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上的是九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化学后的第二单元,因此会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是网络,现在处在九年级的备战复习之中,更是要培养学生降知识归纳总结并且前后关联的能力。具体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认识基本的反映类型,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很防止方法。对于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难点是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课容量,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边讲边练。按照课本上三节课的顺序即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分别加以归纳,在其中学生回忆内容,完成涉及到的相关练习,教师在分别加以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对《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知道了本单元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些知识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

1.运用了多媒体但是也是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PPT上的文字太小以至于后面有的同学看不清楚。

2.这节课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应当响应课改形式即使是复习课也应当开展学生活动,如每小组同学以优辅差对较深层次的题目讨论交流。

3.本节课属于一堂复习课但我做的只有巩固知识点而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提升。如木炭燃烧能不能代替红磷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如果将集气瓶中

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钡等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试剂是能测量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4.对于课堂重难点分析的时间没把握好,像空气组成所花的时间超过了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的时间。

5.本节课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较多,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比老师直接板书效果好。

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我们周围的空气〔第—课时〕)今天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课下,感觉自己已经打算的很充分了,教学设计的流程、过度、思路、引导、问题的设置上,在经验老师的援助下已经比拟完整,一节课下来,自己也觉得上的还不错,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在专家教师的点评中,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和 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成分比拟少,主要问题有: 1、思路很完整,但设计的痕迹太重,学生一直按照教师的思路来走,而没有自己去思考,去提问。切忌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让学生引领教师,教师把握方向。 2、教师在提问时,填空式提问,问题提的太直接,且一直在强调实验的结果,没有注重这个结果是怎么生成的。比方:空气中氧气含量占1/5,那这1/5从哪来?为什么是1/5? 3、是做了实验探究,但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多大意义? 即在实验时,提问的设置上,应引导学生去思考,比方:误差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种误差,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教师在这方面应做一些引导,实验的关键是什么?压强差。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压强差不够?如果以后遇到了这种问题,学生可以按照这些方面去思考。 4、要跳出课本,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及拓展上入手,不要为了太局限于课本 这个红磷的实验时课本上的实验,最后可以设置问题:还可以用些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让学生发散思维,给学生提高的空间。 5、小结让学生自己来盘点归纳。 6、细节上的小失误,口头语、言语不够标准、精炼,口误等等。 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通过专家的点评,我收获很大,通往成功的路还很遥远,但是,在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在我自己的不断的修正,

空气的成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的成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先玲莉 (初中化学泸州初中化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0 / 314 发表日期: 2011-11-20 17:31:47 课题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成分 讲课人日期 教材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 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切身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集气瓶、酒精灯、导管、火柴、烧杯、药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研究 组织教学上课!(同学们好!)坐下起立!(老师 好) 引起注意 导入新课(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结合小学的社会科学知识,谈谈对空气的了解。 (二)认识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原始大气和现在大气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 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1、氮气 78%(约占4/5) 氧气 21%{约占1/5}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2、阅读空气的发展史。了解空气发展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 过程,学会仔细和耐心。 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

进行新课3、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找出探究的问题与操作过程; 红磷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 (2)实验过程: (3)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进 入集气瓶。 (4)实验误差分析: (5)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1/5。 4、了解其他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 二、空气是一中重要的资源 1、工业上制取氧气、氮气、稀有气体 (1)制取过程---物理变化(2)根据沸点不同分离 2、氧气的作用 (1)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3.、氮气的作用 (1)工业上生产硝酸和化肥的原料 (2)作防腐剂(3)作制冷剂 4、稀有气体的作用 (1)作保护气和点光源 阅读 根据实验分析让学生体会 到化学和生 活息息相关

