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2011091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 经CYP2D6酶代谢,能影响那些代谢途径狭窄的只 依靠CYP2D6酶代谢的药物,如一些三环类抗抑郁 药,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和精神分裂症药 以及镇痛药的体内代谢。 阿司咪唑、氮卓斯汀、酮替芬可刺激食欲引致体重 增加。其机制可能为这些药物抑制幽门H1受体,使 胃排空时间缩短,食量增加。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乙醇胺类:
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毒蕈碱作用;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代表药物:氯马斯汀、苯海拉明。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乙二胺类:
选择性的H1 受体拮抗剂; 可引起中度镇静作用、胃部不适以及皮肤致 敏; 代表药物:安他唑啉、美吡拉敏

百度文库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吩噻嗪类
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明显的止吐和抗毒蕈 碱作用; 会有光敏反应; 代表药物:异丙嗪。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 进展及合理应用
曹伟灵
内 容
抗组胺药物研究进展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的研发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组胺( histamine) ----又名组织胺,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胃 黏膜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等细胞 的组氨酸脱羧酶从L2组氨酸合成而来,通过其 4 种组胺受体( H1 、H2 、H3 和H4 ) 产生效 应,在人体健康(如免疫调节、过敏性反应、炎 症等)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 少数受试者出现口干、鼻干、腹部不适等不 良反应, 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与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相似,其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有效,在美国是飞行员推荐使用的药物。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抗胆碱作用; 心脏毒性; 体重增加。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 被称为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分子量大,脂溶性较低,故对血脑屏障穿透 性低,一般无中枢镇静作用,无抗胆碱作用 等优点。 起效快,半衰期长,减少了服药次数,提高 了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 由CYP3D4酶代谢,作用于不同的代谢酶, 出现不同的药物相互作用; 如:阿司咪唑与有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物存 在相互作用,肝功能损害和心脏QT间期延长 综合征的患者以及与由相同代谢酶代谢的药 物、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协同作用的患者应禁 用。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 最为严重的却是心脏毒性,普遍存在诱发心脏 疾患的潜在风险; 以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诱发的心脏毒性相对 较多,其次是氯雷他定、酮替酚和西替利嗪等, 在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中又以心率失常最多、 最常见。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毒性: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非索那定等均能延长 QTc间期及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氯雷他定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骤停; 西替利嗪、非索那定在治疗浓度下不易引起 QTc间期延长及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 速;
抗组胺药物的研发

新上市的抗组胺药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 数,减少剂量或局部应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开 发复方制剂使药物能产生协同作用或互补效 应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的Bilastine ,每 日只需口服一次,疗效与地氯雷他定相当,且仅 极少数病人出现头痛、疲乏、不适及镇静等 副作用,与安慰剂组结果相似,且副作用轻微、 短暂。 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盐酸氮斯汀与 丙酸氟替卡松的复方药物MP229202 ,疗效好 于复方中的任一单品,且副作用少、轻微。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新型第二代抗组胺药: 包括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 定和乙氟利嗪等,多不是CYP450的底物, 所以它们的安全范围宽,与CYP3A4和 CYP2D6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不会导致严重的 不良反应,它是更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镇静作用; 比氯雷他定的作用强15 倍左右,比特非那定强10~ 20 倍; 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雷他定,具有良好的抗组胺 和抗过敏作用,能有效缓解荨麻疹症状和过敏性鼻 炎患者包括鼻塞在内的鼻部和非鼻部症状,安全有 效。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 伴有长链,脂溶性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 H1 受体选择性高,一般不产生中枢神经抑制 作用,故镇静、困倦和口干等副作用较少。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 酮替芬( Ketotifen ) 、西替利嗪、氮斯汀 (Azelastine) 、阿伐斯汀(Acrivastine) 等仍具 有较轻的中枢镇静作用; 阿司咪唑、氮斯汀、酮替芬则可刺激食欲增 加而导致体质量增加,其中以阿司咪唑最为严 重;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组胺药 抑制组胺H1 受体,减轻过敏反应; 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 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 必须多次给药,用药剂量较大;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组胺药: 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口干、心动过速、胃肠道障碍等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一代抗组胺药: 乙胺基母核+中枢神经的H1 受体 产生抑制 和激动作用;表现为幻觉、嗜睡、警觉性下 降或者烦躁不安、紧张、失眠等。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一代抗组胺药: 阻断胆碱能受体和52羟色胺活性,如与胆碱能 受体结合导致口干、心动过速、胃肠道障碍 等。 较易于透过胎盘屏障,具有潜在的致畸胎作用。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咪唑斯汀: 不仅有抗组胺H1受体的作用,而且有抗其它 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量下,无抗胆碱作用和镇静作用; 起效快,半衰期长为13h。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依巴斯汀: 选择性地阻断组胺H1 受体; 口服给药后,快速吸收,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 均不能穿过血脑屏障,代谢产物具有更强的抗组胺 作用,对中枢几乎无镇静作用; 适用于伴有或不伴有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性鼻炎,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对症治疗。
