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平民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众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老舍是一位优秀而独特的作家,其作品大多是平民题材,又大多是写北京市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浓厚的北京味而著称。北京的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了一种象征。他对满汉人生观的考察和满汉文化的反思,寄托了自己对市井阶层贫民的深深同情和关注,用其独特的幽默讲述了一幕幕的悲剧人生,又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

平民;幽默;北京

引言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北京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一生写了约计800万余字的作品,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炎凉、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老舍先生被人称为“人民艺术家”,在当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一、老舍平民观的审美心态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出身寒门,从小就经历了城市下层民众那种缺吃少穿的窘迫生活,他的目光,他的情感从来没有离开这一

阶层。他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从平民视觉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都市中下层民众艰难苦痛的生活画卷,剖析了都市平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寄托了他与小说人物形象之间血肉相铸的平民情怀。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诙谐的风格

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老舍的幽默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

剧意味,他独特的审美心态,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广大的市民世

界给了他极大的灵感和素材,这就形成了老舍的平民观。

老舍的平民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他的批判国民劣根性,在他笔下的人物那幽默

的言行中我们能咂摸出令人心酸的悲剧况味,例如,在第二幕中,唐铁嘴说:“大

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我这点儿福气还小吗?”

唐铁嘴的话无疑是令人发笑的,但在笑的背后我们又有一丝苦味,因为从他的话

里我们读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我们的国民却对此无知,无耻。这

不令人悲哀吗?表面的轻松掩饰不了作者内心焦虑的沉重。

老舍不似鲁迅,鲁迅的幽默辛辣,而老舍的则是绵韧,老舍很欣赏萨克莱的

这么一句话:“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你的恨恶

不实在,假装,作伪——你的同情于弱者、穷者,被压迫者,不快乐者。”【1】

他自己也说过:“我失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认为,“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2】。老舍在刻画人物时,幽默的笔端总

是流溢着极大的同情,无论是写其不幸,还是讽其弱点。

老舍同情百姓,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他还希望百姓能够觉醒,自己掌握幸

福,所以他的小说还有一部分是“改造国民性”的救治心态。他专注于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的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毒害和创伤,以此作为他描写人生和社会的主

要内容。老舍最关注的是名族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包括他的落后于新生。他曾说过

这样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需负起两个十字架,······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

积弊,与像大烟瘾那样有毒的文化,我们须预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同时,

因为创造新的社会与文化,我们也须准备牺牲,再负起一架十字架。”【2】

二、老舍作品中的平民形象

老舍的小说里所描写的大都是老北京城里的普通市民,人物语言,生活方式

也脱不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痕迹。老舍的文中,在新旧冲突中,老市民因为太落伍

而显得“可笑”,新市民因为乱学时髦也同样显得“可笑”。老舍用众多小说构筑

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在这其

中,体现老舍独特市民王国的形象,主要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城市贫民三大

系列,这些人或固执保守,或追求新潮,或恪守传统,他们大部分善良,驯服,中庸,他们没有多大的野心,只想保住自己,永永远远做个本分的小市民。

一、老派市民形象

这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国儿女”,他们虽是城里人,但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是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很“旧派”,很保守,老舍常常通过喜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如《离婚》中的张大哥,在现实生活中忙忙碌碌,对别人掏心掏肺,为他人调解争端,消解婚烟危机,他待人热情,处事周到,是个意义上的好心人,可是在另一方面,他撮合的对象,从不问他们的感情归属,不需要情投意合,张大哥认为只要年纪,长相,八字合适就可以过一辈子了,自由恋爱?那是绝对不行。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善良,正直却又愚昧,在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市民的“精髓”,即使国家有难,他关心的也只是自己的一家,“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自己的礼节!”都要当亡国奴了,还想着自己的生日,他处处讲究排场、体面,奉行“和气生财”的原则,善良到逆来顺受的地步,最后感叹“我白活了七十多年啊!”在这里,提出了摒弃文化劣质,自知,自新自强,实现民族的复兴。

二、新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这种人身上有传统的世俗习惯,也有很多西方的坏毛病,偏偏自己又自以为能干,把东西方的糟粕于一身,用浮光掠影的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行动举止却又丧失了老一辈的淳朴,,这种人一味追求“新”,一味追逐“洋气”的生活,最终丧失了人格。通过这种人物的描写,批判了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市井庸民的俗气。如《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服,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头照镜子,整天吃着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着运动衣睡觉,总之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但同时,老舍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是塑造,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人物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

三、城市贫民形象

城市个体贫民在老舍的作品中占了极大的重量,他们辛酸的生活十足反应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由乡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切痛苦和裂变,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