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元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元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借助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元认知概念的界定揭示了元认知的内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同时借鉴元认知相关理论,阐述了元认知理论在思维领域和非智力领域的应用。进而分析了元认知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讨论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元认知理论的能力。
关键词:元认知;教育教学;运用
一、元认知的基本理论
(一)元认知的概念界定
“元认知”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弗莱维尔(John Flavell)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其核心意义是“关于认知的认知”。
从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以来,元认知研究就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里成了一个热门课题。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Kluwe,1982)元认知是“明确的专门指向个人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积极的反省的认知加工过程”;(Brown,1984)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Sternberg,1994 )认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
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监测、控制和理解”。
国内较有影响的观点为:朱智贤教授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是思维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结构;董奇教授认为,元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
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总之,中外学者对元认知概念阐释的理论视角各有异同,至今尚无统一公认的元认知定义。但一般认为:所谓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
认知监控(或元认知调节)3个基本成分。
(二)元认知的基本结构
具体而言,元认知活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知识,比如关于记忆规律、思维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它包括有关认识主体的知识、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和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有关认识主体的知识,是指个体自我认知的能力以及对个人与他人认知特点的认识。有关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要求和任务的认识。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是指认知主体在完成认知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时,对用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去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三是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目标
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监控与相应调节,它是元认知的核心。
总之,元认知是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而不是“认知”本身,它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主要涉及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制约着人的认知活动。其中,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活动的基础,元认知体验是元认知活动顺利进行的中介和桥梁,而元认知监控则对元认知活动起监控和调节作用。此外,还有学者探讨把其他一些新元素
纳入元认知的基本组成中,如动机和自我效能等。
(三)元认知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元认知能促进智力发展
个体的元认知水平会影响其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
的发展,而这些能力正是个体智力水平高低的体现。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从功能角度分析,认为智力成分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元成分,元成分是用来执行计划、做出决策和实行监控的最高水平的控制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成分。从各成分的关系来说,元成分能够激活知识获得成分和操作成分,而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则通过元成分的中介活动间接地相互激活信息传递过程。这些元成分在功能上与元认知完全相同。可见,元成分(元认知)在智力发展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元认知对学习过程进行自觉地监控和调节。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力
的发展。
2.元认知能提高认知效率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元认知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能力能够弥补一般认知能力的不足,高元认知能力者解决问题的表现比低元认知能力者要好。因此,教学中根据元认知理论,对学生进行认
知策略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认知效率的提高。
此外,元认知能力具有可迁移性,即学生在一种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元认知能力能迁移到其他学习活动去。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进对学生元认知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相应的,由于学生元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对他们从事写作、计算和其他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
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认知效率。
3.元认知能增强学习能力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依靠思维的参与,而元认知又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由此推之,元认知对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意义重大。
二、元认知理论的应用领域
(一)思维领域
Berardi-coletta等人用传统的河内塔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维结构包括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监控系统和产品系统等五大成分。在这些成分中监控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各方面的信息,都需要由监控系统进行整体的分析、判断,而后作出决策、发出协调与行动指令。监控系统在思维结构各要素中起着整体控制、协调的重要作用。而元认知实质上表现为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一种监控状态。所以,元认知作为一种监控系统成分对思
维结构中其他成分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的。
(二)非智力领域
1.元认知与动机
非智力因素对元认知水平的影响有的是直接发生的,有的是间接的。我们以动机对元认知水平的影响为例来简要说明一下元认知在非智力领域的应用。如考试焦虑,动机强度高者经过训练倾向于进行内部归因,内部归因又有利于元认知活动的进行,从而元认知水平会有显著提高;而动机强度弱者在经过同样的训练后,不善于进行内部归因,因而对于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没有明显变化。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动机变量对元认知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动机水平者经训练元认知水
平有显著提高,低动机水平者没有明显变化。
2.元认知与人格
元认知和人格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间接关系。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各异,但总的说来,基本认可的观点是:良好的人格特征为元认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内部动力;而元认知水平
的提高更易于良好人格特征的养成。
三、教育教学中元认知理论的运用
(一)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确定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简要地说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和操作方式。学习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水平提高的快慢,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纯知识的讲授外,理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策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不同元认知水平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不可能一样。同一种学习策略被不同程度元认知水平的学生所运用,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确定不同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教会他们恰当地选用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策略,并根据自身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会不
断改善已掌握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