第二代抗组胺药: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包括:阿司咪唑(Astemizole) 、氯雷他定 (Loratadine) 、西替利嗪(Citirizine) 、特非那 定( Terfenadine) 、依巴斯汀( Ebastine)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代抗组胺药: 除了组胺H1受体选择性高外,还具有其他的抗 过敏作用; 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或预防; 具有镇静作用小,几无抗胆碱作用的优点;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非索非那定( Fexofenadine): 是特非那定在肝脏的活性代谢物; 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长; 可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适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 对心脏K+ 通道无抑制作用,不会引起Q T 间期延长; 引起严重嗜睡者罕见,少数受试者出现困倦、头痛 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 , ----主要是指组胺H1受体拮抗剂,被广泛用于 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性疾病。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组胺药: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包括:氯苯那敏( Chlorp henamine)、 苯海 拉明(Dip henhydramine)、 异丙嗪( Promet hazine) 、曲吡那敏( Tripelennamine)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氯雷他定: 长效、无镇静作用、无抗胆碱作用的新型抗 组胺药, 对止痒作用较强,故对荨麻疹及异位性皮炎 的效果较好,对控制变态反应的后期炎症反 应变有效, 也用于各种过敏性鼻炎。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西替利嗪: 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在皮肤中的血药浓度较高, 起效快,吸收迅速,在服药后1h达血浆峰值,半衰 期为10h,皮肤效应持久。 无镇静作用,对过敏反应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有较 强的抑制趋化及活化作用。 对于支气管哮喘亦有一定疗效,此药适合对其他抗 组胺药无效的病人和症状最严重的病人。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对H1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在低浓度时能竞争 性阻断与H1受体的结合及其活性,产生抗组 胺作用。 作用时间为3~6h,半衰期短,需每天多次服 用。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脂溶性大,分子量小,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产生幻觉、嗜睡、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 其抗胆碱作用可能导致粘膜干燥,瞳孔散大;驾驶 员、高空作业者、机械操作者等应慎用和禁用,赛 庚定则青光眼患者禁用; 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布地奈德与氮斯汀的复方药物CDX2313 ,能 缓解鼻部瘙痒和喷嚏等症状,而起效时间约为 10 min ,并能使红眼或眼部灼热和瘙痒得到更 持久的缓解,可被良好耐受,无显著不良事件。 用于治疗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NCX21510 ,是 一种鼻腔喷雾剂,能显著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 起效更为迅速,仅5~10 min。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二代抗组胺药: 作用时间长, 用药剂量相对要少; 心脏毒性。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第二代抗组胺药: 来自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活性代谢物或光学异 构体,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包括: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左旋西 替利嗪(Levocetirizine)、非索非那定 ( Fexofenadine)、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是西替利嗪的光学异构体之一; 对H1 受体的亲和力是西替利嗪的2 倍,吸收更为迅 速,每日剂量仅为西替利嗪的一半,疗效却相当, 能够有效地治疗荨麻疹,改善常年性与季节性过敏 性鼻炎的症状,对鼻塞亦有缓解作用; 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小。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毒性 阿司咪唑心脏毒性发生率最高,特非那定其 次;老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危险相对高; 高剂量特非那定和P450抑制剂同用时,心脏 毒性发生率为2.7%和3.4%。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美国FDA 于1992 年通知各生产厂家,在特非 那丁等药物的说明书中必须注明心血管方面 的不良反应。目前特非那丁已在许多国家停 止使用和生产,或将其由非处方药重新改为处 方药,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方可使用;阿司咪唑 也已禁止在美国市场上使用。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哌嗪类
具有中度镇静和显著止吐作用; 代表药物:西替利嗪、赛克利嗪、羟嗪。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哌啶类
对H1 受体拮抗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可引起中度或轻度的镇静作用; 代表药物:阿扎他定、赛庚啶; 非镇静类—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特非那定。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受体分布: 组胺H1 受体----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的血管内皮 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元及免疫细胞表面,参与调 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睡眠、记忆、血压、头 痛、心动过速等。 组胺H2 受体----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表面,参与调节 胃酸分泌,还参与血管通透性、血压、心动过速、支 气管扩张、气道黏液分泌等反应。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第二代抗组胺药: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几无中枢镇静作用; 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小 心脏毒性轻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烷基胺类 乙醇胺类 乙二胺类 吩噻嗪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烷基胺类:
具有显著镇静作用; 强效的H1 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溴苯那敏、氯苯那敏、 非镇静的烷基按类--阿伐斯汀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受体分布: 组胺H3受体----主要分布于组胺能神经元表面, 参与调节组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释放, 以及减轻皮肤瘙痒,防止气道过度收缩等。 组胺H4 受体----是新发现的组胺受体,主要是 参与粒细胞的分化,可能介导肥大细胞和嗜酸 性粒细胞的趋化。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