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

——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李周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聚在一块儿交流。刚才红宇跟铁军都已经讲了,有一些也是很纠结,比如日韩台的问题,可能农民生活的不错,但是农民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要靠非常大的保护。现在像中国这么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做这个事能否找到更好的办法,可能还是需要我们去做一些思考。

这些问题,我想就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问题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主要讲五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第二个是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的变化;第三个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第四个是中国农业科技投资收益的变化;第五个是农业科技跟农民对科技的诉求是什么。大概从这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虽然技术进步的速度有趋缓的迹象,但是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是逐步提高的,目前已经超过了50%。也就是说在30多年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是大量地减少,特别是中青年减少的比例更大。第二个,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转成非农用地的耕地数量也是非常多的,这一过程中大量的水资源的利用转向非农也是一个形势。所以说,从水土资源和劳力资源都有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农业能够保持一个持续的增长,特别是最近八年是连续递增,一定有它的动力所在。

你要去观察中国的变化,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隐蔽性失业基本消失了。几千年来很多农民可能是头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在做,并非他们的劳动都是有效劳动,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和他们投入的劳动力其实是有差异的,几千年的这种现象在现代是基本消失,这是中国农业生产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和水土资源的使用成本都在不断提高。比如2004年,水稻、小麦、玉米的亩产用工分别是11.85个工日、8.1个工日和9.97个工日,到2011年,已经降到了7.82、5.64和7.33个工日。同时,亩均的劳动用工成本分别从171.44元、111.84元和140.49元上升到266.58元、178.83元和235.1元,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就是机械和化学与替代劳动和水土资源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这是从物价部门所出的用工量和用工成本来看,非常显著。从水稻、玉米跟小麦这三种用工量,2010年跟04年比,是下降了30.5%,而用工成本是增长了60.6%,这就是比较显著的变化。(它)带来的中国机械化率的逐步提高,从1978年到2011年期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从不足20%增加到50%多,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增加了1.5倍。其实在78年时候的20%,当时的很多农业机械,比如拖拉机是以跑运输为主,现在可能更多的农业机械在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由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使用,带来整个的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比如2012年,1万多个农机作业队、150多万的农机手21天就完成了全国的小麦收割,为农民节省了126.9亿元,同时减少了遗撒损失约3%,机手获得了28.8亿元的收入。我们与农民讨论,机收跟人头差多少?初一想觉得差不多,就是能省点力。比如,收购1亩小麦是80块钱,我一天也能割1亩小麦,后来再想想,一天能够把小麦能割倒,但是机收是把小麦装到麻袋里去,那没有两三个工是做不下来的,显著的机械跟人工相比相差非常大,这是机械替代劳动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大量的机械替代劳工我们才能看到,也经常在讲三八、六一九部队,其实真正的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是真正的职业化农民做的,是他们完成的机耕、机播、机收等等工作,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更多的是扮演地主人的角色,他们在管理着他们的那块地,但真正的很大的主要劳动是外请的职业农民做的,这是中国之所以能够产生“八连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整个机械化的推进,就业方式也变多了。比如现在很多东北地区很推崇深松,通过深松小麦可以少浇一遍水,这个可以增产100斤,深松的成本正好跟少浇一遍水的成本是等价的。

这次我根据有关资料做了一个全国农业机械化率的变化图,非常显著。这是中国农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个变化之一,我把它列在这个地方(图)。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是在逐步的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有快速上升的特征。

第二个就是测土配方施肥得到了普遍采用。中国于2005年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7亿元,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农业县。2011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已经达到了12亿亩,惠及了全国2/3的农户。因为化肥使用和水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在很多山地、旱地的话,它是由于缺乏水资源的话,也很难用化肥,这可能是少部分的土地没有进入测土配方施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农户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情况,小麦、水稻、玉米的亩产平均增产3%-6%,增收30元以上,蔬菜、果树等作物要增收100元以上。截止到2011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全国累计减少了不合理的施肥700多万吨,相当于节约燃煤18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的减排4700多万吨。我把有关的农业部材料做了梳理,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图)。由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进,就可以看到过去的化肥投入是以袋为主,现在可以看到,在2005年-2011年,氮肥的增长

是5.6%,显著低于化肥的投入增长,也低于钾肥、磷肥的增长,更低于复合肥的增长速度。你到农村可以看到,由于现在搞了测土配方施肥之后,在专门的化肥厂生产的肥料,如果不能满足一个地块需要,现在又出现一个再把厂家生产的肥料按照比例重新调整成适合农户生产的肥料,所以又有一个把肥料进行再包装过程的,就是再混合再包装的过程。证明从整个化肥再组装的产业的产生,可以看到测土配方施肥是真正发生的事情。从构成上来讲,氮肥占化肥的比例从46.8%降到了42.5%,复合肥的比例由27.3%上升到了32.4%。

