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你的理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文化特征。

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的重要特征。

这两大基本特征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着创立“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也起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延续。

一、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可以说,家族乃是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主要舞台,也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

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文化包容性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的特点,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协调”的观点。

《男女精构,万物化生”是古人从生殖崇拜中提炼出的生命起源的答案而推而广之的。

又把他联想比附成一切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一切相对概念的两性中国文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间去考察。

孔孟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终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呢?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的“大同世界”。

还是与“大同”相对的,“礼义以为纪”“以睦兄弟”的“小康”社会。

三、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特征。

中国古代的天人协调说与天人合一说,并不否认人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引导。

如荀子就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

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人在自然中处于辅助参赞的地位,人既应改造自然,亦应适应自然,人类活动的目标不是统治自然、征服自然,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与此同时,必须注意不破坏自然,让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存发展。

和谐不是等同,和谐是不同因素与矛盾的有机组合,即我们常说的“求同存异”。

把这个原则用来处理民族之间,邦国之间的关系,就是以道德修养和教化为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园为前提,并以此去感化其他的民族和邦国,以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

这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四、中国文化有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特点。

中国学术的发展,就其分别而言,在先秦,是诸子百家之学;在两汉,是经学;而后又有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但从客观上去考察,自汉代以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二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却是以经学为一大主流。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论是哲学、史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还是医学、科学和艺术,都与经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论他的学习兴趣与研究方向最终怎样,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书,不可能有其它的选择。

五、中国文化具有重人事宗教、重现实轻来世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形成了儒家、道家、佛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体系,他的特点是三教都得以长期并存,又互相渗透。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的特征,而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

它有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另—方面,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原则,又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结构上的。

“人是从哪里来的?又会到哪里去?”这是我们祖先在童年期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尽管带着儿时的纯朴和天真,但却是先人们形成“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哲学模式的开始,也是一曲雄壮的“生命”交响曲的开始。

六、近代中国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又毁容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但不是直接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

文化与社会生产、社会构造、社会生活而俱来,它是社会的表象和凝聚力,怎样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文化体。

中国古代文化是从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凝聚起来的。

到了17世纪的明清之际,中国有从古代文化孕育出新文化的迹象,但没有破土就被顽梗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政治窒息了。

而西方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他们相率东来,到了19世纪中期,施加暴力,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始了中国的近代。

所以近代的中国已不是唐宋元明清那时的中国,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近代,而成为一种过渡的特殊形态社会。

因此,中国的近代文化也有很大的过渡性,始终处于新旧交织之中,表现为复杂和多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