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构建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创造“和谐的学校德育环境”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德育环境,也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德育环境,它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和谐社会下的学校德育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和谐开放性。和谐社会本身倡导和谐下的开放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下的学校德育环境不论在对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渗透上,还是在发展的时空无限性上都要始终保持动态开放性。德育环境本身通过寓教于境的间接教育方式向德育对象开放,通过有形的、无形的综合教育,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内容,促进了德育教育向道德自觉的转化。
2、和谐规范性。“无规则何成方圆”、“有条”则“不紊”,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因此学校德育环境要具有一个规范的制度环境,以保证学校德育环境的自身和谐,实现和谐发展。它主要包括学校德育的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这种和谐规范性不仅保证了教师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内容的视角及学生道德品质知识的掌握,还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
3、和谐优化性。学校德育环境的和谐优化形式指德育环境系统能够在人工干预最小的情况下高效地分配资源,提高有效性,不断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及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和谐,以不断融入这个和谐社会。另外,学校德育环境是全球优化下多种思维高度激发的“发酵器”,大量的意见在其中碰撞、协同,学校德育环境只有发挥和谐优化性才可以通过自由化及人工结合逐步递归,为形成健康、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
4、生态和谐性。在和谐社会下,学校德育环境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巩固真正的和谐,学校德育环境从“生态德育”出发,在“生态平衡”氛围中达到了自然——学生——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讲,学校德育环境,在建设中突出自然环境的教育品位,将学生的活动与整个自然、社会生态平衡系统放在一起考虑,坚持以“绿色带人气”的德育环境理念,努力创建“和谐的绿色校园”?
二、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
1、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在于社会环境的动态、失范和价值观的现实多元性。而学校德育只有在同社会环境结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对德育对象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构建优化的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选择的出路,也是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表现之一。为了达成主动适应或超越的目标,学校德育的主体性还应延伸到学校德育之外,使学校德育不仅定位于校园之内,而且定位于社会环境之中,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作营造社会环境的主体力量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之。其一是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本身固然不是一般的社会机关,但学校本身可以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其影响于社会。学校德育活动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不流于形式也可以对社区乃至全社会进行正面的价值导向等。二是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向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的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
2、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政府是社会改造的组织主体也应是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的改造主体之一。对于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创造来说,政府首先可以在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起宏观调控作用,而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实际上是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选择,从而也是学校德育宏观社会环境方向和质量上的选择。在学校德育的大气候上自觉不自觉地有所作为,实质上它已经参与了学校德育。严格地说,在社会大众的德育自觉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大德育观的实现可以仰赖的最自觉的社会主体力量只能是政府行为。这不仅为学校德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而且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其次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子系统尤其是社区、家庭、传媒等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德育自觉,一方面取决于宏观上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对各子系统的直接领导。这表现在政府从舆论导向、立法及制度上对子系统在学校德育支持上的明确规范,以及对社区、家庭、传媒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品质的监控,也表现为一些看似联系不大但实质上亦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措施。这对学校德育内容起到了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
总之,把握当前社会和学校德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及要求,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教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