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心理学
家利兰(Leland )、科恩(Cone
)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
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阿瑟·S ·雷认为社会适应性(Social adaptiveness
)是:“对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 R )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2],并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
大学适应从本质上讲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范畴,大学生们除了完成一般青年人的社会化的任务外,还要完成一系列大学生这一特殊角色的社会化任
务,从而使大学生这一社会化过程具有其独特性。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而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Stewan ,Sokol &Healy 等,1986
)[3]。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4]。
因此,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以“大学”且含“适应”为关键词,以“CNKI 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截至2011年3月有关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期刊,总计有101篇。就目前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对大学适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和寻找未来发展方向,对大学适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2.1大学适应性的评量方法与内容构成
在针对大学适应的心理学研究中问卷研究占了很多,由此也发展出了一部分评量工具,用于
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高屹
摘要:对大学生适应的主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和分析,就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大
学适应的评量方法与构成、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特定人群的大学适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高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讲师,心理学硕士。
*基金项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10015043114。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0页
16
衡量和评价大学适应的状况。
通过对在大学适应研究中使用的评价量表和工具的分析研究,发现评量工具是多样的;并且,随着评量量表的不同,关于大学适应的评价内容也各有不同。这些评量工具及大学适应内容构成的研究为大学适应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下面对研究中比较常见的量表及其内容构成进行一些简单总结。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衡量指标来评价大学适应,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身心症状。由邓颖琦、顾海根修订,中国台湾学者赖玉芬编制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大学版”,包括集体适应、学业适应、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4个方面[5]。由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包含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7个维度[6]。王登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7]。卢谢锋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包括7个因子: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8]。傅茂笋等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的适应问题概括为六个因素,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9]。
其他一些自编量表,如王爱平等人在其研究中设计编制的学校行为适应量表包括:学校生活、语言交流、学习、专业和经济等学校行为适应5个维度[10]。曾晓强编制的大学学校适应问卷包含: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三个方面[11]。
2.2大学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在大学适应的研究领域里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那就是关于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关于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于人格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人格与大学适应有密切关系,并且起到中介作用。李彩娜等关于人格与大学生适应的研究发现:五因素人格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差异显著[12]。魏佳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活跃、低爽直、高坚韧和高随和的人格特质降低了心理应激对大一新生的适应影响。其结论是:大一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间起中介作用[13]。董增云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适应与人格之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14]。龙晓东等人研究认为:心理适应不良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15]。
关于社会支持与大学适应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起到促进大学适应水平的作用。董增云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16];董开莎研究认为: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就越好[17]。
关于自我调控、应对类型与大学适应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密切关系。李彩娜等人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分析发现,除投射调控外,自我调控各维度与社会适应间显着相关,说明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间关系密切。认同调控、整合调控与除满意度之外的社会适应的其他6个维度间相关最高,且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外部调控对社会适应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部调控的个体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外归因,因而是被动的[18]。房超等人的研究发现:4种应对类型的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在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心理症状6个方面的学校适应均好于其他3类应对者。高情绪中心应对者在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5个方面的学校适应最差[19]。王爱平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学校行为适应,消极应对和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而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源在心理健康状态和学校行为适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20]。
关于性别与大学适应的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有些研究显示男生的适应状况优于女生,有些显示女生的适应状况优于男生,有些则显示在适应的不同方面男女各占优势;关于年级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个体社会适应状况随年级升高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1页·理论研究·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