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言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也统称为适应行为。
关于社会适应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心理学
家利兰(Leland )、科恩(Cone
)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中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
应,即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
阿瑟·S ·雷认为社会适应性(Social adaptiveness
)是:“对促进和谐社会互动的无数技能的统称”[1]。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 R )对社会适应性的定义是:“个体达到人们期望与其年龄和所处文化团体相适应的个人独立和社会责任标准的有效性或程度”[2],并在2002年对适应行为做了进一步说明:“个体的适应行为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习得的社会和实践技能。
”
大学适应从本质上讲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范畴,大学生们除了完成一般青年人的社会化的任务外,还要完成一系列大学生这一特殊角色的社会化任
务,从而使大学生这一社会化过程具有其独特性。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期,因而它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Stewan ,Sokol &Healy 等,1986
)[3]。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自我同一性确立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4]。
因此,研究大学生学校适应性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
以“大学”且含“适应”为关键词,以“CNKI 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截至2011年3月有关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期刊,总计有101篇。
就目前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对大学适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和寻找未来发展方向,对大学适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2.1大学适应性的评量方法与内容构成
在针对大学适应的心理学研究中问卷研究占了很多,由此也发展出了一部分评量工具,用于
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高屹
摘要:对大学生适应的主要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和分析,就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大
学适应的评量方法与构成、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特定人群的大学适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并指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适应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高屹,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讲师,心理学硕士。
*基金项目: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10015043114。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0页
16
衡量和评价大学适应的状况。
通过对在大学适应研究中使用的评价量表和工具的分析研究,发现评量工具是多样的;并且,随着评量量表的不同,关于大学适应的评价内容也各有不同。
这些评量工具及大学适应内容构成的研究为大学适应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下面对研究中比较常见的量表及其内容构成进行一些简单总结。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衡量指标来评价大学适应,主要评价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身心症状。
由邓颖琦、顾海根修订,中国台湾学者赖玉芬编制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大学版”,包括集体适应、学业适应、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4个方面[5]。
由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包含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7个维度[6]。
王登峰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7]。
卢谢锋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包括7个因子: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8]。
傅茂笋等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的适应问题概括为六个因素,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9]。
其他一些自编量表,如王爱平等人在其研究中设计编制的学校行为适应量表包括:学校生活、语言交流、学习、专业和经济等学校行为适应5个维度[10]。
曾晓强编制的大学学校适应问卷包含: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三个方面[11]。
2.2大学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在大学适应的研究领域里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那就是关于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于人格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人格与大学适应有密切关系,并且起到中介作用。
李彩娜等关于人格与大学生适应的研究发现:五因素人格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差异显著[12]。
魏佳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活跃、低爽直、高坚韧和高随和的人格特质降低了心理应激对大一新生的适应影响。
其结论是:大一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间起中介作用[13]。
董增云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学校适应与人格之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等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14]。
龙晓东等人研究认为:心理适应不良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15]。
关于社会支持与大学适应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起到促进大学适应水平的作用。
董增云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16];董开莎研究认为:大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就越好[17]。
关于自我调控、应对类型与大学适应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密切关系。
李彩娜等人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分析发现,除投射调控外,自我调控各维度与社会适应间显着相关,说明自我调控与社会适应间关系密切。
认同调控、整合调控与除满意度之外的社会适应的其他6个维度间相关最高,且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外部调控对社会适应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部调控的个体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外归因,因而是被动的[18]。
房超等人的研究发现:4种应对类型的大学生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在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心理症状6个方面的学校适应均好于其他3类应对者。
高情绪中心应对者在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5个方面的学校适应最差[19]。
王爱平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学校行为适应,消极应对和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而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源在心理健康状态和学校行为适应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20]。
关于性别与大学适应的研究结果存在矛盾,有些研究显示男生的适应状况优于女生,有些显示女生的适应状况优于男生,有些则显示在适应的不同方面男女各占优势;关于年级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个体社会适应状况随年级升高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1页·理论研究·
