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美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
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其中,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
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第一契机,无利害的愉悦,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而“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第二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契机,无概念的必然性,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

在这四个契机当中,从康德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象和“目的”之间的关系
康德把“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定义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

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是合目的性的。

所谓无目的性。

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即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里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看来,二者的对立是假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可以并行不悖的。

所谓“无目的”,是指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厉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也就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但是,作为审美判断尽管在心里活动上首先表现为自由意识。

但又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因而自有其特定依据的,这是是所谓的“合目的性”。

自由美和依附美
康德强调审美判断的合目的性不涉及任何概念,只涉及对象的形式。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因而美也有“纯粹美”(“自有美”)和“依附美”(“附庸美”)。

他把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的美称为“自由美”,如我们欣赏一朵花,只有当我们无意于思考它的生物学剖析知识,也无意于思考它的功利性用途,或许只是无心地偶然一瞥时,这朵花却显得格外赏心悦目。

这是因为当我们的心意完全处于自由解放、无沾无碍的状态时,映入眼帘的才能是直觉中的花的外在色相,而当这类表象与我们心中固有的对于色相的某种理想形态的模糊认识处于和谐一致状态,愉悦之情也即油然而生了。

这就是康德所谓的“自有美”或“纯粹美”。

而依附美则是以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的完善为前提的。

如一个人的美、一匹马的美、一座建筑的美这些例子,认为它们总是预设一个完满性的目的概念为评判的标准。

又如我们观赏一个女舞蹈演员时,在审美判断上是属于附庸美,因为我们根本说不出她的标准美究竟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按照标准美的概念去进行比较和论断。

但她的身份作为一个概念不自觉地要对我们的审美判断起到制约作用。

我们观赏一个女舞蹈演员,我们往往是不
自觉地感到她那窈窕的身段、婀娜的舞姿完全符合我们对女舞者身姿的理想形态的模糊认识,所以用不着作什么比较研究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立即指出她美还是不美,这就是:我们审美心理机制已经在“舞者”的概念下产生了“悟性”。

可见,“自由美”和“依附美”的主要区别是审美经验中的悟性有无概念的制约,而共同点仍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的理想
前面说过,附庸美中的概念总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象自身的某种客观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在概念制约下的悟性必然具有功利的、道德方面的内容。

康德认为基于这种悟性的审美判断虽不是纯粹的美,却是“美的理想”。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是以实践理性为最高范畴的,因此能体现时间理性的审美经验自然是“美的理想”。

而康德认为,最能完满地体现“客观的合目的性”这一实践理性的对象只有人。

他说:“美的理想,由于上述理由,完满只能期待人的形体。

在人的形体上理想是在于表现道德,没有这个对象将不普遍低且又积极地让人愉快。

”如前面例子,当我们在女舞蹈演员身上不仅看到了她的形体和她所从事的活动很相宜(功利性直感),而且在她身上体现出静穆娴雅的气质时(道德性直感)时,我们就可以说,她身上确实体现了美的理想。

康德之所以把附庸美特别是人体美看作美的理想,是因为他并没有把美的“超功利”和“非概念”性看作美的最高属性,相反,他更重视审美经验中所包孕的理性内容。

康德奠定了美学研究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正确道路,他把长期以来欧洲美学史上存在的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观点结合起来,即把“快感”结合到“合目的性”上,使审美判断既不离开经验事实中的快与不快感,又提高到“合目的性”的先验综合判断,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著名论断被提出来了。

这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又包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涵,为其后的美学研究指明了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 判断力批判 [M].第1版. 人民出版社, 2002.
[2] (德) 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 劳承万等著康德美学论
[4] 辛潮《判断力批判》学习礼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