达美的情感;从诗歌的作用看,诗歌陶冶美的情感。
因此教学中应重视调动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美,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感染。
诵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文生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甚至是摸得着的形象画面。
诵读将学生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情境,拉近与作者的距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诵读形式有多种多样:配乐读、分组读、比赛读、分男女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
如学生在诵读《破阵子》时,我配上高昂又悲怆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爱国词人辛弃疾想报效祖国,却不被朝廷重用的愤慨,读出他在诗中体现的拳拳爱国之情。
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以愉悦感,音乐的渲染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
学生感受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着诗人的激情和崇高。
而学生感受到诗人情感,同时自己也受到这些美好高尚情感的熏陶。
五.提倡师生互动,评价古诗词的无尽美
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人物、背景等都与学生的现有的生活有很大差距,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师生共同合作,一起交流沟通,一起读读、品品、谈谈诗词中的画面,或意境,或情感,或感觉等等,才能共同感悟古诗词无穷无尽的美。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我引导学生从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来进行互动,从而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如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展现了木兰不畏紧张的战事气氛,依然决定准备出征的决心;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不慕荣利的高尚品质;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木兰归家后喜悦的心情,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
通过分析表达特点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去赏析古诗词中无穷无尽的美好。
总而言之,教师不能“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而要深掘诗歌中各种美,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让古诗词教学发挥其真正效用,令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情感。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2]陈云衡.发挥古诗词的人文教育功能[J].龙岩师专学报,2001,7;
[3]刘翠霞.浅谈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J].考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