17
逐渐降低;一些研究显示来源、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专业等因素也对大学适应构成不同影响[21-24]。
关于复原力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适应与复原力及其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复原力与适应状况有密切关系[25]。
关于合作竞争倾向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除了职业选择适应性和生活自理适应性之外,高竞争者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高合作者,而高合作者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高竟争者[26]。
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时间管理倾向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时间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好的预见性[27]。
关于一般学业情绪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大学生适应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正性学业情绪著正相关,与负性学业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与大学适应之间相互影响[28]。
关于父母依恋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父母依恋通过自尊、自主性、信任他人的途径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有显著影响[29-30]。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上。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除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外的所有教养行为都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显著相关;另一方面,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显著相关,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与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显著相关[31]。
关于家庭动力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即使已经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源家庭动力仍然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32]。
关于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的研究显示:两者有一定关系,双性化女大学生适应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女大学生[33-34]。
2.3关于特定人群大学适应性的研究
在大学适应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是针对特定的大学生人群进行的,其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大学新生”。
学者们对新生适应的表现、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存在于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兴趣、不适应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缺乏生活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困难等方面,其中人际关系适应问题最多[35]。
某些研究认为大学新生不适应状况较为严重[36],而另一些关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研究发现: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总分显著高于常模水平,说明新生的适应情况良好,学习存在明显的适应不良[37]。
针对特定的大学生人群的研究还有:对师范大学生、医学院校新生等的研究,分别揭示了其特点[38-39]。
3.主要问题分析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3.1大学适应的界定不统一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的概念,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对学校适应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学者们多是从各自的兴趣和对其不同的理解来加以研究的。
有学者将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
有学者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
很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学校适应既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又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在学校适应的界定中存在对适应概念认识的不统一性,大学适应是能力还是行为?是过程还是结果?关于学校适应的界定问题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如果没有统一的概念,必将带来以后研究的中的种种混乱。
3.2评价工具和内容杂乱
迄今为止,心理学界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构体系,研究者多从各自的兴趣出发,从各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工具也各异,所涉及到的学校适应性的内容差距很大,各自的理论基础和操作定义都不相同。
总体来看,大学适应研究中的评价工具和量表众多,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测查的大学生适应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形成通用的评价工具,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理论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2页18
3.3研究方法的局限
一般来说适应的研究方法有三种: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目前关于大学适应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心理测验法。
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很少用到,总体来看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国内已经发展出了一些心理测验量表,对大学适应的研究与评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取样规模和版权的限制,使推广使用受到影响。
在对于大学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过多地采用相关分析和调查研究,忽视了个体社会适应的动态研究,同时缺乏对适应的理论模型的研究。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对大学适应的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今后需要在研究方法方面有所突破。
3.4研究对象的偏颇
目前关于大学适应研究更关注大学新生适应,而大学适应应该是大学整个阶段的问题,并非只在大学第一年才会出现。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一些研究显示,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优于其他年级。
这一结果说明以往人们对大学新生的过度关心并不合适,应该把一些研究关注转移到其他年级中去。
在大学适应的研究中,还应关注大学生中一些特定群体的研究,如:贫困生、毕业生、高职生等人群。
3.5大学适应特定内容的深入研究单一
目前关于大学适应研究更多从整体研究适应状况,关于大学适应的特定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适应方面。
关于学习适应性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研究、总体适应状况与影响因素、各类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比较。
除了学习之外,大学生活有着丰富的内容,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适应要求,所以具体研究大学适应的特定内容非常必要。
关于大学适应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3.6如何促进大学生适应的实证研究缺乏
如何积极促进大学生适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关于大学适应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大学学生的适应状况。
目前关于积极促进大学生适应的手段、方法的研究停留于理论思辨阶段,实验实证性的研究很少。
相关文献中仅有三篇关于心理辅导、团体心理疗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对大学适应促进作用的研究。
在大学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寻找促进和提高大学适应的切入点,加强对如何积极促进大学生适应的方法、手段的研究应该是未来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799页
