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之我见

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综观历史,人类历史的航船已驶入21世纪。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性质也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育的改革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毫不例外地列入了教学改革之列。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并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教学中,对这一问题,本人有如下体会:

一、以人为本,为创新找把钥匙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创新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彰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目标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找到创新的钥匙,开启创新之门。

二、探讨方法融创新于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以填鸭式、灌输式为常见,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由五大模块组成: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无从谈能力的培养。既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习惯的养成,更无从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讲的眉飞色舞,而学生必须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忙于记笔记、整理笔记,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这样的课堂,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无自主性可言。怎能谈得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本人认为教法须从以下方面改进。

1、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

“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一改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布局。在创新教育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肯定并尊重学生的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才会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乐学和教师的乐教。也只有这样,教师也才能摆脱传统教育的羁绊,才能融入教育创新的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成长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思维,激发创新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1)培养批判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真伪,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2)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因而,质疑的目的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再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平淡无奇、深层蕴意、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教师还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3)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3、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4、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夯实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的,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的、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门槛,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三、开拓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还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通过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以文章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利用不同的切入点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开创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