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期刊编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期刊编辑
一、基础概念
1.什么是编辑?
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
其实,真正的编辑不是文字加工“匠人”,而是内容报道的“艺术家”。
编辑工作流程图:
根据本刊办刊宗旨和读者需要提炼选题→根据选题特点做出相应策划→将选题和策划
意图传达给作者(平时应培养和储备作者)或编辑自己策划并写稿→稿件交来后审查是否可
用→将可用稿件进行编辑,使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更加符合本刊定位和本刊读者需求→送交编辑部主任和主编进行二审、三审→根据复审、终审意见再次修改或将未通过稿件做退还作者等处理→传给美编,等待付排→校对(三校)→查看核对菲林(胶片)→送交印刷厂→杂志出版后搜集整理读者反馈→根据根据本刊办刊宗旨和读者需要提炼选题以上对编辑环节的描述目的只是说明编辑工作包含的方面大致有哪些,并不仅仅是审稿、荐稿那么简单。整个编辑流程以及对读者的长期研究和作者队伍的建设才构成了编辑工作。
实际上,知道编辑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对编辑工作的持久的热情、认真、负责,最不容易的是对编辑工作的理想,这个理想包括:打造真正有利于读者的精神产品,以及为了让读者保持对优秀精神产品的阅读兴趣而在形式和技巧上用心良苦地不断创新。这是对编辑的另一层面的要求,也是“编辑”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当今出版行业普遍比较浮躁的背景下,在稿件充沛、作者恭维而自己又看稿无数的时候,强调这一层面的要求就更为必要。
2.什么是期刊?
尽管大家在之前对期刊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理性、感性认识,但进入杂志社初做编辑时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仍是必要的。通过对期刊的存在理由、期刊形态的特点等问题的探讨,可以增强作为期刊编辑的自觉,而是否有这一自觉,将会影响到从编辑新手到合格编辑的成长速度。
有人说,期刊是一个混合体,是“图书与报纸的融合”,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期刊还有一个更常用的名字“杂志”。
“期刊”是从时间上强调自己是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物,读者对于期刊有定期约会的期待,读者对自己喜欢的期刊有熟悉感,同时也知道它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鲜内容。这要求期刊编辑应该有长期研究读者需求的自觉,在保持本刊特色的前提下有不断创新的自觉。
“杂志”则从形式和内容上强调自己的多样性特点。英文magazine(杂志,期刊)的
原本意思——“储藏屋”——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杂志的这一特点。在这个储藏屋中,
可以根据人们的某种需要或爱好,储藏大大小小、种类不同的物品。对于期刊来说,这些物品就是文章和图片。把读者需要的文章、图片搜集编排起来,储存在杂志里供读者取阅,就是期刊编辑应该做的事。期刊编辑应该懂得,读者的需求要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去满足,而不能仅限于编辑自己的偏爱。
期刊的以上特点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进一步说明:好比请人吃饭,点菜者要照顾到不同客人的口味,所以饭菜品种不能单一,凉菜、热菜、甜品、汤、主食、餐后水果、酒水饮料都要搭配得当。为了增加筵席的分量,增加一个主打菜也是必要的,在期刊中,这种菜通常被称为“重要栏目”或“重头稿件”。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期刊与图书、报纸、网站做一对比。一般来说,期刊比报纸的时效
性差,但是内容却可以做得更有深度,也更有留存的价值;与图书(当然是值得留存的好书)相比留存价值要小一些,篇章之间的逻辑性也相对较弱,但形式更灵活,能够持续满足读者的某类需求或爱好;比网站(指规模较大的网站)互动性要差,内容也不如网站丰富,但是
却比网站更有针对性,所载内容也更精良。
这些经过比较得出的特点对于编辑具有实用意义。比如知道期刊的出版周期小于图书而大于报纸,那么就会知道期刊的栏目更适合做深度的分析性调查。知道杂志内容不可能比网站庞杂,但有针对性强、内容精良的优势可以发挥,就会有研究读者以及对稿件精益求精的自觉,等等。
3.办刊宗旨——一本期刊的灵魂
一本期刊创办的理由是什么呢?是一个群体有特定的需要和爱好,存在或潜在了读者市场。为了持续满足这一群体的一种比较固定而长期的需要和爱好,就构成了期刊的创办理由,这一理由在其他场合也称作“办刊宗旨”。