《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反思 2021-01-01 《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复习课,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空气和氧气,空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成分、探究实验、用途和空气污染。而氧气主要复习了它的性质和制法。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所回忆的内容进行复习。通过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行复习,并配有一定的中考真题。不管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习题的.选择上,我都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整节课下来,还是有很多缺点,现对本节课做出反思。 首先是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环节,从以往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第二单元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好,可是从本次环节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不够,而且不愿意去看书及思考。在此环节浪费了较多的时间,从而导致本单元的复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环节如果改成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然后再请个别学生进行汇报的方式进行,可能效果较好。因为我们的学生都存在一个特点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是被动地去学习,不愿意思考问题,从本环节也能看出我对学情分析不够。其次,也是我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上课都能给学生准备一些习题,也能给时间给学生思考,但是对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的评价力度不够,没能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也没有适当地鼓励学生,这可能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再次,由于复习内容较多,虽然本课的重难点都能突破,但是对于学生本身的难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分化。我们学生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设计了让学生进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是由于时间较紧,本环节被省略了。 总之,经过本次公开课,让我对我们学生的学情及我个人都进行了深刻反思,也让我对我今后的整个复习计划进行了改变。我希望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上的是九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化学后的第二单元,因此会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是网络,现在处在九年级的备战复习之中,更是要培养学生降知识归纳总结并且前后关联的能力。具体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认识基本的反映类型,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很防止方法。对于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难点是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课容量,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边讲边练。按照课本上三节课的顺序即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制法分别加以归纳,在其中学生回忆内容,完成涉及到的相关练习,教师在分别加以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对氧气真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知道了本单元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些知识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 1.运用了多媒体但是也是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部分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大屏幕上的题目,使得部分学生听天书,没有参与到本节课的复习之中。 2.这节课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甚至有学生在半节课的时候就昏昏欲睡。但是复习的内容大(特别是处在现阶段的复习课)知识点多,到底应该怎么上,想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一下。 3.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于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讲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把握好,其中又一道题出现了问题,当时就应该及时把它处理掉,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又不至于引起学生的骚动,一举两得。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三上册化学中,学生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程。本文将对这一课程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与目标 在本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空气成分及其特点; 2.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3.检测和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到周围空气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空气,掌握空气的成分和特点,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对生态的影响。同时,学生也应该知道如何检测和防治空气污染。 教学方法 这一章的教学目标相对明确,教学方法也比较多样化。我们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引入真实的空气污染案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空气污染对生态的破坏; 2.实验教学:进行简单的空气检测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巩固所学知识及技能; 3.讲解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空气的成分和特点、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通过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空气的概念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而教师的讲解加上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空气的特点和成分,同时明确空气对人类、动植物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很快掌握了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成分的方法,同时也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如植树造林等。 通过教学调查,学生对本章内容掌握较好,90%以上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正确回答与空气成分、空气污染有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2.实验环节时间较短,学生未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3.课堂互动不够,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方法: 1.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解答; 2.增加实验时间,让学生利用实验来掌握相关知识; 3.采用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升学生思维表达能力。 希望 希望在教学讲解时,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实践及思考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通过对初三上册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课程教学的反思,我们认为针对学生的成熟程度,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方面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根底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比照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比拟,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感情、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实在存在,了解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实在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三、教学具打算: 教具: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

蜡烛、打火机等。 教师备份材料:水槽、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教师为每组学生打算:1个装有水的水槽、吹泡泡器、清洁精等。 学生自带: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气球、牙签、吸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或MP3播放器播放班德瑞音乐(清晨)。 师用言语援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又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答复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二、我们了解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了解什么?请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援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集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集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例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通过本单元的的学习,让学生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本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 1、认识空气的性质。 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会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 认识空气的这些性质与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时交织在一起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推理、比较、概括等能力的训练。 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过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感官、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借助想象和推理认识自然事物的能力。 3、认识空气的主要化学成分。 在前面认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空气组成的初步、浅显的化学知识,并为后面学习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

与保护准备相关的知识,同时继续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训练。 4、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了解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在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和组成之后,这部分内容将引领学生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考察自己周围的空气质量,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4、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5、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6、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7、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具有的性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及风的形成,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指导学生设计热空气上升的实验,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措施和方法 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小学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教后随笔《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水和空气”单元研究空气的起始课,首先一个定位就是了解空气在学生中的前概念,通过研究“空气的存在”从而丰富、提升空气概念,“水和空气的比较”又能为液体概念的巩固、气体概念的提出起到支架作用。空气,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被观察到,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需要学生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如何运用方法将这一学生看不见的事物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图景,最终形成抽象概念这将是本课的研究重难点。 上完了《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节课,首先回顾一下我上课的思路:本节课共有三个大环节:1、学生想出多种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2、让学生回忆以前对于空气的认识和了解,完成空气特征气泡图的填写; 3、空气和水的比较,完成维恩图的填写。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捕捉空气进而证明空气存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证据可以是感觉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