[2]Grossman,H.J.(Ed.).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M].Was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 etardation.1983:1
[3]Dahmus,Sue;Bernardin,H.John(1992).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J]. Measurement&Evaluation in Counseling&Devel-opment,Oct;Vol25(3)139-143
[4]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81-87
[5]邓颖琦,顾海根.学校生活适应量表(LASS)大学版修订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3):250-252
[6]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 95-101
[7]王登峰.《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88-94
[8]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
[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傅茂笋,寇增强.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35-637
[10]王爱平,许燕,陈浪,赵博.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385-388
[11]曾晓强,张大均.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J].心理学探新,2010,30(4):76-80
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2期2011年第4期总第403页·理论研究·
19
[12]李彩娜,周伟.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1):78-80
[13]魏佳,大学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和适应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9,17(7): 855-857
[14]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 642-644
[15]龙晓东,廖湘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 510-512
[16]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 642-644
[17]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10):1248-1250
[18]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8(4):478-480
[19]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3):204-208
[20]王爱平,许燕,陈浪,赵博.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385-388
[21]李晓,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 1354-1356
[22]李彩娜,周伟.适应与五因素人格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78-80
[23]李彩娜,王文霞,邱莎莎.大学生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8(4):478-480
[24]赵燕鹰,张东生,白波.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2):147-1481
[25]但俊辰.大学生复原力与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7):869-872
[26]岑延远,聂衍刚.大学生合作竞争倾向与社会适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J].心理研究, 2009,2(5):70-74
[27]刘建平,熊月娥.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29(3): 69-73
[28]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193
[29]曾晓强,张大均.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J].心理学探新,2010,30(4):76-80
[30]曾晓强,张大均.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29(1):78-81
[31]曾荣,王洁,朱晓峰.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10):1114-1117
[32]李惠,赵旭东,陈增堂.家庭动力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2): 133-137
[33]王中会,王晶.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1):811-815
[34]徐浩岚,杨桂英.医学院校新生双性化人格与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8):964-966)
[35]赵富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4):397-399
[36]韩启放.大学新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健康心理学杂志[J],1994,2(4):199-204
[37]李晓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 (11):1354-1356
[38]张译允.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6):709-712
[39]徐浩岚,杨桂英.医学院校新生双性化人格与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8):964-966
(下转第102页)
20
(上接第20页)
A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daptation to College Life
Gao Yi
Abstract:This is a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daptation to college life in recent years, which covers three aspects,that is,its adjustment scale,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adaptation of some group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Key words:collegestudent;adaptation to college life; research summary
应模式,克服紧张、抑郁情绪。
3.心理测验。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测验法
过程:
(1)接受求助者上次咨询后家庭作业的信息反馈。
(2)引导求助者谈论现在对于学习的认识,增强他的自信心。
探讨继续努力的方向。
(3)心理测验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3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分。
9.咨询效果评估
9.1求助者自我评价
心态比以前平和了,情绪好转,不再过分地紧张和压抑自己,更能接受现在的生活。
对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再有过分自责情绪。
感觉比以前轻松了很多,不再背负过重的压力。
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能认真听讲,找回了对学习的兴趣。
睡眠状况好转。
学习更轻松,学习效率也变得高了。
9.2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得到了改变,能认真听讲了,注意力集中了,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了。
9.3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定
据求助者的老师和同学反应,求助者情绪变得稳定了,脸上也有了笑容,能主动与同学老师打交道,与其他人的沟通得到了改善。
9.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3分,接近正常范围。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0分,在正常范围。
9.5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咨询期间的观察,和回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求助者不合理认知得到改善,自我概念趋于合理,自我情绪能很好地调控,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睡眠情况变得正常。
效果评估:完成咨询任务,达到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
[4]葛道.自我心理平衡术.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1
[5](美)戴维斯,埃舍尔曼著;张静,鄂丽艳译.如何放松自己:实用心理减压自助手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8
[6]张日.咨询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