第三个是灌溉面积的持续上升。中国的水利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个的灌溉面积是在上升的,尽管有波动。那么现在农业的水利灌溉问题,根据我的分析,主要的问题是在于用地下水替代地表水,就是整个地表水的灌溉体系由于人民公社之后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农户采用打井的方式利用地表水,这可能是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或者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会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怎么通过地表水的水利设施灌溉体系的建设,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是地膜覆盖面积,也是非常显著的上升。(图)从表上可以看到,地膜的覆盖面积从93年的不足600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600多万公顷,翻了一番多。因为在西北缺水的地区,通过地膜的覆盖来增加,保持产量的稳定,这可能也是整个西北地区粮食增产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它调整减少了地面蒸腾,既保持了稳定,也减少了蒸腾量。

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比如说工厂化的育苗,特别是在东北地区,通过工厂育苗来替代田间育苗,可以为大田节省两个星期,使整个大田的生产周期延长两周,再通过机械化插秧等等手段,可以把东北地区相对比较冷的地区生产的季温有效的增加,这也是东北地区产生大量水稻生产的一个原因。当然,对于东北的水稻生产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对水资源的消耗,东北的水资源能否支撑水稻的快速增长,可能是需要做讨论的。

但总的来说,整个的农业技术进步包括机械替代劳工、土质结构改善等等,这可能使中国农业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化。虽然中国现在还是小农经济,但是现在的小农经济跟历史上的小农经济有本质性的不同。一个是大量的职业农民全面地进入到小农经济里面去了,再一个是没有阻挡技术进步,小农经济没有成为阻挡技术进步的约束。也就是整个机械化的使用,比如蔬菜大棚的建设,农民会通过土地的项目调整来达到蔬菜大棚的整齐归一。因为蔬菜大棚要通风等等,必须方向同一的,农民的承包地并非是这么规整的,农民会通过他们方式来解决生产当中面临的问题。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二、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的变化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这儿主要讲一个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因为农业的产品太多、太复杂,相对来说粮食这块是一个同质性会更强。从这里可以看到,2001年到2011年,全国31个省份的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平均为0.864,纯技术效率是0.917,规模效率为0.946。按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看,有13个省在前沿面上,证明中国的农业技术效率就很强的差距,综合性的效率大于1大于0.8的有10个,在0.6到0.8之间的有7个,真正低于0.6的就只有1个。这是从技术效率来讲,基本上还是相对比较好。因为任何情况下,总会有好中坏之比,要消灭差异,可能既伟大也很庸俗,这个差异是很难消除,一定会有差别的,不可能都达到一个理想状态。从规模报酬来看,整个规模报酬不变,递增的是比较多的,整个规模报酬在递减的只有在浙江、山东和河南,这可能也是我要报告的一个方面。

我们使用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来利用非参数的方法,测算了中国分省和分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它的持续增长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结论是1978到2007年之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是0.7%,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如果要再具体细分的话,那就是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持续上升的,但农村技术效率的变化是下降的。就是在同样的技术使用当中,还有一定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就会产生技术进步的持续向上的趋势(图),而其它几个是有波动的。证明我们在技术进步的推广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果把整个研究分成四个时期的话,大家可以看到,农业技术变化指数在每一个子时期均大于1,即农业技术是有进步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在每个子时期都小于1,就证明效率在下降,这可能跟整个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说我们现在已经把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当中存在的问题都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如果得到实质性解决,那么技术效率下降的趋势就会得到扭转。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按照高低来分的话,前十位的东部占了8个,中部占了1个,西部占了1个,整体看来,技术进步快,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快的是在东部,主要是山东、海南、辽宁、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北京等等。后十位的东部没有,中部有2个,湖南、安徽,主要在西部。这就非常明显,在技术进步方面,东部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而中部又强于西部。这可能在整个农业技术进步、科技进步的一个简略概括。

整个全要素生产率在上升。技术进步最终还是很显著的,但是由于整个推广可能存在问题,效率并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再一个,就是东中西部来讲,东部情况要比中西部好,中部要比西部好,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一个气象的产量,就是气候绝对产量,就是粮食的实际产量减去粮食的趋势产量,粮食的趋势产量可以通过回归的方式做出来,做出来之后,气候产量就等于它们两个之差。这可以看来气候产量对中国的农业影响大部分都是负的,为什么会产生“八连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