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院研究课题《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秋艳(1955-),女,河北河间人,副教授,从事政治思想教育。

收稿日期

2007!05!10

1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1.1

关系到内需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的开拓

中国有13亿

人口,70%在农村,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农民收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场的供需和繁荣。为此,中央做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案。刺激9亿农民的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农民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必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农民增收缓慢,消费模式仍然以生存性消费为主,这就不利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1.2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能

否实行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是否实现全面小康。如果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则不符合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增收有了积累,就可以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具备良性竞争优势,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

1.3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收入上不

去,不利于消除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

2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2.1

小农户经营规模影响农民增收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

以粗放型经济为主,小农户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农民提供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没有竞争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很难靠扩大总量来增加收入。农户饲养业商品率虽高,但户均生产量和出售量规模很小。小农户经营最大的弱点是劳动生产力低,积累率低。农民作为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弱势群体,交往能力较差,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

2.2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影响农民增收

(1)农产品加工发展缺乏稳定的专业优质原料,严重制

约了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如糖料中的含糖量,油料中的含油量,小麦中的面筋含量,直接关系到糖、油、面粉及其制品的品质特征。

(2)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整体上缺乏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至少要落后15 ̄20年,乡镇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

业的差距就更大。

(3)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思想落后,多数依靠传统的家族经营方式管理企业。生产集中程度和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这种以农产品为加工业的落后状况,势必造成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吸纳就业能力的不足,农民从乡镇企业中得到的收入就少。

2.3农民负担重影响农民增收国家对“三农”

问题的重视和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依然存在。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目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较乱,主要问题是“一贵二假”。2006年上半年种子价格比2005年翻了两番,化肥、

农药、农膜等也呈现20% ̄50%的涨幅,大大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侵蚀了农民收益。二是地方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负担较重。加上个别乡镇为了弥补日常开支的缺口,以各种名义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民家庭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有“看病上学返贫”的现象。四是农村不良习俗比较普遍,修屋建房、婚丧嫁娶相互攀比之风盛行,人为地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农民增收目前农民整

体科学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科技、

新技术的意识不强,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农业生产对天时地利依赖性强,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十分薄弱。

2.5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民增收由于财政

对农业的投资长期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较差。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3.1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3.1.1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产品的使用方向进

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实行合理的等级、季节、地区差价。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

3.1.2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加强优质农作物、畜禽

及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一批种养业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一批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产品档次。加强农业的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和使用外国先进技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中要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任秋艳,赵燕,邵青艳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从分析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入手,揭示了农民增收缓慢的根源,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增收;小康社会;新农村;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7)26-08414-02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26):8414-8415责任编辑张杨林责任校对王淼

(上接第8406页)

的自闭性,就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依靠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成果与农业科研单位分享,以产促研,以研助产,互为协调,进而理顺农业科技成果

“研究—推广—应用生产”

的互动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对农业科技成果“产、教、研”的作用,是顺利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2.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止损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止损机制”,一方面能够使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导向与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成果品种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农业科技成果不利转化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政府应对因农业科技成果不利转化带来损失的农户给予财政性的补贴,真正实现“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总方针。

2.3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当前,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

革不完善制约着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采用。我国农村农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诸如普遍采用的土地承包分散经营的方式,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生产单位,其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大部分农民不具备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驱动力;并且因为土地规模较小,小块土地的零散耕种,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大面积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土地承包规模化发展,并优化农地资源的配置结构。合理配置农地资源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必经之路。

2.4提高乡镇领导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的服务意识

新农村建设时期,在铺筑农业科技成果高效、

优质转化的道路上,乡镇领导要做到“四群”、“三事”,“四

群”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三事”即“为群众诚心诚意办成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秉着“四群”、“三事”的理念,乡镇领导及公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服务意识。

2.5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文

化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农村社区建设图书室、阅览室,以科普、法制、经济和人文类图书为主,以此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帮助农民转变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性的认识,顺利实现群众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观念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逼着干”到“争着干”的重要转变。这是关乎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实质性“转化”的主体性因素,只有农民群众愿意做、希望做,农业科技成果才会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研究成果”转化成“农业成果”。另外提高农民自身科学人文素质也是实现从“人口大村”到“人力资源大村”转变的重要途径。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会促使农民思考正确性出路问题,会使一部分青壮年劳力留在农村,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搞好小康农村建设,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等.2001 ̄2002年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5:33,35,69.

[3]王华华.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模式的创新[J].党政干部论坛,2007(4):18-22.

3.1.3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农作物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乡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大力发展和规范农业经纪人队伍。

3.1.4加强信息体制建设。制定和实施农村信息体系建设

与信息服务规划,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适应农业市场要求和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及时传播市场供求信息。

3.2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二次

创业”,探索多种生产经营形式,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促进民营企业经济上档次、上水平。鼓励和允许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达到增加农民就业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3.3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

占全国人口的70%,但是来自农业的收入仅为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仅以20%的收入养活70%的人口,难以达到小康水平。显然来自非农经济活动的收入将是今后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现在约有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增收的问题其实就是就业问题。除了加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外,还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多渠道组织劳务输出。另外,从长远来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即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推动城市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的人均资源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3.4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十六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要坚持“五个统筹”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思路,加快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36%,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

3.5全民树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国

家财政加大农业投资力度。从2006年起,国家财政将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实施,有利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参考文献

[1]张艾,严平.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34

(10):2263,2270.!!!!!!!!!!!!!!!!!!!!!!!!!!!!!!!!!!!!!!!!!!!!!!!

任秋艳等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35卷26期8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