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动”历史课堂的畅想与实践性研究(许伟)(中史参第7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灵动”历史课堂的畅想与实践性研究

一、“灵动”历史课堂的提出与意义

因为种种原因,当今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太多的无奈,当我们静心叩问历史教学的本源:历史课到底教授学生什么?历史教学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历史教育承担着怎样的时代使命?在思索、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会对理想的“灵动”历史课堂寄予厚望,因为,“灵动”历史课堂是高质量生命的培育地,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灵动”历史课堂是人性光辉聚焦场,使学生在智慧与激情的火花中,产生对人性最本能、最原生、最质朴的追求。

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动,广大历史教师正在身体力行,朝着“灵动”历史课堂的目标迈进。作者认为,“灵动”课堂是“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灵”是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维等敏捷、灵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灵巧、灵活、主动。而且,课堂教学有“灵魂”、有“课魂”,即有贯穿全课的教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指的是教学过程的自动、他动、互动、心灵震动,达到师生身心俱动。所以,“灵动”历史课堂的特征是:敦厚扎实、活泼生动、充满生机与智慧、激情,是能绽放教师机智、学生智慧的课堂。

“灵动”历史课堂的提出,符合21世纪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全部教学环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动学生全面发展”[1];同时也使历史教师的素养在“灵动”历史课程的养成中,除了必备的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水平、教学设计水平、教学实施水平和教学评价水平之外,更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发展,达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性的双提升。

二、“灵动”历史课堂的核心内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2]185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思维养成的落脚点在于对历史现象、历史故事的提炼与概括,形成历史概念,从而灵活使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深度探究打好基础。故历史教师应积极学习,锻造自身的历史思维水平。

著名历史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历史作为一种艺术》中说:“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实践证明,历史学科作为科学,它忠实于历史事实,并且揭示其中的必然联系和规律;历史学科作为艺术,它使用丰满的形象再现历史,使人们产生丰富的感情。所以,历史思维既不是单纯的形象思维,也不是单纯的逻辑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知觉灵感思维所组成,显示综合思维的特征。其中,由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而来的灵感思维尤为难能可贵。灵感是顿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而灵感迸发的瞬间,历史思维的火花绚烂无比,这是“灵动”历史课堂应有的核心内容。

教师教授知识的对象是学生,一线历史教师经常感叹学生在持续地变化与发展,现在的学生往往更具独立性,思维敏捷,知识储备量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思维水平发展的逐步成熟阶段,这个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能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分开,能够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实行逻辑推理,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4]所以,传统的说教式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历史教师必须打破旧有观点,变革师生关系,以巧劲传授知识,以智慧培养水平。根据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即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有智能。”[5]毫无疑问,当代中学生不同水准地拥有这些智能,而且智能之间的不同表现,则体现了个体间的智能差异。针对不同智能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促动学生发展,既需要历史教师持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还需要历史教师广泛阅读,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历史教育教学的效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热爱历史,钻研历史,满足其对历史课堂的学习需要。

教师教授知识的手段很多,随着层出不穷的新式教学手段受到追捧,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讲授法,不但被冷落甚至于受到冲击,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以讲得多少来判定“好课”与否的标准,即教师讲得越少、受到的赞誉越多。以教师课堂教学中讲得少作为“好课”的标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不禁让人大感惊讶。“人的思维活动,无论是具体思维拟或抽象思维,都是用概念实行的,而词则是概念的承担者。人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活动中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都离不开言语这个工具。”[2]214事实上,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用言语来表达和记录的。因此,离开了言语,教与学就失去了凭借,思维活动也是无法进行的。而且,言语本身具有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创造功能。就历史课堂而言,言语可以是教师的独白——情感的宣泄,智慧的结晶,思考的果实;同样(原文没有“同”字,系林添加。林注)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无障碍的对话——情境的再现,思维的碰撞,难题的解答。实践表明,以精彩的言语抒写“情意”,以精心的设计为“音调”,以巧妙的设问为“曲辞”,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提升历史课堂思维品质。

三、打造“灵动”历史课堂的路径选择

正如完美的琵琶演奏,并非只应注重手指技巧的操练和音乐感情的演绎,更需要掌握琵琶演奏再创造的艺术。中学历史教学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除了能熟练掌握课改的基础理论和学科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教学方法外,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善思的习惯,设问的技巧,以热情饱满的创造力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学习的主动性。

1.精心设计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营造和谐的历史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课堂上历史教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

——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