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帮着他们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充分动手了,但是我的目标指向不明确,将重点放在了空气确实存在,而没有强调运用各种方法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忽略了学生想各种办法去证明的过程,致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降低了。其次,大部分学生想到运用气球、塑料袋、吸管、水等材料,而纸巾和针筒很少有学生运用到,这里应该注意应发调动学生思维,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材料上来,使得每种材料都能得到运用。另外,整节课下来,感觉材料应该准备得更多一些,这样学生的兴趣会被更多地调动起来,并能引发他们思考。 在第二个环节,我给每个小组一个透明塑料杯,首先让学生装一杯空气,由于我并没有先知道方法,所以学生多数以为只有往杯子里吹或者把杯子扣过来,杯子才装了空气。而且观察空气时,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学生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结果汇报时学生认为吹出来的水蒸气在杯壁上凝成的水珠也是空气,这一点需要纠正学生。不过,学生对于空气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空气特征的气泡图。 第三个环节比较空气和水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知道能感觉到风或看到一些现象,从而知道空气在流动。同时也和生活联系起来,解释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阅读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 程有所体会; 2、知道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学习重点、难点 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二、预习导航 1、空气中占体积分数为78%是____________,占21%的是___________,其它还有 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2、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在低温下加 压,把空气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3、在相同条件下: (1)分离100升空气,大约可得氧气升,可得氮气升; (2)分离升空气,可获得42升氧气; (3)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米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米3。 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瑞典化学家舍勒 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 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 三、学习过程 1、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 (1)氧气和氮气的发现 2)氩气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氩的发现》 英国著名科学家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氮气,一种方法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另一种是分解氨气获得。他经过反复实验,总发现两者得到的氮气密度值相差大约0.001。应该说,这个数值并不大,完全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雷利没有放过它,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之一的氩气。 人们把氩的发现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因为它是从0.0064克的微小差别开始的。也有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从微小的差别开始的,但也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的机会却从这种微小的差别中失去了。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 (1)过程:空气态空气后气先逸出剩余主要是气; 降温、加升温 这样既制得氧气,又得到氮气。

