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

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郭怡君01430803班20080369

摘要: 本文通过对“嫦娥一号”奔月过程的阐述,对其中所应用的主要物理学原理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嫦娥一号”;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1. 引言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空间活动的频繁发生,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学科——空间科学。它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的一门前沿科学,包括了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化学、空间地质学、空间材料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分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以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的深空探测又迈进了一大步。

2.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奔向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

(2)第二次变轨。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3)第三次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再次实行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

3.实现绕地、月转移

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

轨道上运行1圈后,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只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就直飞月球捕获点。

4.环绕月球运行

(1)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完成第一次“太空刹车”动作,月球捕获卫星,卫星成功进入12小时绕月椭圆轨道。降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速度,以防逃逸月球。

(2)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后,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进一步降低“嫦娥一号”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3)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公里的椭圆轨道,成功调整到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圆形轨道,从而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5.返回地球过程

(1)飞离月球过程“嫦娥一号”完成绕月计划计划后,再次点燃发动机,给“嫦娥一号”加速,提高其绕月环绕高度,直至脱离月球的吸引,奔向地球。

(2)飞向地球过程调整其飞行速度,改变其航向,直至被地球俘获,继而成为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3)返回地球过程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继续实施变轨,降低绕行速度,选择适当位置。

3. 奔月过程中的主要物理学原理

(1).升空过程中的物理原理

在“长三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送入太空的过程中,要求其发射速度至少到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

由于卫星飞离地球时有一定的高度,即距离地心的距离要大于地球的半径,因此卫星要飞离地球其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嫦娥一号”不至被火箭“抛出”后落回地面。

运载火箭上升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是我们所熟知的动量定理(近似情况下,可视整个系统的动量守恒),即火箭在氢气燃料燃烧后向下喷出火焰所施加的持续反冲力作用下,加速上升,由于“长三甲”是捆绑式分级火箭,每当抛出一级火箭后,整个运载火箭的质量就大大减小,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加速度(物体在一定力的作用下,其的质量越小,所能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牛顿第二定理),直至将“嫦娥一号”的速度提升到发射速度。

火箭在大气层内运动的过程中,与大气的摩擦力是很大的,摩擦力做功会使大量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导致火箭表面的温度到达很高。因此,火箭、卫星外层要用由耐高温材料制作的防护罩来保护。

(2).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嫦娥一号”在环绕地、月运行过程中,分别以地球与月球所施加的万有吸引力为其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飞行的高度不同,其运行的速度不同。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即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在近地、月点运行的速度快,而在远地、月点运行的速度慢(即卫星离地、月的距离越远其运行的速度就越小)。在“嫦娥一号”数次变轨(绕地、月)的过程中,由于其距离地、月表面的高度不同,其绕行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3).绕地、月转移(由“绕地”向“绕月”转移和由“绕月”向“绕地”转移)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由于地球与月球的质量相差甚远,卫星要实现地、月之间的转移,就需要改变其运行的速度,否则就无法逃脱地球或月球的吸引。(4).着陆地球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原理

要实现卫星着陆地球,就要其运动速度小于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因此,在卫星装备着陆时需要进一步地降低运动速度。而在其下落过程中,由于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其运动速度会不断增大,若不采取措施,落地的速度就会很大。因此,在其下落过程中又要采取降速的措施,即通过制动以及降落伞为返回的卫星减速,以便安全着陆。在“登月车”着陆月球时,原理大致相同。

参考文献

1.欧阳自远.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发展与前景Newton科学世界

2007年第11期

2.张三慧等.大学物理学.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