初到杂志社时,把自己具备的编辑知识和所要面对的杂志的宗旨、主编的办刊思想结合起来是首要做的。
杂志宗旨说起来是很简单的,往往是简单的几句话,比如《百家讲坛》杂志蓝版是“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但是这个宗旨细分起来却可以有很多信息。它不是一本故事类杂志,也不是一本学术性杂志,而是对读者传播历史文化的通俗刊物。它采用的稿件风格是轻松、有趣且有深刻内涵的,而不仅是停留在审美愉悦的层面。总之,从杂志宗旨中可以提炼出选稿的方向和标准。
概括来说,杂志宗旨是杂志所能提供的精神产品与读者需要二者的结合。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读者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杂志就需要根据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对自己有所调整;读者的需求也需要发掘和引领,在这方面,杂志也不是被动的,不是总要跟在读者需求后面跑。
编辑虽然是做具体稿件,不像编辑部主任和主编那样需要对整本杂志的内容及形式作通盘考虑,但是每一篇稿件都离不开杂志宗旨的背景,所以,编辑如果也能从杂志总体角度来思考,编出的稿件就更能符合杂志需要,保证稿件的通过率。
编辑思想是对办刊宗旨理解的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思路、标准往往是由主编掌握,由编辑部主任负责阐发,并最终成为编辑部共识的。作为一名新编辑,要想尽快掌握本刊的用稿标准,需要积极地学习、接受培训,主动向编辑部其他同志请教。此外,可以查阅杂志社以往的审稿单,尤其注意从复审、终审意见中学习、揣摩。还可以从对以往杂志的系统阅读中获得感觉。
二、编辑实务中最迫切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1. 怎样了解期刊的读者?
作为一名编辑应该时刻把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放在心头,这不难成为编辑们的共识。然而,怎样去了解读者呢?
(1)“读者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通过杂志夹带发放,或直接向读者发放。回收后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了解读者的喜好、需求和关注点;
(2)结交读者朋友。我们不难在身边或到学校以及通过QQ、论坛等方式找到他们并与之交友,了解他们的阅读需要和兴趣点,在编稿时予以注意。
此外,还可以通过读者俱乐部、举办读者座谈会、关注杂志博客网友留言等方式了解读者的需要。
2. 怎样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
编辑靠稿件说话。好的稿件要靠好的作者。作者对于编辑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了。
那么,怎样寻找作者呢?
先说几个常用的方式。比如从读者来稿或电子邮件中发现,通过杂志刊登约稿函等等。
此外,在博客、论坛里寻找与自己所编的杂志相符的稿件,然后给博主或发帖人联系。
需要顺带说明的是,每位编辑在建设自己的作者队伍中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所以作为编辑同事,应该谨慎请同事培养的作者写稿,如果非要使用不可,一定要与同事友好协商。而一般情况下,最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因为没有自己的得力作者群,就等于没有做编辑的保障。
3.怎样写好初审意见?
稿件拿到手,就进入了编稿和发稿的流程。对稿件润色加工的环节,这里从略。我们重点说一说初审意见的写作技巧。
对于发稿,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之间就像进行一次博弈,这时大家都是敏感的。编辑部主任、主编会由你的初审意见得到一个印象,然后在稿件中印证这一印象。因为这样一层关系,初审意见不能不十分注意。
以下分述:
读者的需要是“初审意见”的核心
读者的需要是初审意见的核心。具体如:这篇稿件与读者有何关联?满足了读者哪方面的需要?满足的程度如何?
初审意见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说服”,说服复审、终审同意发表你的稿件。而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就是读者需要。
判断读者的需要,一是来自于编辑对读者的了解,二是要和杂志宗旨吻合,三是分析这一需要是否能得到编辑部主任和主编的认同。
初审意见一般先应向复审(编辑部主任)、终审(期刊主编)介绍稿件内容,使他们有
一大概印象,节省阅读时间。但在技巧上,更应把它看作是稿件的导语,把主任、主编当作读者,引导其对稿件产生兴趣。
有两点经验值得总结:
简洁。应在任何一处减少字数,节省主任和主编的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一两句话概