初中化学_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 ②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③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反思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设计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②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亲身体会科学的真实性,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③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鼓励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体积分数 2.难点: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小实验: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 活动:展示一个塑料瓶,并将其倒扣入水中。设置问题:塑料瓶里有什么物质?什么物质阻碍了空气的进入? 思考回答:空气。让学生意识到空气的存在,初步认识到空气会产生压力,同时引入新课。 讲解学习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回顾:空气的成分 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根据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讨论、交流。 回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从已有知识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研究的物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研究兴趣。 自主学习:空气中各气体的含量引导阅读课本:教材26页。 介绍:介绍化学史知识 多媒体课件配合:介绍拉瓦锡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倾听使学生领悟科学家真实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并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设置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空气主要是由哪两种气体组成的呢?它们的含量又是怎样的呢? 设置问题:这些百分数是按照体积划分的还是质量呢? 设置问题: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到21%吗?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回答:氮气、氧气、氮气78%,氧气21% 回答:体积思索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实现了向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良好过渡。 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探究实验药品: 1.设置问题:什么药品或者什么方法可以将氧气从瓶中拿出来呢?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方案。 3.组织学生评价各小组的方案 4.归纳药品条件:只能消耗氧气且不能引入新的气体 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给出的实验,寻找合适药品。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探究实验装置: 回顾:各仪器名称回答: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 弹簧夹巩固第一单元所学各种仪器的名称,同时使实验装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整体轮廓,为接下来的分组实验打基础。 分组实验: 1.指导学生实验 2.引导学生描述现象 3.介绍符号表达式以及区分烟和雾的区别 4.引导学生描述打开弹簧夹后的现象 5.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4、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5、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并能从物质分类的角 度知道研究物质性质时如何选取物质。 过程与方法: 5、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学会通过间接法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 6、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学会制取气体和研究气体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空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养成关注自然和爱护自然的情感。 7、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形成对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 思路和方法应用于学习研究之中。 教材分析: 空气是学生第一次对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的第一次研究,氧气又是学生第一次对纯净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虽然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两个实验都重点进行讲解,但讲授过程中重知识轻理念。虽然这些理念性的东西在中考过程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很多学生在国际奥林比克竞赛中屡获殊荣,但诺贝尔奖得主却寥寥无几,与此也不无关系。所以,本节课的复习除了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研究物质以及研究物质应从何入手等观念性的东西。 学情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是中考常考的要点,学生平时练习的较多,所以对于此部分的基础知识学生大多掌握的较好。但是将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系统化并把此种思路应用于平时解题和学习中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如何帮助学生将研究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教科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 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 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 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 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学生对空气和 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 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 背景: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而对于我们 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 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作为《科学》三年 级上册的内容来说,不论是新老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 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 主线展开的,尽管学习内容、观察对象有所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 上新教材更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 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 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具: 实物投影仪或小黑板绘制气泡图、维恩图;多媒体播放器或mp3播 放器;吹泡泡器、清洁精、花露水、香水、蜡烛、打火机等。水槽、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 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与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与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6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 (1)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6)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8) 课题3制取氧气 (11) 第1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 (11) 第2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 (15)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 课题1空气 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进行在同一实验原理下,迁移性设计新实验方案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1.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2.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请大家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与我们朝夕相伴,离开了空气我们不能生存,你熟悉它的组成吗?人类在探索空气成分的道路上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让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一起开始探究之旅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的材料,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1.实验一(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加热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 【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E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 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 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 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点燃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下册的教材内容,主要涵盖了与空气相关的知识。本章通过介绍空气的组成、性质以及空气污染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护空气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熟悉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 •能够分析和解释空气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够根据空气质量指标,评价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和保护周围的空气质量;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 •空气质量的评价指标。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 •投影仪、电脑; •实验仪器和试剂:空气采样器、氧气、氮气等。 2. 教学资源 •教材: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下册;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10分钟) 1.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空气的认知和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讲解空气的组成和分析方法,介绍主要成分氧气、氮气和杂质等。 2.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能被压缩等。步骤三:实验演示(30分钟) 1.展示空气成分实验,通过使用空气采样器和相应试剂,分析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含量。 2.演示空气质量评价实验,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对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价。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上的是九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化学后的第二单元,因此会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以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复习课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只是串联起来,形成知识是网络,现在处在九年级的备战复习之中,更是要培养学生降知识归纳总结并且前后关联的能力。具体到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会对实验进行分析,认识基本的反映类型,知道空气污染的途径很防止方法。对于本节课,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难点是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课容量,复习课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边讲边练。按照课本上三节课的顺序即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

和制法分别加以归纳,在其中学生回忆内容,完成涉及到的相关练习,教师在分别加以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基本对氧气真一单元的知识点有所了解,知道了本单元应该掌握些什么,那些知识应该引起重视。但是本节课存在的不足还有很多: 1.运用了多媒体但是也是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部分坐在后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大屏幕上的题目,使得部分学生听天书,没有参与到本节课的复习之中。 2.这节课基本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参与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甚至有学生在半节课的时候就昏昏欲睡。但是复习的内容大(特别是处在现阶段的复习课)知识点多,到底应该怎么上,想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一下。 3.本节课的最大败笔在于知识比较零散,没有讲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网络。 4.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把握好,其中又一道题出现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共同做一个深呼吸,这样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是如此的亲近和熟悉,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但我们却看不到、闻不着、抓不住它,哪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重要物质---空气。 【板书】课题1 空气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设计实验并汇报交流】 1.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2.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阶段小结提出问题】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定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汇报交流空气中已知的气体成分 1.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 2.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 3.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 4.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小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2和水蒸气。 科学家们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很模糊,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到了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的过程”内容。 〖归纳〗拉瓦锡的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讲述: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有氧气和氮气。后来才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这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精确的实验方法测定空气的成分。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 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是21%,这是如何测定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仿照拉瓦锡著名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板书】2.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活动2:【实验与探究】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指导学生利用如右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2-1] 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观察现象。 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步骤: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在上述反应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物质,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3.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讨论】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讨论交流】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有: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②红磷量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 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小结〗因此,想要实验获得成功,关键在于: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此外也不能用木炭等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结论: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讨论】2、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3、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小结〗: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活动3:讲解: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板书】3.纯净物与混合物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很多的混合物。例如:空气、碘酒、矿泉水、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合金等等都是混合物。 【设问】 既然空气是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它们彼此之间是否能够反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各组成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都保持各自原来的性质。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们都是纯净物。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气用O2表示,水用H2O表示,二氧化碳用CO2表示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