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着重从安土重迁大陆型文化、德性修养伦理型文化、中庸之道和谐型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87-02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标志。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文化即历史,由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在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上看,一般指上起“夏”、“商”、“周”奴隶
社会,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分别在3000—5000
年前消失,虽然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往无前,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中国传统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也甚为推崇,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结晶,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是维系中华民族内在情感因素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注重“安土重迁”的大陆型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生成是由地理位置、从事物质生产的方式以及社会
组织形态的多样性而造成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认为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地理因素主要有三个: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巨川大流流经的平原流域、和海洋相连的海岸区域。中国是一个以平原为主,兼有草原和高地的大陆型地理形势。中国位于东亚大陆,背靠欧亚大陆腹地,东临浩茫的太平洋。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使中国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由于高山、大漠与海洋的天然阻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域外的交通、交流保持着有限的规模和范围,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和条件。这种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的海洋型文化不同的一种“大陆型文化”。如果说中华文明之树是植根于一片为江河所滋润的大陆,那么西方文化之舟则诞生于蓝色的波涛之中。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海有着不解之缘,西方文明诞生在地中海的怀抱,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中西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不同的生产形式和经济模式。早在殷商时代,农业就已成为华夏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中国几千年各朝代实行的是以农为主、重农抑商的政策。农耕文明要求农民必须与土地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居住相对稳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西高东低的地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众多的河流湖泊和丰富的资源为中国先民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资料。农民固着在自己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统治者的重农固本和小生产者的安土重迁相辅相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成中国人注重实
际、立身行事不尚空谈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思想性格。这在价值观上与工商业文明的能说会道、精于算计,游牧文明的勇敢剽悍、游牧四方不同,中国人一直赞美吃苦耐劳的品质,始终追求的是一种恬静淡然的精神境界。
(二)注重“德性修养”的伦理型文化
从社会结构上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宗法制度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结构。宗法制是指用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等级,并确定继承权力和家族成员间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结构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家国同构,任何一个王朝都实行家天下的原则,国就是皇帝的家业,可以传之子孙;二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世卿世禄的官僚制度;三是君权至上的专制制度。君王以万民之父的身份君临天下,君权至上要求天下臣民绝对服从君王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观念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社会根基,决定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关系、调节个人心理平衡和精神生活是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来约束自
我和完善自我实现的。如《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高高在上的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无一例外都要以修身养性作为人生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求善”,以“修齐治平”为人生导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人生价值的第一取向。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致力于个体道德与社会政治的统一,在个体主张为“仁”,在社会主张为“仁政”。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要求一个人在德性修养方面要达到仁、智、勇的“三达德境界”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三)注重“中庸之道”的和谐型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十分强调与大自然的协调、融洽、和谐与一致,即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主张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但不应破坏自然。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人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都着力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和民族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思想观念。“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最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之中。“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要适度,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